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从农奴后代到全国劳模:西藏四世同堂家庭新年话家史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1-29 10:03: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新华社

在位于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扎西宗乡杂村的家中,今年53岁的平拉穿上节日的盛装,小心翼翼地将“全国劳动模范”奖章别在胸前。他的母亲、80岁的次旦老人,一脸微笑地同家中小辈挨个行碰头礼。

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经过一年辛勤付出,又迎来了一个幸福的新年。

今年,西藏农家年和春节“巧遇”同一天,习俗虽不同,但年味皆浓。从县城买来的年货,一家人制作的切玛和卡塞(油炸面食)等传统供品和食品,纷纷摆上了桌。第四代的孩子们,也换上了崭新的藏装,头戴绿松石点缀的头饰,依偎在祖奶奶次旦的身旁。

看着眼前的热闹,次旦老人触景生情,和孩子们讲起了过去的故事。

从农奴后代到全国劳模:西藏四世同堂家庭新年话家史

次旦老人正在和重孙女行碰头礼(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次旦老人说,她出生于1943年。那时,旧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

作为“差巴”的她家,要向农奴主交名目繁多的赋税,还要支差役。这些几乎榨干了家里所有的收入,剩下的部分仅能勉强苟活。

“农奴一整年的辛苦劳动,填饱了农奴主的私囊,却换不来自己的饱暖。”次旦说,小时候最怕下雨下雪,低矮的土坯房四面漏风、屋顶漏雨;没有床,睡觉就在地上铺一张掉光了毛的毯子;雨后屋内的地面泥泞不堪,毯子会浸在泥水里。

“那时候过年,也有羊头、切玛可以吃。但即使是作为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也只能吃两口尝个味道,没办法敞开肚子吃饱。”她说。

1959年,雪域高原开启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封建农奴制度被彻底废除,次旦一家也迎来了春天。

从农奴后代到全国劳模:西藏四世同堂家庭新年话家史

戴着“全国劳动模范”胸章的平拉(右二),正一边弹唱扎念琴一边跳舞(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跟母亲相比,在新社会出生的平拉和同辈的人们,有着时代赋予的闯劲儿。

年轻时,平拉的妻子利用农闲时间编织氆氇,他骑着摩托车把氆氇拿到附近几个县城里售卖。但平拉心里憋着一股劲儿:“等靠要来的脱贫不长久,靠自己劳动挣来的才踏实。”

于是,2015年,平拉贷款成立了拉孜县利民合作社,将自家多年的编织活计扩大,生产氆氇、卡垫,还有扎念琴等民族特色手工艺产品。

从农奴后代到全国劳模:西藏四世同堂家庭新年话家史

这是平拉家所在的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扎西宗乡杂村(1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因为对市场规律的不熟悉,最初几年合作社的生意并不好。政府工作人员在了解到平拉的情况后,主动帮扶,不仅送来扶贫政策,还从县里请来老师教社员缝纫技艺、改进产品样式,并且帮助联系销路。

平拉也重整旗鼓,积极了解市场动态,提高技术、改进工艺,走出家乡开拓市场,最终合作社起死回生,产品也远销距拉孜县1000多公里外的西藏阿里地区。

从农奴后代到全国劳模:西藏四世同堂家庭新年话家史

平拉在喝青稞酒。他胸前佩戴的全国劳模奖章是他最珍贵的宝贝(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2019年,走上正轨的合作社搬迁至拉孜县城产业园区,新厂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设立了22个生产车间。如今,合作社有正式员工75人,还有四百余名村民通过为合作社代工生产手工艺品而实现增收。

2020年,平拉这个昔日农奴的后代,因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2022年,合作社净利润77万元。

从农奴后代到全国劳模:西藏四世同堂家庭新年话家史

这是挂在平拉家中的“全国劳动模范”证书(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如今,平拉的孩子们都已走上工作岗位,用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孙辈们走进学堂,用知识铺就自己成长的道路。

80岁的次旦老人虽然对儿子的事业不甚了解,但却深深体会到了“日子一点一点好起来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起来了”的幸福感。

