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伍里川
经常听到一句话,“学校是个筐,啥都往里装”,说的是各种和教学关系不大的活动、要求一股脑地进入中小学校,带给师生莫大的压力和烦恼。
笔者有几位亲友在学校任职,他们经常吐槽学校杂事太多、工作太累。尤其是做小学教师的亲友,还吐露过因压力过大想辞职的想法。他们的心声,折射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学校这个“筐”,还在继续鼓胀。
在“双减”之后,“进校园”负担已经成为困扰师生的问题,不可不察。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一篇评论曾直言:诸如“廉政教育进校园”“禁毒教育进校园”“防艾教育进校园”“非遗传承进校园”“税法宣传进校园”等等,不管与孩子的教育有无关联、有无效果,统统都搭上“进校园”这条船。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不得不整天疲于应付,而作为活动“主角”的孩子们,也被各种“进校园”活动搞得疲惫不堪,叫苦不迭。
应该说,“进校园”确有其意义。譬如开展包括防火在内的知识讲座,便很有必要性。但毕竟,中小学的中心任务是教学,而不是其他。如果因杂事缠绕,而影响到教学工作的开展,影响到孩子们的成才,那就主次不分、得不偿失了。可现在最大的问题正是一些教学之外的事务极大消耗着师生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威胁着一些教师的身心健康,消减了职业荣誉感。
当然,“进校园”只是笼统的说法。现实中还有诸多杂事在加重教师的负担。例如许多社会治理任务,根本就和学校无关,过往也都由相应部门或单位来承接,但如今动辄变成了所谓教学任务,美其名曰“与教学相结合”“从娃娃抓起”。表面上看,一些事务性工作并不具有强制性,但由于配套有自身评价体系或“验收”机制,实际上演变出“软性强制”效应,令学校无法挣脱。
在这种情形下,学校无形之中成了另一个社区,成为社会网格化治理的一个单元。这既是对学校工作的过度干预和压力转嫁,也是对社会网格化治理的误读,根本上是对教育工作的不尊重、对社会治理的不懂行,必然导致乱象和矛盾丛生。事实上,一旦这些任务进了学校,往往变成了填表造册,形式主义无穷无尽,且形成恶性循环。
把教师从填不完的表格、加不完的班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从“听不完的讲座”“背不完的口号”中得以脱身,无比重要,迫在眉睫。
早在2017年,教育部就出台了《综合活动实践课程指导纲要》,分类型、分学段推荐了152个活动主题,明确指出不能要求学校“照单全收”。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有关部门表示将大力精简、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专题教育活动,有效排除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干扰。
对照落实这一要求,让校园事务更加单纯,让师生所忙所想皆为教学,本不难做到。之所以出现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关键是在基层的推动力不够、监管跟不上,而任性“造筐”的始作俑者更是很少受到有力制约和追责。因此,在进一步强化精简化和规范化要求、严格清理规整事务清单、明确教学和其他事务边界、加大监管力度的前提下,对有令不行、我行我素的相关责任人,当依规予以惩戒。
“学校是个筐,啥都往里装”,这个现象不能再持续下去了。
【来源:九派新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3 1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