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7月10日,桂林市灵川县九屋镇东源村,毛征生不假思索,把大伯易元勋的名字写在纸上。
记者在资源县梅溪镇三茶村广子冲走访时,易艳青(右一)说,她曾连续多年在纸封包写上“易元勋”以示祭奠。
7月10日,桂林市灵川县九屋镇东源村,毛征生不假思索,把大伯易元勋的名字写在纸上。
7月6日,《桂林日报》刊登了《英烈遗志照今人 寻根铸魂砺初心》一文,报道了该报与《厦门日报》联动,为抗日牺牲的桂林籍厦大学子易元勋寻根、寻亲的故事。
7月8日,《厦门日报》刊登本报联动《桂林日报》,共同为92年前投笔从戎北上抗日的厦大学子、桂林籍英烈易元勋寻根寻亲的相关报道。
7月18日,《桂林日报》刊登了《“易元勋是我们的前辈,我们记得他”》一文,讲述记者连日多方找寻,终于在梅溪镇易氏后人的只言片语中得知,易元勋是他们的前辈。
编者按
“我们要把英烈易元勋,载入族谱!”7月21日,桂林市资源县梅溪镇大坨村村委主任易长林代表易氏族人告诉《桂林日报》记者秦丽云这个决定,还透露已于7月20日带着大坨村芭源树易氏后人前往桂林市灵川县九屋镇东源村,与易元勋的侄儿毛征生及家人认亲。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报联动《桂林日报》,共同为92年前投笔从戎北上抗日的桂林籍忠烈易元勋寻根寻亲(详见本报7月8日A04版)。秦丽云连日辗转奔波于桂林资源县梅溪镇、灵川县九屋镇等地,逐一寻访调查,确认英烈的家乡在桂林市资源县梅溪镇三茶村,并找到烈士的后辈亲人。截至7月21日,分散居住在两县的易氏后人认亲,并决定将抗日英烈易元勋载入族谱。这段为易元勋寻根的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
易元勋的名字为何未载入族谱,他与另一个县的毛征生一家又有何关联?在求学厦大、抗日报国之前,易元勋的成长经历是什么样的?
下文为秦丽云采写的寻根寻亲经过。
厦门网讯 (文/《桂林日报》记者 秦丽云 图/《桂林日报》 提供)
地点:桂林市资源县梅溪镇三茶村
“父亲经常提起同母异父的哥哥‘易元勋’”
易元勋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身在三茶村的同母异父弟弟一直记得易元勋,每年“七月半”制作纸封包都会写上“易元勋”,以示祭奠
为桂林籍抗日英烈易元勋寻亲寻根的报道发出后,很多热心读者提供线索,集中显示易姓在桂林是常见姓氏,其中拥有“元”字辈的易姓家族,大多由资源县梅溪镇大坨村的易姓大家族外迁形成。
7月7日,在梅溪镇大坨村委会主任易长林的帮助下,记者找到资源实验中学老师邹艳平了解情况。据了解,邹艳平虽姓邹,其实是大坨村芭源树易姓后人,因爷爷入赘改姓。在翻看整理《易氏族谱》时,他发现其中一个名为“易永远”的前辈,其后代信息或与易元勋相关。记者在邹艳平的陪同下,来到大坨村隔壁的梅溪镇三茶村,通过《易氏族谱》第四房族谱了解到,易永远为易氏家族十六代人,其妻邹二英从1927年开始陆续为易永远生下易元松等四子,但并无易元勋。邹艳平说,他通过走访家族长辈多方了解到,邹二英在与易永远成家前,曾与易永远的一个哥哥成家,育有二子。但因哥哥早逝,这两子分别在11岁和9岁时离家,故族谱无记载。
在三茶村广子冲,易元松的儿子、现年60岁的易仲英说,父亲在世时,经常说他还有两个兄弟乃同母异父所生,早就外出“当兵学习”,其中一人名叫“易元勋”。
易仲英的妹妹易艳青则表示,每年农历“七月半”,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纸封包,写上亡故亲人的名字并烧掉,以示祭奠。会写字的她,曾将近10年连续在每年“七月半”时,按照父亲的嘱咐,把“易元勋”的名字写上纸封包。
