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海西晨报
三座民俗雕塑重回中山路
分别是“龟之戏”“车鼓弄”“捏面人”,记者为您揭秘它们背后的故事
捏面人。
记者 叶子申 摄
龟之戏。
记者 唐光峰 摄
晨报记者 叶子申
您还记得厦门中山路的“龟之戏”“车鼓弄”“捏面人”吗?2021年,由于中山路进行改造提升,它们被移至别处进行保护修缮。4月9日上午,“龟之戏”“捏面人”“车鼓弄”等三座民俗雕塑焕新回归中山路,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看、打卡合影。
昨日记者采访到了这三座雕塑作品背后的创作者,为您讲述它们背后的民俗和创作故事。
“龟之戏”雕塑:
灵感来自“龟糕印”
人来人往的中山路步行街上,三面醒目的红色龟糕印映入眼帘,三只金色的大龟小龟错落有致地点缀其中……被戏称为“一家三口”的“龟之戏”民俗雕塑极具闽南特色,自2006年起矗立在中山路局口街路口,是中山路文化地标之一。
“龟之戏”由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厦门著名女雕塑家李金仙设计制作。“这件作品最初的灵感来自闽南制作红龟粿的模子——龟糕印。”李金仙告诉记者,她还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读书时,偶然间在学校附近的店铺看到了红龟粿,觉得很新奇,便记在了心里。2006年,为参加“厦门风俗民情雕塑展”,她在鼓浪屿上找到了一位龟糕印制作者,并以此为原型进行雕塑创作。
据了解,闽南人自古有“崇龟”习俗,逢年过节闽南人祭祀的供桌上总少不了红龟粿。2013年,龟糕印技艺入选厦门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车鼓弄”雕塑:
取材于“闽南二人转”
“车鼓弄”雕塑也为中山路百年老街增添了更多风俗民情。据了解,车鼓弄是一种结合了说唱与表演的民间歌舞艺术,两名表演者一人扮演男丑、一人扮演彩旦,用一问一答的表演形式呈现出诙谐幽默的效果,因此也被称为“闽南二人转”。目前,同安车鼓弄是福建省级非遗项目。
中山路的这座“车鼓弄”雕塑作者是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佘国富,作品构思于同安车鼓弄,用粗犷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彰显了车鼓弄表演的经典瞬间。佘国富告诉记者,为了创作这件作品,他翻阅了不少历史典籍、资料图片等,力求体现原汁原味的同安车鼓弄表演形态,从构思到创作完成总共花了两三个月时间。
“捏面人”雕塑:
体现传统手艺人的风采
“捏面人”全神贯注地捏面,其细致的脸部表情和生动的手部动作,充分体现了传统手艺人的风采……位于水仙路路口的“捏面人”雕塑,是由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林春创作的。
面塑,俗称“捏面人”,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林春告诉记者,这件“捏面人”雕塑创作于2006年,作品高1.4米,“体形”比真人略大。“过去我常在中山公园见到捏面人师傅,他们给了我创作灵感。”林春告诉记者,创作时他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艺术手法进行融合,历时数月“打磨”终于做出了独特的“捏面人”雕塑。
林春还表示,当前国内不少城市步行街都有设置雕塑作品,多是反应本土民俗特色和文化的。他认为,“龟之戏”“捏面人”“车鼓弄”等深具闽南元素的雕塑作品长期落户中山路,对于扩大闽南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1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