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周到上海网
此前新闻晨报·周到记者报道人民广场地带2月又将添一座新剧场?101年上海老剧场2月焕新,全新茉莉花剧场为市中心新添专业中型话剧剧场
昨晚,新剧场正式开启,记者为你亲测:地理位置绝佳,出地铁一号线人民广场站步行不到10分钟;剧场规模中等“精致”舒适。乍看以为是一座新剧场,而老观众则表示,这不仅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老剧场,更是一座在魔都文化生活领域具有地标级意义的剧场。
昨晚首演前的剧场外景茉莉花剧场始建于1922年,经历了从影院到戏院、从戏院到现代化剧场的多次重启。1973年4月,剧场划归上海市总工会,由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运营管理,由此赋予了其深厚的工人文化底蕴。由市总工会牵头创作的《于无声处》《血总是热的》《大桥》《中国制造》《谁主沉浮》《杏花雨》《邹碧华》等一大批话剧作品都是在茉莉花剧场进行创作、排练、演出,许多剧目从这里起步,再进入上海文化市场甚或国家话剧艺术的殿堂。茉莉花剧场也成为了市宫话剧的实验剧场和职工文艺人才培养培育的艺术摇篮。
2020年,茉莉花剧场在上海市总工会的牵头下开始进行改建,在修缮过程中,始终遵循着两个原则:一是承古,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二楼长廊留下的砖瓦、剧场转角的窗花设计都记录着这座宝藏剧场的前世今生;二是传今,完善剧场的现代化设施,优化剧场使用体验。茉莉花剧场分为两层,共设618个座位,是兼具专业性和实用性的现代剧场空间。
2月3日至2月5日,由上海市总工会指导,上海市总工会宣教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共同承办,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复排重演的话剧《大桥》于茉莉花剧场正式上演,这也是茉莉花剧场修缮重启后迎来的首场正式演出。
演出前,茉莉花剧场重启仪式举行。嘉宾们手捧象征着茉莉花剧场重启的第一抔沙,洒入启幕装置中。时钟中心的“247”标志渐显,这个数字既是茉莉花所在地“北海路247号”的地址,也蕴含着茉莉花剧场“24小时x7天,精彩不间断”。
记者从上话了解到,从安福路288到北海路247,这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一次全新尝试,也是“让看话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又一次品牌延伸。同时,茉莉花剧场也将依托黄浦区的地段优势和文化氛围,积极打造“演艺大世界”新地标,继续探索更新潮、更多元的文化联动。
开幕演出重制经典致敬工匠精神,话剧《大桥》三十载初心回归
话剧《大桥》这部由工人剧作家贺国甫编剧的作品,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发上海浦东为背景,以开发浦东的第一战役——建造南浦大桥为切入点,从建设者们豪迈、沸腾、乐观又艰辛的生活中取材,通过塑造建桥工人与工程技术人员的群像,重现了这一艰苦卓绝的重大事件。
1991年,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话剧团排演了话剧《大桥》,演出反响热烈。当时话剧《大桥》的主创团队和演职人员正是那个时期的工人们,编剧贺国甫也是其中之一。贺国甫原为上海工人,后参加市工人文化宫戏剧创作组,在和工人的朝夕相处中,写下了这部献给工人的话剧《大桥》。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工人形象,展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人阶级的奋斗图景,工人们质朴真挚的情感、热血坚定的精神都使这部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该剧当年曾获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宣部首届五个一工程奖。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话剧研究》杂志副主编康洪兴在剧评中写道《大桥》是“当前我国话剧舞台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它热情洋溢地歌颂了工人阶级在‘四化’大业中进发出来的高昂的建设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一出充满强烈时代精神的好戏。”
尽管《大桥》是一部三十年前的作品,但它其中蕴含的敢于创新、敢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大桥精神是历久弥新的,是当今发展仍需要的,观众们不仅在视觉上能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年代感”,更会被其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所打动。
本轮演出在总导演周小倩、导演王海鹰的带领下由韩秀一、付雅雯、刘鹏、徐漫蔓、高扬、张芸、方子轩、周挺超、王也农、赵胜胜、王华、司一蕾、刘琦、杜光祎、陈澳、杨嘉祺、何吉米、郝雁泽共同呈现。主创团队既保留了话剧《大桥》的原汁原味,又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化元素和创新艺术手法,多元再现,全新演绎。
在舞美设计上,从建造中的“南浦大桥”到造桥工人的宿舍,话剧《大桥》将多个场景融于一方舞台,通过巧妙调度将日常生活的插叙式过场与主戏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利用舞台空间展示更多层次,增加剧情丰富程度,艺术再现了改革年代的生活图景。
在服化设计上,话剧《大桥》追求了写实又不失艺术化的概括方式,既有90年代固有的风格和细节处理,又让大桥工人的工作服更有样式感和可看性,从视觉角度给观众更多的代入感。
“大桥立在台上的一瞬间,点亮了每人心里的那一盏灯。”
总导演周小倩感慨:“虽然上海已经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大桥,但大桥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话剧《大桥》首演之时,作为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的一名学生,周小倩就被话剧《大桥》的工匠精神和感人故事深深震撼,如今作为话剧《大桥》的主创之一,周小倩在和团队复排创作的过程中再次被这个真挚热血的故事触动。
主演韩秀一表示:
“大桥精神也是人的精神,无论是造桥还是表演,各行各业只有所有人团结起来,才能把事情做好。”话剧《大桥》复排团队用更加当下的方式讲述那一代人为上海建设大桥的故事和工人们前赴后继、不惜一切代价的精神,用更新颖的方式传递工匠精神,更好地感染到新时代的观众。
剧场和戏剧之间,故事和时代交相辉映,见证着时代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话剧《大桥》将南浦大桥的修建往事搬上舞台,记录下了这段挥洒汗水的热血记忆,致敬那个时期新一代的建设者,也滋养了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剧场(茉莉花剧场前身)这个“工人的学校和乐园”,让艺术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工人们的业余生活。三十年后的今天,重启的茉莉花剧场也在定位上承袭了工人文化的“匠心精神”,以全新的面貌拉开大幕,在这里,重新演绎的话剧《大桥》也将见证这座百年剧场的重新出发,从话剧《大桥》开始,再创一个又一个新经典。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邱俪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4 13: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