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气象报
从杭州到深圳,从云遥宇航到彩云天气,不管是行业观测,还是专业观测,各地各领域在推进社会气象观测中,都涌现了一批的典型亮点。
“珠玉”在前,把此类经验推广至全国,是否可行?调研组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深入剖析其中的难点与挑战。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地球系统社会观测及气象信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立成提出的第一道难题,便是制度建设。
近年来,从事社会气象观测和商业气象观测服务的企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严格遵照气象法及相关标准规范开展观测活动的企业并不多。一些企业布设气象观测设备、开展气象预报服务,并没有取得气象主管机构许可;甚至个别企业还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气象数据及产品,进行二次销售牟利。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出市场主体的法治意识及标准规范应用不强,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社会气象观测领域法律及标准规范还存在缺失的情况。
如何实现“双向奔赴”?赵立成认为,当务之急是以法制手段进行规范,给社会气象观测“名分”。“企业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法律法规层面目前并没有具体条款。”受限于此,许多企业如果想要进一步扩大社会气象观测规模,就会有所担忧。
赵立成给出建议,一是修改相关法律,明确社会气象观测的地位、责任和义务,给企业吃下“定心丸”。二是在相关法律修改前,明确开放观测的具体内容,建立并颁布反面清单,明确哪些地方、哪些类目不可以开放观测。三是建立社会气象观测备案制度,动态掌握发展状态。四是建立数据安全共享负面清单,明确哪些数据不能开放共享。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大气探测学院)院长张福贵从另一个维度思考社会气象观测面临的困境,他认为,目前,社会化气象观测的发展“声量”过小,其重要性得不到充分认识和理解,普通民众对社会化气象观测不了解或者参与意愿不强,成为阻碍其推广发展的又一挑战。
推广社会化气象观测,组织管理、观测设备和志愿人员缺一不可。张福贵建议,气象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社会团体和个人了解社会化气象观测,并愿意为其贡献力量。同时,应加快标准制修订,引导社会气象观测主体采用国家气象部门观测技术规范、数据产品加工标准和规范。
在法律法规缺少和宣传普及不足之外,推进社会气象观测,一些细节问题同样值得注意。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站网处张楠关注社会气象观测已久,她介绍,目前,气象部门虽然已在积极推动整合行业部门之间的气象数据共享共用,但由于各行业对数据精度、类型的需求不同,各行业的观测设备在规格上差异较大,这导致了气象部门很难直接利用其设备及数据。这也是目前推进社会气象观测的难点之一。
赵立成同样持此观点,“如果以气象部门现有的内部观测设备标准为门槛,那么能利用的观测设备数量势必会很少。”
不仅如此,推动各行业数据接入气象部门观测系统,难度同样巨大。“以社会企业的雨量监测设备为例,其观测数据不像气象部门需求的那样高精度。”赵立成说,据气象法规定,这些数据就不能应用于气象业务中。
解决这一问题,赵立成和张楠一致认为,一方面需要从上而下高位强力推动,另一方面需要部门间深度合作、摒弃私利。
针对个人和企业社会观测,赵立成还提到了激励机制与动力不足的问题。“激发社会参与的意愿,有助于更长久健康的发展,需要相关部门来统筹考虑。”调研中,某企业负责人就曾说到,如果企业开发的气象信息服务不能营利,企业投资的大量观测系统设备就没法长期健康运营。因此,企业也希望气象部门能给予一定激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6 14:45:1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