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近日,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重庆老年病医院)消化内分泌科成功独立开展消化系统肿瘤介入治疗,这标志着医院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能够进一步为广大患者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诊疗服务。
案例一:
永叔叔(化名)近期诊断为升结肠肿瘤(T4N2aM0),消化内分泌科利用血管介入技术为永叔叔开展了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以达到术前肿瘤降期的目的。
介入团队由科室主任孙文静牵头成立,在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配合下,手术由消化内分泌科梁仁政医生作为主刀、放射科技师许鹤耀技师、消化内分泌科护士陈胜波作为技术配合者为患者实施。术中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鞘,然后在X射线透视下进行插管操作,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肿瘤供血动脉后进行动脉造影,了解供血动脉和肿瘤血管的分布情况,经导管灌注化疗药物,同时进行动脉血管栓塞。通过该手术精准灌注化疗药物以杀死肿瘤细胞,同时通过栓塞主要的肿瘤供血血管,以达到肿瘤“断粮”的目的。
案例二:
芬阿姨(化名)诊断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伴肝转移,消化内分泌科团队利用血管介入技术,精细超选到肝脏转移性肿瘤的供血动脉,并进行精准栓塞,达到了阻断肿瘤血供,使肿瘤病灶缺血坏死的目的。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任何不良反应,手术顺利完成。历经拔管、压迫止血、穿刺侧肢体制动平卧24小时等精心护理,没有出现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形成等各种并发症。后续经过消化内分泌科病区医生护士进行后续抗肿瘤治疗和精心照护下,患者病情平稳。
介入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微创、易操作、危险性小、快速以及疗效确切,针对老年患者或急性危重症病人病情瞬息多变、创伤性手术治疗存在的禁忌证或有较大盲目性和危险性等特点,该诊疗手段在救治老年患者以及急性危重症病人成为现代医学不可阻挡的潮流。
消化内分泌科团队介入手术中。
延伸阅读:消化道疾病介入治疗
1. 胃肠道肿瘤狭窄梗阻的介入治疗
随着肿瘤的生长,部分食管肿瘤、胃肿瘤或者大肠肿瘤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肠道狭窄梗阻,表现为吞咽困难、呕吐、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便等症状。
介入治疗可以解除胃肠道梗阻,达到减轻症状并恢复功能治疗的目的,能够解决患者“吃喝拉撒”的问题。
介入治疗技术包括胃肠镜或X线引导下胃肠道狭窄扩张术、胃肠道内支架植入术等。通过胃肠道狭窄扩张术、内支架植入术病人很快即可进食,恢复胃肠道的通畅性。该技术主要用于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导致的狭窄。
2. 消化系统肿瘤介入灌注栓塞化疗术
消化系统肿瘤介入灌注栓塞化疗术是指经股动脉插管将抗癌药物或栓塞剂注入肿瘤供血动脉的一种区域性局部治疗方法,能有效达到杀死癌细胞、切断肿瘤血供、缩小肿瘤的目的,其疗效已得到肯定。
该治疗方法具有微创、精准、副作用小、可重复治疗的特点,适用于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
3. 脾功能亢进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一旦失去脾脏,人体的免疫力将会严重下降。没有脾脏者受到细菌或病毒侵袭时,出现临床感染的概率是正常人的18倍;而且,一旦感染,出现致死性感染(顽固性败血症)的概率高达48%。此外,没有脾脏的人易患癌症。
脾功能亢进常以顽固性血小板减少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且容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及感染性疾病。因此,对于脾脏肿大合并血小板减少,易出血,或顽固性出血不易止血者;脾脏肿大合并白细胞减少,易感染,或顽固性感染不易控制者,需要治疗脾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是通过介入技术,将脾脏的皮质动脉大部分栓塞以控制脾功能亢进,并保留大部分的髓质动脉以保护正常的免疫功能。该技术具有微创、疗效确切的特点。
4.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病变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多样,如消化性溃疡出血、胆道出血、肠道血管畸形出血、消化道肿瘤出血、痔疮出血等,临床表现为呕血或便血,严重出血会危及患者生命。血管造影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非常有效,可以观察到造影剂外溢等直接征象,并进行相关的介入治疗。(院方供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4 21: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