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又见记者被打,“新华社”的招牌都不管用了?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11-14 21:38:00 来源:缘之心

作者|郁风

媒体评论员

今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调查记者王文志和同事程子龙,在合肥调查合新铁路安全隐患时,突遭现场工作人员袭击,王文志右手受伤,手机被抢夺,两位记者一度被扣押。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两位记者暂时安全。

前几天,王文志在《经济参考报》发表了重磅新闻《弹性垫层“一割就开”,合新铁路建设材料“以次充好”存安全隐患》,合新铁路有关公司在报道经刊发后进行了紧急回应,宣布将对此事进行调查。此次,王文志及程子龙再赴现场调查,便是为了进一步的跟进追踪。

铁路建设质量安全不容半点马虎,一旦出现问题,关乎的是成百上千人的生命安全。如果真的在弹性垫层这种关键安全材料上存在着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问题,未来可能导致怎样的后果,谁也无法预料。记者对此类事件的跟进调查,不仅是一项日常的工作,更是对社会安全的保障。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现场负责人气焰十足,将记者称为“偷材料的小偷”,表示只要工地上看到未报备人员便立即逮住扣押。最新的回应,仅仅是一句“可能农民工所为”的轻描淡写。但是,除了公安在合法情形外,其他人并无限制他人自由的权力。当地工作人员的行径,涉嫌违法乃至犯罪。

试问,如此目无法纪地严防死守,是在害怕记者揭露出什么不敢公之于众的真相?还是提前收到了风声,以致于看到记者就如临大敌?与其陷入无法说清的舆论,不如接受记者的监督。

关于偷工减料的事情是否属实,目前也因记者的遭遇而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捂盖子”也只会越捂越热,反而将合新铁路置于更大的舆论漩涡之中。阻止记者调查,反而让外界生疑,不如让记者公布真相。如果合新铁路方面真的在进行自我调查,也能在记者监督下还自己以公道。

在期待记者的人身安全和采访权利得到保障之外,也希望打人者依法受到处置,更希望合新铁路的材料安全存疑问题得到公开公正的彻查,而不仅仅是相关公司的自查自辩,需要监管部门、媒体、社会的共同监督调查。

《经济参考报》也是新华社旗下份量极重的大报,刊发报道应该有着严格的流程和考量。而在国社已经表态且地方已经展开调查的前提下,面对再次前来探访的王文志,现场负责人仍然一副盛气凌人的模样,让人怀疑,到底是谁给了他如此任性的底气?自恃的权力从何而来?

此前,著名调查记者王克勤曾说,自己之前做调查报道时,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名头,比如“中央XX部门下属”,开展采访报道才会顺利很多。新华社或央视等,无疑是记者的通行金牌之一。在其他媒体的记者可能受阻扰时,新华社或许能够获得稍微不同的待遇。如今,著名记者也可以被当小偷一样侮辱殴打。从中可以窥见,记者权利地位的萎缩,这和张雪峰等人对新闻专业的轻慢嘲讽是遥相呼应的。

在此,仍然需要重申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应为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必要的便利和保障。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干扰、阻挠新闻机构及其新闻记者合法的采访活动。”

但是,近几年对记者的恶性侵犯事件层出不穷:2023年5月,极目新闻记者在贵州毕节调查采访时遭到3人殴打,记者面部等多处软组织挫伤,手机、眼镜等物品遭损坏;而打人者竟是3名当地警察,为首者系当地派出所副所长。2024年3月,央视记者在燕郊直播采访时,遭到工作人员推搡阻拦,直播被迫中断。今日王文志在合肥被打,是记者遭受的又一起恶性侵犯事件。

这些都是记者在当下困境的真实写照:不仅正常的调查采访遭受阻力,甚至连基本人身安全都面临威胁。

王文志作为新华社知名调查记者,曾七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是仍在一线的老一代调查记者之一。如今仍然坚守本职,坚持到现场,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和勇气,也是新闻理想火焰的倔强燃烧。此次如果没有两位记者的现场探访,一件牵动全国的铁路建设安全事件可能无从揭示真相。由此可见,调查报道在当下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调查记者在工作中遇到的风险也是巨大的,不仅要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体力,还要面对地方人员的严防死守、围追堵截,甚至可能被扣押被殴打。而且,对记者的阻扰和采访权的剥夺,反而让存疑的事件在舆论中越抹越黑,不如让监督与调查给社会以真相,有关公司也能给自己通报实情的机会。

恰恰是王文志、程子龙这样的特殊“经历”,为社会公众撬开了更多的实情和真相,守护着社会的安全。出现暴力对待记者的实情时,如果不能严肃追责,调查记者将面临更多的暴力事件,而社会真相也终将不断被掩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14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新华全媒+丨预订增长、需求旺盛——从年夜饭预订看餐饮业的复苏
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记者孙蕾 吉宁)春节将至,年味更浓。田志龙每天都忙到半夜,他就职的苏帮袁餐厅连日来晚餐时段都是满座。“今年过年打算留在店里了。”由于春节期间的预订超出了预
2023-01-21 11:38:00
特稿: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记习近平主席关心推动的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题: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记习近平主席关心推动的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新华社记者乔继红 汪奥娜 余谦梁“雅万高铁是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
2023-10-19 19:12:00
城中有湖,人在景中——山水共享是西湖
...1月22日,西湖北山街,一位游客坐在湖边欣赏秋日断桥。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2009年,随着太子湾公园的开放,西湖沿线的大型公园全部被打通,孙小明也用上万底照片拼出西湖“一湖
2023-11-29 15:24:00
在创新中擦亮“金字招牌”——京城老字号集体亮相2023服贸会
本文转自:新华网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 题:在创新中擦亮“金字招牌”——京城老字号集体亮相2023服贸会新华社记者王乃水、朱舜从西南门走进北京首钢园,不远处,在高耸烟囱掩映下,20
2023-09-04 17:17:00
本文转自:新华网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 题:挖掘多元价值 做强“金字招牌”——2023年开年乡村产业振兴观察之“产”字篇新华社记者临近年关,来自大江南北的特色农产品,借助线上线下
2023-01-17 21:38:00
违规改装缘何屡见不鲜?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改时速、改功率、改电压……“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的销售门店,电动自行车改装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值得警惕的是,违规改装可能导致车辆在充电和使用
2024-03-20 11:19:00
“让更多人爱上东南亚美食”:印尼侨眷南宁圆创业梦
新华社南宁8月30日电(记者郭轶凡、朱丽莉、赵欢)伴随欢快的印尼歌曲,食客三五成群走进餐厅,闲聊日常、熟练下单……不一会儿,黄姜饭、沙爹肉串、印尼春卷等特色小吃摆上餐桌。很多食客
2023-08-31 09:38:00
解局 | 丑闻频出,是什么拖累了“日本制造”?
这是2020年6月29日在日本东京拍摄的丰田汽车公司标志。新华社记者杜潇逸摄日本国土交通省4日、5日先后突击检查丰田汽车总部、雅马哈发动机公司总部,日本车企最新一轮数据造假事件正
2024-06-06 11:49:00
擦亮野生冬虫夏草“金字招牌” 指数带动特色产业数字化“转身”
...要工具。在此背景下,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与新华社青海分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等在今年8月共同开启了“新华·玉树野生冬虫夏草价格指数”建设。随着本次指数正式运行上线,冬虫夏
2023-12-29 14:26: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