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衢州日报
周汉泱
闲翻周作人散文集《怀旧》,里面记录有很多浙地越人的民间习俗,其中有延续至今者,让人读后与眼前生活作对比联想,会心一笑。
在《东昌坊故事》一文里,转载了张岱《快园道古》的一件旧事:“苏州太守林五磊素不孝,封公至署半月即勒归,予金二十,命悍仆押其抵家,临行乞三白酒数色亦不得。”三白酒据传以白面、白米、白曲成之,故曰三白。我小时候,江山各乡镇街头小店常有整坛整坛的三白酒,拆封后零卖,酒泛淡黄色,味道稍淡于现时的绍兴黄酒。三白酒价稍廉而易藏,深受种田人家欢迎,特别是炎炎夏日,乡人从地头收工回来,喝上几口,瞬间解乏解困。我在老家读小学、初中时,常常捧酒瓶去为大人买酒。店家开坛,以酒提出入酒坛,一提、二提,随买随卖,一时酒香四溢。
《水乡怀旧》一文记录有货郎担,文中转引孙德祖《寄龛乙志》说:“货郎担越中谓之袋络担,是货什杂布帛及丝线之属,其初盖以络索担囊橐衒且售,故云。”其中,络索是指挑担用的棕绳,囊橐的意思是袋子。江山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有这样的货郎担,担子是乡下常见的挑谷箩担,内有装货袋子,担上再加盖一个外有玻璃罩顶、内有细分格子的木头盒子。货郎们走街串巷,售卖洋红、洋绿、针线、纽扣、皮筋、发夹以及女孩扎头的丝绸带等物品,大致是乡下女人、小孩的生活需要且不能自产的小东西。乡人称其为“luò tuó ɡǔ dàn ”,其文字我向来不知如何表述。读此文,我恍然有所悟,这个乡下土语大概可以表述成“络橐谷担”或者“络橐阔担”。
《故乡的野菜》一文里写到鼠曲草,“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衢州江山一带,同样用鼠曲草和粉包粿,因为在清明节前后最为盛行,称为“清明粿”。其馅料常用笋干、鲜肉及豆腐干,蒸熟之后鲜味异常。人们还常用艾草替代鼠曲草包清明粿,艾草野地里更多,更易采摘,包清明粿更有筋道和青草香味。鼠曲草和艾草,在江山市政协编著的《江山中草药图鉴》一书中都有专门收录。《故乡的野菜》里写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这段文字写得极美。紫云英在浙江乡下遍布,确如大师记述一样,田野里成片成片,至今仍是浙江各地的一道风景。紫云英也确实极贱,通常只当作乡下人家的猪饲料。只是近些年随着养猪行业调整、稻田种植慢慢集约经营等原因,紫云英的种植也慢慢减少了。
《东昌坊故事》一文里有这样一段话:“小时候在故乡酒店常以一文钱买一包鸡肫豆,用细草纸包作纤足状,内有豆可二三十粒,乃是黄豆盐煮腕干,软硬得中,自有风味。”这种以小钱兑换小食品的习俗,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在浙江各地盛行。我老家在江山峡口,那时在街头巷尾或者电影院、汽车站售票处,就常有小摊小贩售卖瓜子、落花生。尤其是电影院门口,趁着电影要开场的热闹时分,小贩们“一毛钱一两瓜子、一毛钱一两花生”地分拆售卖,用废旧报纸包装,包作圆锥形的“纤足状”,价廉货香,极受看电影的百姓欢迎。我母亲就干过这个营生,赚点小钱供我读书之用。大冬天的电影院门口,在观众进场之后的片刻安静之时,母亲呵着手、挨着冻、依着担子在昏黄路灯下的形象,成为我的久远记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6 05:45:3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