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济南日报
把救治危重症放在第一位
——本报记者探访我市急诊、重症救治一线
冬季是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期,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各地急重症就诊患者明显增加,我市各医院都出现了病人激增的情况。把救治危急症患者放在第一位,各医院一盘棋统筹调配资源,全体医护人员“拼”在一线,将患者从“死亡线”救回。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济南市第三人民急诊医学科与重症医学科,实地探访危重症救治一线。
迎战就诊高峰医护“拼”在第一现场
“现在每天的门诊量和120急救车的出车次数都已翻番,患者数量激增。”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急症医学科主任张强告诉记者。“接诊后,我们首先对患者进行问询分诊,但对急危重症的患者,我们会开通绿色通道,直接进抢救室。”张强说,“为了应对患者大量增加的压力,我们增加抢救设备、优化住院流程,其他科室也派来同事支援我们,我们每天根据门诊量和病人数量实施动态调班,目前整体情况是平稳的。”
急诊救治工作要保持24小时高速运转,“很多同事带病上岗,有人实在坚持不住需要休息的时候,会马上有其他人主动站出来。”急诊医学科护士长刘燕说,“大家开玩笑地说,我们都治好了不吃早饭的毛病。”原来,为了全力抢救患者,这里的医生护士在工作期间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大家工作起来就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如果不吃早饭,根本坚持不下来。”张强说。
2022年12月20日,刘燕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工作岗位上,被紧急送到抢救室,“当时突然感觉很难受,全身无力、浑身湿冷,我赶紧蹲下,这一蹲下就起不来了,”刘燕回忆当时的场景,“同事赶紧把我送到抢救室,当时已经测不出血压……”经过惊心动魄的半小时抢救,刘燕终于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经过5天的住院治疗后,刘燕在出院的第二天就上岗了。“病人太多了,大家也太忙了,能回来就赶紧回来。”刘燕说。
有序分流患者把救治危急症放在第一位
“我们重症医学科以收治需要机械通气、血液滤过等危重病人为主,同时,医院3号楼的1至4层,前期做了可转换ICU的准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亚病区,能收治一些重症病人,”急危重症诊疗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浩说。“目前,我们根据危重症、重症、普通三种情况对病人进行分类,按步骤、按危重程度收治病人。”
“目前收治的病人,最小的15岁,最大的92岁。”刘浩说,“大部分患者为老年人,80岁以上的患者占到1/3。”老年人年龄大,脏器功能弱,合并基础病比较多,治疗起来也比较复杂。“有的病人喘憋非常严重,这时候需要紧急插管。”刘浩说,“目前,重症医学科的救治情况整体是比较乐观的。”
由于老年患者比较多,加上很多患者还做了插管,他们与医护人员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为了让患者更快更清楚表达自己的诉求,护士做了卡通小卡片,将渴了、饿了等用图示的形式表现出来,患者很容易将自己的诉求传达给医护人员。
特殊时期,医患双方的“双向奔赴”显得更加珍贵,他们用相互理解为救治工作增添了温暖与力量。
(本报记者赵倩通讯员王竹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1 12: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