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九月黔北,层林初染秋意。阳光透过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亮叶水青冈的枝叶缝隙洒下斑驳光影。
在专家的带领下,一支由科研人员、观鸟爱好者组成的考察队开始了为期半天的实地科普活动。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上午10点整,考察队从保护区管理站出发。贵州省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吴忠荣打头阵,她背着双筒望远镜和长焦相机。贵州大学林学院副院长粟海军教授紧随其后。他笑着提醒大家:“别看装备专业,观鸟最重要的不是器材,而是耐心和细心。”
观鸟望远镜。
粟海军边走边向大家讲解:“观鸟不仅是爱好,更是一扇了解自然的窗户。”他的话音刚落,队伍前方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一条翠绿色的竹叶青蛇正盘踞在土坎上,头部微微抬起。
考察队并未被这个小插曲而吓退,绕道继续前行。粟海军讲起了鸟类分类知识,“鸟类按生态习性可分为六大类:游禽、涉禽、猛禽、陆禽、攀禽和鸣禽。”他举例说明,“就连常见的野鸭也属于鸟类,是游禽的代表,它们嘴扁平,趾间有蹼,善于游泳。”
粟海军。
一位观鸟爱好者感叹:“原来野鸭也是鸟类啊!”这话引来一阵善意的笑声,粟教授笑着补充道:“这就是我们科普的意义所在。”
吴忠荣接过话题,聊起了观鸟人的社交特点。“观鸟不是孤独的追求,”他说着,掏出手机展示了好几个观鸟微信群。
吴忠荣正在观鸟(左一)。
“观鸟爱好者有个特别的社交方式”吴忠荣笑着分享了许多观鸟者通过专业APP分享观测数据,甚至为了一只罕见鸟种不远千里相会的故事。“这种因共同爱好而产生的联结特别纯粹。”
途中,一位队员好奇地问:“吴老师,我们普通人能为鸟类保护做些什么?”
“从记录身边的鸟类开始。记录它们的种类、数量和行为变化,这些数据对科学研究都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分享给更多人”吴忠荣说。
中午时分,阳光变得强烈起来。队员们在一处空地稍作休息,交流着上午的收获。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观鸟之路。
郭容茜自己制作的鸟类模型。
已有6年观鸟经验的郭茜容,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看一眼便能不假思索地道出鸟的名字。她来自江西,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她还在学校里开设兴趣班,给同学们制作的鸟类模型,科普一些鸟类相关知识。
南京师范大学的林佳浩是学校观鸟社团的一员,从2020年末开始观鸟,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拍摄的鸟类照片。
“我很享受在自然里观鸟,远离城市喧嚣,感觉非常自由,也想带更多人去观鸟、爱护鸟类。”他说,如今通过观鸟APP获取可靠的鸟类信息要比几年前更容易,许多的高校都成立了观鸟相关社团。
吴忠荣深有感触地说:“很多观鸟爱好者最终都成为了自然保护志愿者,他们参与栖息地保护,协助拆除捕鸟网,这是从观察到保护的必然转变。”
下午3点,考察队伍结束了半天的行程。返程路上,两位专家还在解答着队员们的问题,林间的鸟鸣声此起彼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警
编辑 王瑶
二审 王剑
三审 谢巍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19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