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付 彪
当前,不少地方的职能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推进各自工作进校园,“小手拉大手”成为响亮口号,但《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和娃娃八竿子打不着的工作也要进校园,“从娃娃抓起”,他们小小年纪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还要向父母解释和宣传相关政策。有的教师戏称,各类“小手拉大手”活动“生拉硬拽”,把孩子拉成了“千手观音”。
应当肯定,有些工作、活动进校园确有必要,“从娃娃抓起”既反映了职能部门对某项工作的重视,也体现了他们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而且,“从娃娃抓起”有助于将宣传教育通过学校、孩子传递到家庭,进而延伸到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和局面。
然而,凡事不能过头,一旦过了头,好事也会变成坏事。毕竟,校园不是一个筐,“从娃娃抓起”更不是一个筐,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往里面装。当太多非教学事务性工作不停地进校园,甚至对学校下任务、定指标、搞检查,学校和老师的负担必然日益繁重,孩子和家长也将疲于应付。
正如《半月谈》报道的那样,当前一些部门时常把工作任务硬塞给学校,开展各式各样的“延伸教育”,有的部门甚至以此作为推进自身工作的“万能钥匙”。有中小学教师表示,“以前主业是教学,现在教学是副业”“三天两头报材料,备课只能抽空做”,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被严重挤压,只能搞点小动作,“弄着弄着就变味了,就成了形式主义,学生并不能真正从中受到多少教育”。
“从娃娃抓起”或许没有错,但过多过滥、违背教育规律的进校园,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譬如有教师吐槽,有些政策宣传活动的专业性和政策性比较强,我们老师都不是很懂,何况十来岁甚至年龄更小的孩子。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顾及学校的承受能力,一纸通知层层下达,只为完成任务,只务虚、不求实,便就很难收到预期效果。
教育是一项求真务实的事业,需要脚踏实地去做,容不得半点形式主义。相关部门应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让学校、教师、学生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教学主业上。一方面,要对进校园的文件和通知严格把关,根据实际情况去芜存菁,把学生难以理解、不合时宜的内容挡在校门外;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考核机制,让教师拥有更多教学自主权,专心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同时,制定教师负担“黑白名单”,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减负政策,尽量减少各类考核检查评比,力戒各种形式主义,为教师减负,为学生减负,为学校减负,让教育事业“轻装上阵”。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8 08: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