地点:桂林市灵川县九屋镇东源村
“父亲有个亲兄弟叫‘易元勋’”
易元勋兄弟俩年少时即从梅溪镇三茶村离家谋生,弟弟入赘灵川县九屋镇东源村并改姓毛,也曾向自己的后代提起哥哥易元勋
在三茶村,该村数位长者同记者聊起家族之事。长者易敬周和易福贵均表示,听长辈说起过易元松确实还有两个同母异父的兄弟,相差2岁左右。在老大11岁那年,两兄弟一起离家谋生,这与易仲英所述一致。后来,老二还曾在成年后返回村庄并告知族人,他到灵川县九屋镇一户人家入赘,已改姓毛。
易仲英说,他在20世纪90年代曾偶遇过老二之孙毛林革,互相还谈起家族之事。但这些年来并无往来。
7月8日,记者请灵川县九屋镇政府帮忙查找。很快,他们给出了反馈:九屋镇东源村有人叫毛林革,爷爷毛天福是入赘的,本姓易。7月10日上午,记者前往东源村,见到了毛林革一家。毛林革说,他的爷爷毛天福已经去世。爷爷生有二子,分别是毛长生和毛征生。他本人是毛长生的长子。叔叔毛征生则一直未婚。
在毛林革家中,记者与毛征生交流时谈起此次到访缘由,毛征生开口就说:“我父亲有个亲哥哥,叫‘易元勋’。”在记者未告知“易元勋”是哪几个字的情况下,毛征生在白纸上很快写下了“易元勋”三字。毛征生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和父亲毛天福去过资源县梅溪镇三茶村探望易氏族人,知道父辈是“元”字辈。毛征生说,他还曾从父亲口中得知,大伯易元勋年轻时就外出读书,后面再也没有回来过。至于大伯是否成家,是否有孩子,他们均不知情。回想起父亲生前很多次念叨大伯的情形,他能感受到老人家深藏内心的担忧和遗憾。
结合走访情况来看,易姓后人口中的“易元勋”,极大可能为梅溪镇易氏大家族的后代。此后多日,记者又通过桂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寻找,不过未能找到相关文献实证。
地点:桂林市灵川县九屋镇东源村
“我们要将英烈易元勋载入族谱”
资源县灵川县两地易氏后人因为易元勋得以相认,他们做出更新族谱的决定,还希望根据《厦门日报》提供的史料找到易元勋安葬处
近日,得知记者为桂林籍抗日英烈寻根一事,并追踪知晓全程后,梅溪镇易氏家族成员深受感动,不仅派代表前往灵川县九屋镇东源村与毛林革一家认亲,并在集体商量后,庄重地做出了决定——将英烈易元勋载入族谱。7月20日下午,易长林、邹艳平,以及同宗同源的资源县瓜里乡白竹村委副主任易忠献一起,驾车前往九屋镇东源村。当晚,三人受到了毛林革一家热情款待。
“大家见面后,聊起从前两家人的往来,很多事情都对得上。”邹艳平兴奋地告诉记者。邹艳平还说,为了挖掘更多信息,他特意与前辈毛征生深入交流,并拍摄了视频。视频中,毛征生回忆其父亲毛天福谈论大伯易元勋的一些细节。他说,父亲毛天福曾与大伯一起到过桂林,并在桂林“分了”,“(大伯)元勋讲去读书,我们爸就没得话讲,就打工了”。此外,至于大伯究竟去了哪里,他用“那哪个晓得”来表示不知情和遗憾。
易长林说:“虽暂无实物佐证,但我们已深信抗日英烈易元勋就是大坨村易氏后人。”
《厦门日报》提供的史料——1933年4月《厦大周刊》第12卷第23期刊载的《北上抗日学生易元勋君死难》一文,写道:“易君元勋在河北滦县为国捐躯,并于次日(4月16日)将遗榇(chèn,棺材)移运北平。”
易长林说,根据上述史料,抗日英烈易元勋的遗体被运回了现在的北京,“我们很想知道英烈先辈安葬处。”他说,如此就能让易姓后人,乃至更多缅怀英烈的人,能前往祭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23 20: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