“我们合作社产品商标叫‘纽酷’,藏语意为‘发芽’。”平拉说,世代身为农民,作物发芽孕育农民一年的希望,“我们的好日子,也要像这样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新春里,四世同堂的屋檐下,尽是天伦之乐。(记者晋美多吉 孙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9 11: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一位翻身农奴的四世同堂幸福年
...起来了,也变富起来了。”次旦老人说。如今,她家已是四世同堂,尽享天伦之乐。一家11口人住在新建的二层小楼里,生活富足,无论雨雪风霜,都再无饥寒与匮乏。次旦老人在和重孙女行碰头
2023-01-24 10:11:00
翻身农奴讲故事丨藏北草原上,斯曲旺姆和她的“百口之家”
...。曾经和外婆相依为命的小家庭,已发展成有百余人口的四世同堂大家庭。时代的发展,赋予翻身农奴和后代们新的可能。斯曲旺姆的儿孙们有着和她不同的人生轨迹。1972年出生的儿子尼玛扎
2024-03-27 10:49:00
藏历新年遇上农历春节 藏北人家“四世同堂”年味浓
...生活渐渐有了起色。曾经的小家庭发展为如今百余人口的四世同堂大家庭。斯曲旺姆的住房宽敞明亮,电视、冰箱等电器一应俱全,家里牛羊成群。2月10日,斯曲旺姆的儿子索朗罗达将牦牛赶到
2024-02-12 11:22:00
从苦难到新生
本文转自:新华每日电讯从苦难到新生西藏三位翻身农奴的六十五年记忆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三位曾是农奴的藏族老人讲述了自己65年的命运变迁。从旧西藏黑暗的日子,到民主改革重获新
2024-03-30 01:42:00
翻身农奴讲故事|我的1959:系在糌粑口袋上的深情
...“亚西平康庄园”,达国杰的家族世代为奴,他的童年在农奴主残酷的压榨下度过。“支差役、干农活、服侍农奴主,换少许的糌粑糊口,这种苦日子循环往复看不到头,像太阳每天升起一样固定。
2024-03-31 10:34:00
强钦庄园:昔日农奴主庄园,如今人民乐园
...自:人民日报客户端琼达卓嘎在西藏山南市,一座昔日的农奴主庄园改造成为公共文化设施,正式向公众开放。位于琼结县拉玉乡强吉村的强钦庄园拥有近200年历史,三层主体建筑在西藏农奴制
2024-03-28 10:25:00
翻身农奴讲故事丨扎巴旺旦:一捧青稞,两种滋味
...的奢望。扎巴旺旦今年80岁,提起65年前的旧西藏生活,农奴主的压迫依然让他心有余悸。海报制作:新华社记者邱星翔西藏民主改革前,扎巴旺旦一家九口每天的果腹之物,只有小孩巴掌大的
2024-03-27 10:48:00
...、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民主改革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旧西藏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三大领主”占有几乎全部
2025-04-08 05:58:00
新华全媒+丨苦难与新生——西藏翻身农奴影像档案:格桑曲珍
...结县拉玉乡强庆村村民。她的父母曾是当地庄园的朗生(农奴),因此她一出生就成为庄园的农奴。“早晨天不亮上山拾牛粪,夜里捻羊毛到深夜”,然而最可恨的是他们还要忍受饥饿,“每天只给
2024-03-28 10:36: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聊城“好的哥”张运领拾金不昧,万余元现金归还八旬失主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谢晓丽10月1日上午,聊城永昌出租公司上演了暖心一幕:八十多岁的王老先生从出租车司机张运领手中接回自己失而复得的手提包时
2025-10-02 13:21:00
六安市蓝天救援队获赠天安门广场国旗,编号20050801
大皖新闻讯 10月1日,六安市蓝天救援队在市民广场举办了一场国旗展示活动,所展示的国旗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编号20050801号
2025-10-02 10:59:00
情系国庆 月满中秋国庆假期,有人去外地奔赴“诗和远方”,也有人留在市区体验同样精彩的“诗和烟火”。新亮相的景点、新推出的互动活动
2025-10-02 07:47:00
南报网讯(记者王婕妤)国庆中秋假期,健康护航不停歇。记者从我市各大医疗机构获悉,各医院对节日门急诊均作出安排调整,除了急诊24小时开诊
2025-10-01 07:41:00
青春华章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烈士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烈士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 诵读“烽火家书”,致敬英烈坚守和平□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杜莹9月30日
2025-10-01 07:42:00
“丹青绘党情,墨韵颂乡兴” 主题艺术作品展开幕
南报网讯(通讯员杜巍记者朱旖旎)9月30日上午,“丹青绘党情,墨韵颂乡兴”主题艺术作品展在栖霞古镇·栖霞民艺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栖霞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
2025-10-01 07:42:00
南报网讯(通讯员江景轩记者王茸唐婷婷)近日,江北新区一名金店店员成功阻止了一起电信诈骗案,为市民挽回18万元损失。昨天
2025-10-01 07:4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一张纸质火车票
文|欧阳凝芳Z32次列车开始检票的广播响起,我合上书,从背包里掏出身份证。正要起身,书中忽然滑落一张纸片,轻轻飘落在脚边
2025-10-01 08:01:00
华商网讯 9月29日,陕西省疾控局发布假期健康提示:假期出行时应做好衣食住行方面的健康防护,阻断疾病传播,避免延误治疗
2025-10-01 08:10:00
声韵传情,共诵华章——振兴路小学成功举办经典诵读评比活动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超 通讯员 高志斌 王笋金秋九月,丹桂飘香。正值东昌府区教体局纵深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突破年”关键时期
2025-10-01 08:35: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朱道衡)昨日下午,加拿大籍钢琴大师马克-安德烈·哈默林与鼓浪屿管委会正式签约,成为第9位鼓浪屿驻岛艺术家
2025-10-01 08:44:00
大皖新闻记者深夜探访“鸡排哥”摊位:略显疲惫,忙中有序不忘分享消防安全
大皖新闻讯 随着江西景德镇“鸡排哥”的爆火,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前往他的摊位旁消费“打卡”。9月30日,“鸡排哥”发视频祝大家假期快乐
2025-10-01 09:22:00
倒计时1天,免费入场!唐山南湖广场音乐会2日启幕
制作丨河北日报见习记者安洋 记者师源
2025-10-01 09:24:00
3分钟学出行法律!“法润齐鲁・e起学”国庆竞答专场开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栾海明国庆假期出行高峰将至,为让公众在旅途中学法懂法,由山东省司法厅、山东数字文化集团主办,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承办的“法润齐鲁・e起学”数字普法平台
2025-10-01 09:43:00
民建渝北区委会举办“我爱我的家乡”征文比赛
“我的家乡,是藏在时光深处的美好诗篇,每一处沃土都烙印着我的足迹,承载着无尽的温暖与眷念”。6月6日,在民建渝北区委会联合石鞋学校举办的渝北民建杯“我爱我的家乡”征文比赛活动颁奖现场
2025-10-01 09: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