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报网讯(记者马忆玲)本应是环保“哨兵”的环境科技公司,沦为数据造假的“帮凶”。近日,玄武区人民法院披露了全省首例环境检验检测机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案。记者了解到,检测机构主管人员获刑的同时,法院将55家委托企业名单同步移交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推动其排查核实企业是否存在违法排污行为。
案涉环境科技公司成立于2005年,具有权威检验检测资质,经营业务覆盖环境监测服务、土壤检测、水质检测等关键领域。然而,该公司默许甚至组织员工伪造、篡改监测数据——早在2021年11月、2022年9月,公司就因提供虚假证明文件两次遭到行政处罚。
随后,为规避查处,检测中心负责人通过解散工作群、删除采样聊天记录等方式试图遮掩。由于公司高层“放水”,采样造假逐步演变成多部门合作造假。
直到执法部门的一次现场检查,让这场造假行为全面暴露。经查实,2023年1月至7月,该环境科技公司向55家委托企业出具了85份虚假检验检测报告,非法牟利高达157.9万元。去年8月,省市场监管局注销了该环境科技公司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线索移交后,该案升级为刑事案件。
最终,玄武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该公司罚金100万元,被告人钱某、郑某生等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10个月、1年6个月,并分处20万元至12万元不等罚金。钱某、郑某生提起上诉,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目前,相关判决已生效。
据介绍,本案明确了环境检验检测领域提供虚假证明文件违法所得的认定标准,即在检验检测领域,从采样到分析、报告编写等各个环节,凡是第三方机构人员在任一环节行为造假,影响检测监测结果的,都应视为提供虚假证明文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10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