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笔墨在时代中须寻找诗意的表达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05 06:06:00 来源:四川日报

□盛华厚

中国画和诗歌是中国两门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从未中断、一脉相承且多元相通的融合性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从历史源头开始,从多门类切入。没有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沉淀和创新有突出贡献的技艺或作品,即便时间再悠久,也不能被称为传统。中国画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画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同样,它与其他门类如诗歌、书法、中医、武术等领域在理论上也高度一致,更具有诗情画意、书画同源等相通性。

中国画与诗歌的创新

中国画的画材需要文房四宝、画案、毛毡、水等。中国画大体分为写意画和工笔画。从画科来说,又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一幅完整的中国画,还包括落款、印章和诗词。技法和意境,是它的两个欣赏层面。技法就是笔法的勾勒执拗和皴擦点染以及墨的干湿浓淡焦,而墨又分泼墨、积墨、破墨等。

中国诗歌大体分为古体诗词和新诗。古体诗词有较为严格的格律要求,新诗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种体裁,起源于20世纪初,到80年代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形成现在如朦胧诗、知识分子写作和口语诗等百花齐放的诗坛盛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画、书法、诗词、武术、中医等,都有一种密码式联系。可谓“一物一理耳,惟夫绘事以一物而万理具焉”。几千年历史对中国画的传统既有文化压力,也有时间压力,这促使中国画家和诗人在这种压力下,不断寻找创新突破口。中国画与诗歌,就是最完美的突破口之一。

中国画从传统水墨发展到中西结合又到当代实验水墨,诗歌从古体诗词发展到新诗,这未必是中国文化的优胜劣汰,但却是其传承与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即是中国画在时代的“随”字中寻找诗意的表达。

中国画技法与诗歌的关系

技法是中国画的第一个门槛,大体分为写意和工笔,二者都遵循南朝齐梁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法”中有两个基本元素,即笔墨和设色,就是骨法用笔和随类赋彩。

笔墨大体有勾勒执拗、皴擦点染。具体说,笔有十八描,墨有积墨、泼墨、破墨等。设色有固有色、环境色和根据画面需要的特殊设色。经营位置则是整体构图和留白等,对应诗歌中的句式、段落和文本。

中国画技法和诗歌技法在专业术语上不同,但在表达的最终意境上却高度契合。两门艺术技法颇多,现将部分特点加以比较,以找到其相通之处。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中,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同样“画以载情”。几千年来,画家与诗人创造的作品不仅表达自己的情志,还积累了异曲同工的技法。

例如,中国画中的骨法用笔,就是作画时对景物加以不同程度的皴擦点染及设色。此技法可使画面更生动,层次上更有空间感。同样,可用此技法修饰诗,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用绘画中的勾勒执拗对应诗中的诗句,画中的“皴”就是诗中的“六月”,“擦”就是“四季”,“染”就是“碧”和“红”。其诗情画意,一切尽在不言中。

又如,中国画中的应物象形,即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诗人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采用大写意手法,第一句的“明天”和“幸福”如同落墨,不能复笔。笔墨中的“点”,对应诗中的“喂马”“劈柴”“粮食”“蔬菜”等形象,短短数句,说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再如,中国画中的随类赋彩,是指中国画基本遵循固有色。李可染的山水作品《万山红遍》是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而创作。诗词中的“寒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是寒秋山林的固有色,为创作提供了重要元素。画作对应绘画中的随类赋彩,可谓诗情画意、物色并茂的典范。

中国画意境与诗歌的关系

中国画意境需要上升到思想感情层面,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活阅历。海德格尔说“诗意的栖居”,同样适用于中国画富有诗意的“可游可居”的意境。

意境是一幅画展现给观众最直接的视觉体验,然后,通过观众的心理定势与这幅画产生共鸣。绘画中的意境,在诗歌中与之匹配的就是诗意。所以,一幅中国画一旦有了诗意,也就是将中国画笔墨技法提升到灵性与玄思的高度。

中国画与诗歌的融合,是中国古典美学对艺术作品关于美的一种自觉追求。《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中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处的“境界”和意境,是特征性客观景物与作者主观情志的“天人合一”,从而形成融洽的美学气氛。

苏轼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因而,中国画与诗歌可称是中国文化的两面旗帜。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中国画表现技法,作者通过诗句表达思想的同时,会呈现出一幅富有特征的景象,使人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及美的感受,从而提高人的艺术审美能力。

