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中国网9月10日讯(记者 张艳玲)新疆广袤大地,因水焕发蓬勃生机。高山沙漠间奔流的水脉,不仅见证着水利基础设施的历史性跨越,更承载着农业增产的希望,勾勒出河湖生态复苏的美好画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水利事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水旱灾害防御、民生水利及河湖生态保护,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70年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系统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推动水利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筑基润疆:水利设施实现历史性跨越
新疆国土面积占全国六分之一,水资源总量却仅占全国3%,水是区域发展的命脉。破解水资源结构性匮乏难题,关键在于打破流域、区域及兵地间的分散管理格局。2022年起,新疆强化顶层设计,高规格成立自治区党委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及专家委员会,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塔里木河流域“九源一干”、北疆“六河一湖”为重点的统一管理机制,从根本上终结水资源多头管理的局面。
从昔日依赖坎儿井输水,到如今“世界级水利枢纽”巍然矗立,新疆水利工程建设在体制改革推动下实现跨越式发展。1949年,全疆仅存1000多道坎儿井、2座中型水库、4万公里引水土渠及289公里临时防洪堤;2000年后,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机构职能优化,阿尔塔什水利枢纽解决叶尔羌河千年水患,尼雅水利枢纽终结灌区“夏涝冬旱”困境,大石峡、库尔干等5项重大水利工程突破关键节点,37座中小型水库加速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依托国家西北区域水网定位,围绕“十大产业集群”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推进一批骨干水利工程。2022—2024年,新疆水利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900亿元,年均增速超16%;2024年完成投资355.31亿元,增速达18%,带动12.24万人就业,发放工资17.59亿元,新开工项目数量、投资规模及融资规模均创历史新高。70年来,全疆累计投入超3000亿元用于水利建设,建成671座水库、12.54万公里干支斗渠、逾8000公里堤防护岸,水利工程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全面释放。
防洪兴利:从“靠天吃饭”到智慧水利赋能
新疆水资源70%集中在6—8月主汛期,呈现“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特征,且年际径流量差异达488亿立方米,给防灾减灾带来巨大挑战。以叶尔羌河流域灌区为例,过去洪水来袭时,90%以上农村劳动力需投入防洪;如今阿尔塔什水利枢纽等工程投用,彻底解决流域千年水患,让数万农民告别“靠天吃饭”。
70年来,新疆累计建成各类防洪工程9479.73公里,其中内陆河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治理等工程形成“立体防线”,控制性水利枢纽筑牢防洪“钢筋铁骨”。近3年,通过科学调度水库、及时转移群众,全疆未发生严重洪旱灾害,未出现水库失事、堤防决口等事故。
在防洪的同时,新疆坚持“化害为利”,通过引洪补水、蓄引结合等措施高效利用洪水资源。2022年抵御塔河流域罕见洪水,利用洪水资源34.42亿立方米,补充灌溉农作物1677万亩次,生态补水133.5万亩;2023年针对洪旱并发形势,为146条河流制定“一河一策”防御方案,利用洪水20.2亿立方米;2024年更是实现洪水资源利用72.69亿立方米,真正做到“防得住、用得好”。
2022年起,新疆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数字孪生头屯河流域、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入选全国先行先试单位,为“智水兴疆”奠定基础,推动水利管理从经验化向智能化转变。
水润民心:民生水利绘就幸福图景
70年来,新疆水利人攻克“靠天吃饭”难题,实现从“饮水难”到“有水喝”再到“喝好水”的跨越,让清水成为温暖民心的“民生答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初期,边远农牧区饮水问题突出;1986年起,新疆将农村供水工程列为民生重点,累计投入342亿元,建成1310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6.95万公里供水管道,解决1251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苦咸水改水”工程更让清澈水源覆盖天山南北。
水利支撑下,新疆农业生产实现质的飞跃。灌溉面积从1955年的2700余万亩增至2024年的9520余万亩,粮食单产从不足百公斤提升至524公斤,“西部粮仓”“大漠海鲜”的美誉背后,是水利工程的强力托举。2024年,新疆通过水资源精准调度实现“四多一少”:灌溉水多供65亿立方米、水库多蓄水72.1亿立方米、生态多补水51.9亿立方米,有力保障粮食面积和总产增量居全国首位。
目前,全疆拥有391处大中型灌区(55处大型、336处中型),已完成172处灌区改造,灌溉水利用系数从2007年的0.46提升至2024年的0.577,位列全国第13位。同时,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稳步推进,开都—孔雀河数字孪生流域成为水利部重点科研项目,大河沿子、三屯河灌区入选全国先行先试名单,以数字化赋能灌区高效用水。
生态复苏:绘就河湖绿色新画卷
塔里木河作为中国最长内陆河,流经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域1700万亩天然胡杨林是重要生态屏障。20世纪70年代起,塔河下游断流近30年,两大沙漠面临“合拢”风险。2000年,塔里木河流域启动生态输水。党的十八大以来,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累计26次向重点胡杨林区及下游输水103.5亿立方米。
通过多年探索,新疆形成科学输水模式:采用“三年一轮灌、面状全覆盖”的汊渗轮灌方式,推行“双河道、多时段、长历时、小流量”输水策略,将治水理念从“输水至台特玛湖”转变为“补给沿线生态脆弱区”。如今,塔河下游1公里内地下水位从8—12米回升至2—4米,地下水矿化度从4—5克/升降至1—2克/升,胡杨林防风固沙能力增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回升。
2018年,新疆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为3355条河流、121个湖泊明确河湖长。7年来,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河巡湖123万人次,持续整治“四乱”问题。2024年4月,伊犁州吉尔格朗河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标志着新疆河湖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
70年治水兴疆,是党中央坚强领导、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成果。站在新起点,新疆水利系统将践行新时代治水思路,以更高标准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
编审:蔡晓娟【责任编辑:张艳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10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