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9月30日上午10时,“缅怀英烈承忠魂·警徽闪耀向前行——人民公安从这里走来”四川公安大型融媒体警务直播活动在巴中拉开序幕。网友跟随主播“云游打卡”,从巴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到恩阳古镇,一起探寻红军旧址,追寻红色记忆,感悟红军精神,了解新时代背景下四川公安传承红军精神的故事。
这场大型融媒体直播,重温“红色记忆”,生动讲述了川陕苏区红色文化圣地的厚重历史。
这里有着浓郁的红色记忆,25048名红军烈士长眠于此
巴中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的首府。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翻秦岭、越巴山,转战3000余里来到通江,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孕育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这里传颂着无数的英雄故事,有着浓郁的红色记忆。
“为革命而来,为革命而去。”在2年多时间里,红军历经大小战役200余场,4.8万人壮烈牺牲,25048名红军烈士长眠在这里。
跟着主播的镜头,网友们来到这个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唯一由红军战士为战友修建的陵园里。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入口处的“铁血丹心”广场上,19名石雕人物组成的主题雕塑气势恢宏,再现了当年红军战士浴血杀敌、战场救护和老百姓送子参军、运送物资支援前线的场景。
此时,巴中市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群众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在这里举行。他们来到红军长眠之处,通过献花、鞠躬、默哀等方式,缅怀烈士丰功伟绩,向先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义警王建刚,一家三代守护着有形的墓碑传承着无形的精神
在集墓区深处,一位腿脚不便的老人忙碌于一座座墓碑之间。他就是三十余年如一日默默为红军烈士守护的义务守墓人、沙溪派出所义警王建刚。
“以前你们守护我们,现在我们守护你。”年过七旬的王建刚老人深情讲述自己一家三代人接力守护红军烈士陵园的故事。当年,红军生活环境极其恶劣,三天一小仗、五天一大仗,在食不果腹、缺医少药、营养不良、伤势恶化的情况下牺牲,这其中多数年龄也不过十七八岁。这是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不少网友听着他的讲诉,禁不住潸然泪下。如今,已退休的王建刚老人主动加入沙溪派出所的“义警”队伍,协助派出所化解邻里纠纷,成为四川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小事不出村、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的见证者。
“红色血脉,寻找革命烈士后人”公益项目帮助多名烈士与亲人“团聚”
绵绵秋雨中,网友跟着主播的直播镜头,近距离瞻仰了烈士墓群,来此的人们都会献上一支菊花,在墓碑前静静伫立、默哀。
在原红十师参谋长吴展烈士墓后,摆放着一盆兰花。这是吴展烈士家人2011年特地从安徽老家带过来的。1931年,吴展告别妻子和只有3岁的儿子、1岁的女儿,远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没想到这一走竟是永远。
在民警深情讲述中,网友了解了通江公安全力参与寻找吴展烈士亲人的感人故事。帮助烈士找到亲人的故事感动着无数人,也成了通江公安的心愿。2018年,通江公安加入烈士陵园发起的“红色血脉——寻找革命烈士后人”公益项目,经过不懈努力,迄今已参与找到多名烈士后人。
使命“双肩挑”的沙溪派出所,在平安辖区守护着万千红军英骨的安宁
崇尚英雄、缅怀先烈,这是融入通江公安人血脉的本能。
“你曾热血染红大地,那是为了今天的美丽!你曾吞下凄风苦雨,那是为了今天的甜蜜……我站在地上看你,你躺在土里休息……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永远活在在你们的事业里。”镌刻在英烈墙右角处一石台上的诗歌《活着》,激励万千来这里祭奠的人,也激励着守护在烈士陵园辖区的沙溪派出所每位民辅警。
