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达州日报
何莲芝(戴墨镜者)与何氏后人合影 (摄于1979年)
秋高气爽,艳阳普照。农家袅袅的炊烟、翠绿的远山和眼前一片金黄的稻田,构成了这个季节最美的视觉。为给一个单位创作关于“家规”主题的电视短片,我们来到万源市黄钟镇陈家河村,采访一位名字特殊、身份特殊的当地人——陈家河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美德,这是一位身材敦实、面容和善的巴山汉子。
何美德来到本村的种粮大户王晓燕家里,了解她最近的生产、经营情况。他们的声音虽然被打米机的轰鸣声所淹没,听不清说的些什么,但从彼此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话题熟络,相谈甚欢。王晓燕感慨地说道:“何书记他自己也在搞香菇、木耳这些,但却经常来关心我们,帮我们打开市场。”停顿了一下,她又强调:“他确实是个好支书哦,没有忘本!”
“没有忘本”,发出同样赞扬的,是另一位孤寡老人。76岁的邓清权是村里的五保户,无儿无女。何美德就像关心自己的亲人一样,经常上门去看望他。有天晚上,老人不慎摔伤了腿,何美德第一时间就将他送往县城医院,并主动为他办理了医疗减免手续。邓老人家对着笔者竖起了大拇指,连连点头:“他这个书记啊,就是爱护老百姓,他没有忘本哦!”
在黄钟镇陈家河村,“没有忘本”是村民对何美德最大的肯定和赞扬。今年53岁的何美德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从村文书到村主任,再到村支部书记和主任“一肩挑”,上任16年来,他都没有忘记自己也是农民,始终把父老乡亲放在心上,放在首位。正因为如此,陈家河村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频频出彩,他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村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他说:“我既然是一名党员,就要履行职责,那就是为老百姓服务、办事,不能忘本。其实这也是我们何家的家规:耕读立家,永不忘本!”
“耕读立家,永不忘本”,这个朴实而又厚重、非常接地气的家规,已成为何氏家族几代人的自觉行动。而这个家规的创立人,其身份却非同一般。何美德自豪地告诉笔者:“创立人是我的姑婆,她就是董必武先生的夫人——何莲芝!”
何莲芝,万源市黄钟镇(原丝罗乡)陈家村人,因家庭贫困,12岁就当童养媳。1933年投奔红军,参加过长征,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后来成为国家副主席、代主席董必武的夫人。她一生保持着农民的淳厚质朴,平易近人,就像她告诫后人所立下的“红色家规”那样——永不忘本。
接下来,何美德给我们讲述了姑婆何莲芝的故事——
1950年,何莲芝第一次回乡,那时候丝罗乡还未通公路,山路难行。原万源县领导特意为她备好马匹,却被她婉拒。她说:我回去看望父老乡亲,还乘马坐轿,岂不叫人笑话?共产党的干部能忘本么?中途在山路上休息时,她拿出当时很难买到的白糖,给大家熬糖水喝。1975年,董必武去世。何美德的父亲去北京吊丧,走时在县上借了200元当路费。返回时,何莲芝取出400元现金给何美德的父亲,嘱咐他必须将借款如数奉还。事后还专门写信到县上过问此事。
何美德从家里翻找出珍藏多年、与姑婆有关的照片和书籍,有何莲芝与董必武的合影,何莲芝与何氏全家人的合影。照片中,何莲芝戴着墨镜坐在后面第二排,与头上戴着白帕子、衣着朴素的何氏老少们一起,毫无违和感。黑白的画面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显得朴实厚重。有何莲芝亲笔签名的《董必武诗集》,和一本董必武所著《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书籍。诗集扉页上,何莲芝竖行排列写道:何正春惠存。然后是她的名字,以及年月日。“合影是姑婆1979年最后一次回来时,跟我们在万源招待所照的。我那时才9岁,印象中姑婆很和蔼可亲,没有架子,确实没有忘本,就像隔壁农家亲戚一样……”何美德回忆道,眼中充满怀念。他还翻出何莲芝去世后铅印的中央的悼词——“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何莲芝因病于1980年去世。去世前她遵从山里农家的习俗,出资给父母建了合坟。坟前的石碑上,还刻着她和董必武的名字。堂堂国家代主席董必武,在石碑上的身份仅是“婿男”。何美德感叹道:“这也体现了他们老一辈的品格:地位再高,也不忘本!”
于是,在何莲芝的影响下,世代以耕田为生的何家后人们,深深懂得并传承着“耕读立家,永不忘本”这个红色家规。何美德的四个父辈,取名用的是“正大光明”;他还将自己的两个女儿,也分别取名为何莲、何芝,既是为了纪念他的姑婆何莲芝,又是提醒后代,不要忘记家规:永不忘本。
对这个红色家规,黄钟镇纪委书记叶馨月有这样的解读:“‘永不忘本’,跟我们党强调的‘不忘初心’,其实是一脉相承,大有深意的。这个红色家规,不仅仅是属于何氏一个家族的,也是属于所有家庭,属于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如今,由何氏老宅改建而成的何莲芝故居,已成为当地红色教育的一个打卡基地。红色故事,红色家规,早已在陈家河村,在黄钟镇,在万源市,在大巴山的城乡,就像这秋天的暖阳一样,光照大地,深入人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8 09: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