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都说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老皇帝驾鹤西游,身后庞大的红粉军团该怎么办呢?我总结了一下,她们大概有八种结局。当然,面对即将到来的结局,她们的心情天差地别,有人偷着乐,有人仰天哭。
首先要澄清的一点是,所谓“三千佳丽”只能当作一个形容词,不能当作实数。因为古代的妃嫔制度很严格,皇帝也没办法随心所欲。
最早的妃嫔制度出自于《周礼》,它规定,除了嫡妻外,天子可以拥有120个庶妻,她们分别是: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算上嫡妻共计121人。
当年太后王政君为儿子汉成帝的后宫事操碎了心,为了抱孙子,她不得不纵容汉成帝花心,为了健康,她又不得不管束儿子。
后来有个叫杜钦的大臣提了个建议:皇帝很努力,却不结果,原因就是违背了《周礼》。咱应该谨遵天道,一次性给皇帝补足120个妃嫔,以后如果有缺省也不能再娶了。
当然,他的这个建议缺乏操作性,皇帝审美疲劳了咋办?美女们人老珠黄了咋办?因此不了了之。
最滑稽的是王莽,这是一个对《周礼》信奉到固执的人,王皇后去世后,他借着迎娶史皇后,真的一次性娶了120个庶妻。当然王莽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尊《周礼》。
可见,古代妃嫔制度的影响力很大的,已经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绝不是皇帝想改变就能改变的。
你可能索然无味:才120个?事实上,这个数字已经相当庞大了,根据确切的史料记载,历史上只有一位皇帝的嫔妃数量超过这个“法定红线”——宋徽宗。
根据《宋史》,以及民间史料的汇总,宋徽宗有名号的妃嫔为143人,另有29人没有名号,合计172人。
好事者统计,“亚军”是嘉靖皇帝,有79位妃嫔;“季军”是康熙皇帝,66位;“殿军”是乾隆皇帝,41位。那位风流天子唐玄宗李隆基“屈居”第五,才38位。
既然如此,“佳丽三千”的说法哪里来的?难道是后人意Y?
也不全是,因为以上120个庶妻是有名分的,没名分的“小三”数量不限,理论上宫中的女官、宫女都是皇帝的女人,如果皇帝够强悍的话,“小三”可以扩充到“小三千”。
古代女官、宫女的数量非常庞大,少则两三千,多则一两万,唐玄宗时期高达4万人。有这些“编外”佳丽们的灌水,“三千”这个数字都是毛毛雨。
这些“编外”佳丽虽然没有名分,但只要皇帝碰过她们,就一定有记载。算上她们,皇帝的女人们远不止法定的120人,那么,皇帝驾崩了,她们该如何处置呢?
第一种:遣散出宫
这种情况最常见,每当新皇登基都要大批遣送宫女、妃嫔出宫,没有名分的女人基本上都在其中,即便有名分的,很多也会被遣送。
当然,出宫前她们会得到一笔补偿,但这二者之间的待遇肯定不一样,与普通宫女之间的差别更是巨大。
据史料记载,汉成帝驾崩后,他的舅舅们就收留过不少宫人。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嫡妻柴氏,原本就是唐庄宗李存勖的嫔妃。李存勖驾崩后,柴氏被遣送出宫,在回乡的途中偶遇郭威,成就了一段佳话。
随着贞洁观念的逐步形成,妃嫔出宫几乎成了奢望,尤其是明清,只要是皇帝的女人,那就等着命运的审判吧。
第二种:当守陵人
那些得到过皇帝临幸的女人,尤其是没有名分的女人,她们出宫的路被堵死后,大多会走上陪伴亡灵苦度余生之路,皇帝的陵寝就是她们的归宿。
守陵是一种带有惩罚性质的出宫,陵寝不比皇宫,那里的清冷阴森将陪伴她们剩余的岁月,因此很多女人宁愿选择死,也不愿意去守陵。
比如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皇后身份被罚守陵的女人。但这个计划没能执行,赵飞燕一听到自己被罚去守陵,当夜就自杀了。