中国画的写意画以精炼之笔勾勒物之神意,不以工细形似见长,是注重大写意的表现和作者情趣统一的一种国画技法。大象无形、形神兼备等观点,充分表现了中国画的审美追求。由此可见,中国画的抒情更能直接体现画家的情志。而抒情也是诗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与中国画和诗歌表达作者情思的特点不谋而合。

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是根据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诗句“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而创作的,涉及艺术上声色转换的深层话题。齐白石智慧地画了一条常见的小山涧,一群蝌蚪顺涧而下。画面通过酣畅的泼墨技法,巧妙地表达了意境。

中国画与诗歌关系的启示

综上所述,中国画与诗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门类,却在理论上有着高度的相通性,在视觉的直接冲击和阅读的间接思考上,由心灵加工达到完美的契合和艺术享受,得到中国文化独有的阴阳虚实、对立而统一的审美滋养。

在中国画创作中发挥诗歌的想象力,会让中国画在技法和意境上皆可拓展出更多可能性。中国画需要意境的思想深度,在美术责任完成的同时多了文学责任;同样,在诗歌创作中适当引用中国画知识,更能深味作品的情状意趣,从而启迪人们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无论中国画中的写意画还是工笔画,无论是技法还是意境,都能与诗歌的诗句得到对应。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可谓:“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故凡可入诗者,皆可入画。然则画而俗如诗之恶,何可不急为去之耶?”中国画特有的东方审美和表现力创作出的深邃意境,与大自然丰富多彩的超逸之美,深深地感染着每位画家和诗人。每位观众和读者也因此获得美的熏陶、美的感染和美的教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5 09:45:3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在梅花清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诗意绽放
...人画指向的是一种品格、一种精神,以最简单的笔墨表现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所以梅花成为文人最喜欢的主题之一,其中传达的是他们的风骨。”在刘元堂创作《俏不争春》白梅图的过程中,南京市
2024-03-10 10:54:00
浓墨重彩,礼赞华夏大好江山
2024年1月16日,由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与北京电视台《艺载中国》节目共同主办,旨在以艺术家生动鲜活的笔墨、饱满的艺术热情,传承民族精神,礼赞当代中国,文蔚书画展迎来第一批嘉宾
2024-01-17 13:14:00
近三十件作品首次公开展出!省美术馆展出现代江苏传统山水画的转型之路
...日,由江苏省美术馆自主策划的特展“新生——江苏地域中国画家的山水变革(1949-1966)”在江苏省美术馆一楼正式开展。该展聚焦20世纪中期江苏传统山水画的转型之路,分“新征
2023-06-07 17:50:00
“笔墨无尽”中国画联展在南京开展
近日,“笔墨无尽”中国画联展在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开展。冯向东、张小冬、房公华、徐强、王震、徐迟等艺术家参与此次展览。著名画家,江苏省山水画研究会会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
2023-07-13 15:45:00
乘物游心——吕品田作品欣赏
岩间竞秀(中国画) 吕品田携笔墨远游——吕品田的水墨山水文/牛克诚吕品田从中学时代即有一个梦想:做一个开车越野、八方写生的风景画家。越野车里装着的写生工具是油彩、画箱以及油画布。
2023-01-30 00:34:00
大师列传 | 陈家泠:赤诚见笔墨 丹青述中国
...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大师列传》嘉宾,新海派中国画艺术家,陈家泠。“我的人生轨道改变了,从理发店的学徒变成了学堂里的学生......” 1937年,陈家泠母亲为了躲避
2023-02-03 08:52:00
笔墨山水 兴会烟霞——周石峰中国画作品展侧记
...长周石峰,回到家乡举办展览——“兴会烟霞——周石峰中国画作品展”。该展全面展现了艺术家创作路径和绘画风格形成过程,为家乡人民送上一道艺术大餐。春峦响雪写生贯穿40多年艺术生涯
2023-07-27 23:57:00
【作品赏析】于建刚国画新作:笔下人物灵动,情感与笔墨共舞
...抽象的意境,又有写实的细腻。他运用点线面的技巧,将笔墨与色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画面,潇洒而自由,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束缚,完全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流
2024-02-24 22:04:00
既要笔墨 又要现代——李洪贞中国画作品展
.../10—2023/8/30展览地点:山东省文化馆四楼望山阁导师寄语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画主体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进而决定了中国画独特的笔
2023-08-10 19:0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