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江西手机报赣州讯(何桃英、李子牧)传承经典,守住文脉。4月23日,赣县区戏曲表演培训启幕,来自全区27个民间文艺团体的49名学员参训。本次培训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方戏曲艺术,提升全区民间文艺团体的演出质量,以及演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地方文艺水平再升级
培训内容为国家级非遗赣南采茶戏曲牌《牡丹调》《打鞋底》《长铜钱歌》唱腔,女子组合八个手位和圆场、男子组合高矮字步组合、女子扇子组合、男子水袖组合,《睄妹子》表演技能讲座。还有国家级非遗赣县“东河戏”传统折子戏《牡丹对药》唱腔、表演等。
“赣南采茶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氛围欢快活泼,是一种载歌载舞的地方特色戏曲艺术,具有浓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其剧目多以喜剧为主,题材多反映百姓的爱情和生产生活,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者的普通生活。音乐唱腔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
赣县“东河戏”是江西古老剧种之一,其声腔集高、昆、弹等多种声腔之大成,博采众长;舞台语言以中州韵为基础的“赣州官话”;角色行当齐全,有三行九角;舞台表演戏曲程式化,更有别具一格的表演绝技。
“大咖”云集传艺道
此次培训为期两天,邀请了国家级非遗“赣南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导演陈宾茂,“赣南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李红,还有国家级非遗“东河戏”代表性传承人马玉兰,国家三级演员吕鹛等授课。
培训课堂,陈宾茂老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赣南采茶戏的渊源、发展历程,以及彩扇、水袖花样动作的示范。李红老师在采茶戏唱腔教学中,从采茶戏的唱腔特点、风格、情感表现等逐一讲解,讲解了《牡丹调》《打鞋底》《长铜钱歌》等赣南采茶戏经典曲牌。
老师们从唱腔的一板一眼到咬字归韵的一字一句,从表演的手眼身法到人物内心的精雕细琢,亲自示范,耐心指导。通过培训,让学员们的演艺水平和艺术综合素养有了质的提升。
保护传承频出“新招”
“赣南采茶戏”和赣县“东河戏”作为地方戏剧文化瑰宝,其传承保护正面临人群老龄化、演出市场萎缩等现状。赣县区以区文化馆牵头,成立民间文艺团体联盟、举办戏曲大赛,开展周末剧场、乡村剧场等方式保护传承戏曲文化。
当地成立民间文艺团体联盟方面,整合文化资源,将全区具备演出能力的20多支民间文艺队伍整合,定期进行座谈、培训、调演、汇演等,建立节目监管、市场准入、考核奖惩等机制。还举办“周末剧场”活动,由全区民间文艺团队轮流开展“周末剧场”活动。演出节目以本地采茶戏、东河戏、古装戏为主,兼具云灯、马仔灯等非遗项目,共演出110余场,惠及民众50余万人次,获得各界一致好评。
除此之外,还举办民间文艺团体戏曲大赛,线下线上观众达20多万人次;开展“乡村剧场”活动,以各乡镇文艺演出团体为主,每周开展2到3场乡村剧场活动,以采茶戏、龙灯、马仔灯为主,穿插政策法规、反诈、安全生产、防溺水等宣传,还结合本地案例进行“抵制高价彩礼、倡导厚养薄葬”等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尚宣传。
赣县区将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做活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结合这篇文章,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回归民间、扎根乡土、融入生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25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