而另一位嫔妃班婕妤,则自愿告别王太后的庇护,主动去给那个曾经深爱过她的男人作伴。
第三种:出家为尼
南北朝以后佛教兴盛,每一朝都有皇家寺院。原本它只是供皇室子弟烧香祈福的地方,但居然延伸出了另一种功能——收容先皇的女人。
这个例子最典型就是武则天。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按照遗旨,凡是被他临幸过,且没有生育的妃嫔一律进入感恩寺出家为尼,武则天就是其中一份子。
历史上还曾经有一位因为出家而“因祸得福”的女人,此人就是宋哲宗的皇后孟氏。
孟氏两度被废,又两度被复立,被废期间,她就在瑶华宫出家为尼,法号“冲真”。因为不在皇宫,所以靖康之变爆发后,她躲过了金国人的掳掠。
后来金国人强行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但金国人刚刚撤军,张邦昌就将孟氏迎入宫中立为太后,并垂帘听政,以示还政赵宋。
后来在大臣们的努力下,孟氏拥立赵构为帝,并被尊为元祐太后。
第四种:殉葬
那些生前曾经受到过皇帝“恩宠”的女人,最害怕的就是殉葬制度。至于谁能“享受”到这份待遇,除了皇帝的遗言,完全看皇后的意愿。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经痛批殉葬制度的残忍,他甚至认为,用“人佣”代替真人殉葬也不行,他还大骂发明人佣的人“断子绝孙”。
这种制度到汉朝就基本绝迹了,但朱元璋却开历史的倒车,又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了恢复了殉葬,直到他的玄孙明英宗再度下旨废黜为止。
第五种:赐死
赐死先皇的女人不常见,大多是后来掌权的人出于政治目的,或者个人私怨而采取的报复行动。
比如汉高祖刘邦的宠妾戚夫人,就被吕雉残害致死。汉桓帝死后,皇后窦妙在灵前处死了汉桓帝的心头肉田圣。如果不是宦官们劝阻,窦妙差点大开杀戒,将那十几个贵人全都杀了。
第六种:宫中养老
这种方式最人性化,一般针对有名号的妃嫔,以及部分无名号但被宠幸过的女人。
皇宫很大,不缺这些女人们的生活场所,比如掖庭,就是她们的养老场所。明清时期的皇宫相对较小,宫外的离宫别所也可供她们的起居。
但这些女人们的待遇差别很大,有些等级高的妃嫔自然衣食无忧,还会有人伺候,有太后、皇帝、皇妃们的赏赐和照应。
但那些等级低的女人可就惨了,很多只能靠耕种、纺织,或者娘家人补贴用度。
第七种:随皇子养老
皇宫中的女人们之所以斗成乌鸡眼,真正想夺嫡的其实寥寥无几,也不会指望皇帝会对她们“海枯石烂”,目的就一个——生个儿子。
只要嫔妃们生了儿子,地位立刻窜升,就不用担心后半生无处着落了,因为儿子就是她们的归宿。
老皇帝在世她们是妃嫔,老皇帝驾崩,她们立刻就成了王太后,搬到王府里当主人,从此扬眉吐气。
第八种:被收编
虽然礼法不容,虽然老皇帝气得踹碎了棺材板,但他留下的那些红粉军团中,还是会出现被继任皇帝偷摸收编的女人。
比如隋文帝的嫔妃宣华夫人陈氏和容华夫人蔡氏,据说隋炀帝吃相很难看,老爸还没凉透,他就跟宣华夫人进洞房了。
名气最大的当属武则天,不过李治还算是要脸的人,拖了两年才给她办理了新户口。
这种事在宋朝以前出现得比较多,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是常规操作,甚至到了不避讳的程度。比如那位抢了儿媳的卫宣公,他的嫡妻就是老爸的嫔妃夷姜,这伙计奇葩不?
两宋之后,这种见不得人的事越来越少,几乎绝迹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2 18:45:1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