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中轴之门》作者:李哲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5月
■明前茶
作为一组长达7.8公里的巨大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北京中轴线是历经700余年发展形成的,它富有韵律与节奏感,具有强烈标志性,且反映东方文明的端方之美。2011年,北京市为这条贯穿南北、美如城市脊梁的“中轴线”启动了申遗工作。2023年2月,北京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报文件,争取在2024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在这一背景下,为让更多的民众积极参与到中轴申遗的行动中来,长期致力于北京名城保护、历史文化传播和老照片研究的北京作家李哲,推出了他的新书《中轴之门》。
在此之前,李哲和同好一起,花了海量时间,对北京的历史影像与老地图进行不断的搜寻和整理,考证和记录。他发现,从1860年拍下的第一张北京老照片开始,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很多来自国外的摄影家都为中轴线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影像,若将其与各种古地图细致比对,中轴线上各种建筑的前世今生,与其数次在火灾、兵祸中重生的命运之跌宕,就活生生地屹立于人们眼前。
如何书写中轴线上海量的建筑之美?在翻阅了数以万计的老照片之后,李哲发现了中轴线上一些恍如琥珀的节点,这些节点就是中轴线上的门户。不同的门代表了不同的权限与界限,意味着不同的地位,甚至,连巍峨木门上的铜门钉,究竟能安装几排几列,都是极为讲究的。于是,在细致考虑后,李哲选取了这一最小切口来讲述中轴线之轩昂与独特,他按照传统的顺序排布全书的结构,由南向北,通过层层叠叠的门户,穿过了这条辉煌而又充满烟火气的中轴线。他不止写了门,还写了门的配套。因为在北京,一些规制崇隆的门,还配有桥和牌楼,以及狮子、华表和下马牌,并有影壁、照壁,甚至还有镇物,通过这些精美庄严的门户体系的书写,作者从历史的洪流中潜心打捞出皇城街巷的特征,以及每一扇门背后的历史故事,令本书弥漫着端正安详、进退有度却也略带神秘的精神氛围。
通读《中轴之门》,你会发现,作家精心挑选了300余幅珍贵老照片,以之为索引,再辅以大量从康熙乾隆年间到民国时期的老地图为答疑解惑的依据,为替一些尚存疑问的门户做细致考证,他甚至连1901年开始的北京城热气球航拍图像也用上了。其抽丝剥茧的探究精神,放大了历史影像中的海量细节,串联起这一图文并茂的著作中有关“中轴之门”的风云变幻、趣闻轶事与谜团考证。中轴之门,其实既是空间之门,又是时代更迭之门,身处其中,我们甚至能听到光阴的回声。
这本书中令当代读者最感兴趣的部分,可能就是那些对中轴之门的答疑解惑,那可能是向北京的遛鸟大爷、八九十岁的“老北京”打探,都可能说不清的故事。一部分设问与解答涉及对中轴之门的欣赏,例如中轴线上人们常见的门扇有哪些?它们各自有什么规制,闪耀着怎样的匠心之美?高门之上常有匾,匾额仿佛是大门眉心的第三只眼,至今仍俯瞰众生,那么,如何从匾额的材质和文字,判断其年代?老北京所说的“内九外七皇城四”,所有的大门,当初起名都有怎样的深意?
另一部分设问与解答则涉及中轴之门的历史变迁,比如,内城的正门正阳门浴火重生,总共发了几次?在其被迫重建和改造的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哪些趣事?正阳门的石狮子是从哪个王府“轮岗”来的?皇城的北门地安门现在已消失,其旧址究竟在哪里?宫城的正门为午门,午门的门洞为什么有“明三暗五”之说,从午门背面看,多出来的两个掖门,为何凭空从正面消失?
在古代,穿越整条中轴线只能是一种幻梦,因为唯有皇帝一人,才能在御道上直行,毫无挂碍地通过层层门户。但这本《中轴之门》进行了一次有效的尝试:作家李哲尝试打通学界和民间研究之间的壁垒,搭建资源共享的平台,并建立良性运转的图像研究应用模式,让普通民众也能够感受到中轴之门层层洞开之时,让人屏息以待的时空启迪,以及历史深处透出的高远神采,让读者为古老而现代的北京,油然而生出向往与自豪。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3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