守护在此的沙溪派出所民警手执毛笔,单膝跪地,在无名烈士墓碑前,一笔一画为碑身上的五角星描红。
“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描红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表达公安民警对革命烈士的无限哀思和崇高敬意,也是对我们的一次精神洗礼。”沙溪派出所教导员岳毅表示,他们自2012年9月开始为墓碑上五角星描红,如今已进行了11个年头。
沙溪派出所,一个农村派出所,在这里守护,没有信念可能坚持不下去,既要守护辖区平安,又要守护万千英骨的安宁。
直播中,网友们不光了解了沙溪派出所民警每年都会在清明节、建党纪念日、烈士纪念日来此瞻仰,包片祭扫烈士陵墓,在陵园以及周边巡逻执勤、服务群众,每天巡逻烈士陵园一圈大概要走1万多步。
镜头切换,沙溪派出所所长罗恩儒重点介绍了派出所立足红色资源优势,以弘扬红军精神为主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组建“红色义警”和群防群治志愿者队伍,服务好红色旅游业,守护好辖区群众幸福美好生活的特色工作经验。
红军奶奶一句话,辅警徐杨已在这里坚守了28年
辅警徐杨104岁的奶奶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散落红军,父亲是沙溪派出所第一任所长,他讲述了奶奶、父亲和自己三代人赓续红军传人的初心。徐杨的奶奶曾在红军运输队工作,主要负责两河口和新场坝之间的粮食、衣服、弹药等运输工作。从小听奶奶床边的故事,受父亲从警经历的感染,1996年,毕业于铁道部公安干部学院已在柳州铁路公安处工作的他,被奶奶一句“想徐杨留在身边”的话,主动放弃了异地稳定的工作,从柳州回到通江沙溪派出所。这一坚守就是28年。
作为烈士陵园的守护者,一代代沙溪民警红心向党、警心为民,争当红军传人,以不变的初心使命和红色基因谱写出平安答卷。
恩阳古镇,红色资源滋养警魂
恩阳古镇在雨中静静伫立。这里是川陕苏区保存最完整的县级苏维埃政权旧址群,红军经理处、革命法庭等众多革命旧址在道路两旁随处可见,沿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探访如歌岁月中的人间烟火。
恩阳区公安分局登科派出所的民警与直播镜头不期而遇,讲述了公安民警传承红军精神、守护一方安宁的故事。
登科派出所所长朱家民介绍了他们以民意为导向,从传统警务模式走向新型警务模式的探索过程,分享了“背包警务”、法治宣讲、三级联动警务模式等经验做法。
在红军经理处旧址,主播带网友参观了反映老百姓为红军送物资场景的雕塑作品、公粮条例、红军支援表,重温了当年恩阳群众拥护红军、巩固苏区的朴素情感。
红军当年设置经理处是为了算好每一笔账,而今天的人民警察,同样在不断做出努力,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直播中,朱所长介绍了他们延伸触角、做实细节,充分利用赶集式、餐桌式、观影式手段,抓住“黄金三小时”,让反诈宣传走进千家万户和老百姓的身边。
在群众眼里,警务室的同志就是穿着警服的“乡里乡亲”与古镇警务室并列悬挂的“爱民调解室”牌子引起了网友们注意。
“为了传承红军精神,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更和谐的警民关系,我们受到当年红军‘共产党热爱人民’石刻标语的启发,在警务室设置了‘爱民调解室’。”登科派出所教导员王俊如数家珍。
面对古镇居民、商家和游客之间家长里短的各种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不出古镇”,对一般性矛盾纠纷、社区难以调解的矛盾纠纷、涉及调解中的案事件分社区分干部、社区民辅警、派出所调处的“三级调解法”,以进院户、寻根法、邻里调等“五进、五法、五调”模式,充分吸纳社会力量,有力化解老百姓家门口的矛盾纠纷。
古镇30余年未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较大以上火灾事故,恩阳公安的社会化评价连续8年走在全省前列。
在爱民调解室不远处,“拥护红军”的石刻标语生动体现了当年红军在恩阳时的军民鱼水深情。也正是恩阳公安民警传承红军精神、坚守为民初心,才有了过去“军爱民民拥军”,今天“警爱民民拥警”,警民团结“一家亲”的幸福画卷。哪家有什么困难,老百姓总会第一时间向民警倾诉;逢年过节,热心群众时常为值守民辅警送去新鲜蔬菜;“背包警务下乡”,一定要让民辅警们吃完饭才走……在群众眼里,派出所同志就是穿着警服的乡里乡亲。(余胤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16 1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