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公元1742年,是雍正皇帝战胜他的兄弟,登上皇位的第二年,这一年也恰巧是朝廷例行三年一次对官员的考核年。
对于外任官员的考察,一般是由他的上司进行初步评估,再将意见送到吏部,由吏部核准执行。
在这些官员中,有一个叫常三乐的县令,却让他的上司和吏部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上司考察过常三乐三年政绩,觉得此人虽然才不胜位,但是也没有大错,他给吏部的意见是调换岗位提醒一下以观后效,但是吏部却认为此举不妥。
两边争执不下,这件事情就被上报到了雍正案前,由皇帝亲自裁夺。
谁知雍正大笔一挥,直接免了常三乐的官!这是为何?
庸才直接滚蛋
常三乐所在的县是直隶吴桥县,负责考察他的是直隶总督李维钧,这个李维钧是年羹尧一党的人物,雍正一上台,他自然也鸡犬升天,一举坐上了直隶总督的高位。
李维钧虽然是靠着依附雍正和年羹尧上位,但是他也做了不少实事,李维钧做事干练,所以在用人方面一直主张舍弃庸人,选用有才干的人。
他当上直隶总督没多久,就赶上了三年一次的官员考核,李维钧新官上任,对待这个当然更加认真。
查阅属下官员的政绩后,李维钧发现,吴桥县这个叫常三乐的县令,担当不了一县之长的重任。
常三乐虽然廉洁奉公,但同样也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且作为一县之长,常三乐也没有什么魄力,导致吴桥县有很多事务没有得到处理和解决。
对于这个人,李维钧给出的意见是将他调离县令的岗位,安排他做主管教育的“学政”,算是给常三乐一个小小的“提醒”,让他知道要在其位谋其政。
李维钧的意见送到吏部之后,吏部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既然常三乐没有实质性的问题,贸然把他从县令任上调离不合适。
吏部的意见反馈给李维钧之后,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想常三乐这个“庸才”继续主掌吴桥县的大小事务。
李维钧这里坚持要给常三乐换岗位,吏部说服不了他,于是便将这件事情呈送给雍正皇帝,由皇帝亲自决定常三乐的去留。
吏部满以为自己的建议会得到雍正的认可,谁知道雍正搞清楚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朱笔一挥,直接将常三乐撤职了。
“县”是清朝最低一级的地方政府,县令作为直接管理百姓的官员,如果没有干事能力,不能为百姓做主,在雍正看来,这本身就是失职。
雍正认为,对待常三乐这种“庸才”,与其等到他在县令任上出了问题,酿成祸患之后再处理追责,不如现在就撤了他的职。
看到皇帝这样批示,吏部也不再坚持,立即让常三乐卷铺盖回家了。
雍正用人,重廉洁更重能力
常三乐能得到这个结果,应该感谢李维钧,要不是李维钧提出将他调职,等常三乐真的在任上出了问题,按照雍正的用人标准,他很难得到“善终”。
雍正裁撤庸才,可不止只针对官阶低的县令,云南有一位正二品的总兵叫仇元正,他也是为官清廉,人又本分,但做起事情来也是拖拖拉拉。
雍正发现仇元正的工作长期没有起色之后,也勒令仇元正辞官回家休养。
对待没有在任期内出事的官员,雍正还能让他们平安回家,但是对待在任期内出了问题的官员,雍正就没有那么客气了。
山东曹县盗贼猖獗,百姓苦不堪言,新上任县令王锡玠却胆小怕事,上任一年的时间,县衙接到的20多件命案一件也没有审完,应该抓捕的犯人也一个都没有到案。
虽然王锡玠也没有贪赃枉法,官也做得规规矩矩,但是雍正听说曹县的事情之后却勃然大怒,不仅撤了王锡玠的官,还将他监禁5年以示惩戒。
由此可见雍正对于官员的能力有多重视。雍正认为,官员保持清廉是最基本的品德,不能因为官员的廉洁,就忽视他们能力的不足。
因为这个用人原则,雍正在位期间的第三次官员考察中,他又罢免了34名能力不足的官员,还有13名官员因为“软懦”被罢职。
除了罢免这些没有能力的官员,雍正用人也不拘一格,他并不看重官员的出身,只要有才能,他就因才适用,只要官员能尽心办事,有些小缺点,他也能包容。
我们熟悉的名臣李卫,实际上并不是乞丐出身,反而家庭富有,在康熙朝的时候,用钱捐了一个五品员外郎的虚职。
他虽然不是科举出身,但是却因为才能突出,得到了雍正的赏识。
雍正继位后,李卫一路升迁,从一个五品的员外郎,只用了5年时间,就被提拔为正一品的封疆大吏。
也有官员鄙视李卫不是科举出身,却能在短时内接连升官,就向雍正打小报告,雍正却认为李卫本性不坏,经常为他辩解。
还有另一位出身山野的名臣田文静,他一没有官家的背景,同样也不是科举出身,但是雍正发现他不但忠心为国,而且做事雷厉风行,也将他委以重任。
事实证明,雍正认人很准确。
雍正即位之初,田文静在赴京公干的路上,发现山西巡抚诺敏隐瞒当地的灾情,他调查之后,回京就将这事上报给了雍正。
诺敏可是被雍正亲封的“天下第一巡抚”,田文静此举,无疑是打了雍正的脸,但是雍正不但不怪罪田文静,反而任命田文静为钦差,让他去山西负责赈灾。
田文静接了雍正的圣旨赶赴山西后,不但安抚好了灾民,还查清了诺敏亏空朝廷库银,弄虚作假的事情。
雍正处置了诺敏之后,对田文静大加赞赏,先是提拔他做了开封府尹,不到三个月又再次破格提拔,任命田文静为河南巡抚。
雍正用人,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忠、公、能,宁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误事的清官。
雍正为何认人如此之准?这并不是他天赋异禀,而是因为他勤于政事,由此熟于人心。
“劳模皇帝”
从常三乐的事情上就能看出,雍正对用人一向十分重视,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知天下以用人为本,其余都是旁枝末节。
为了选用优秀的人才,雍正不仅对于重要职位的官员人选亲自过问之外,对于地方官员的升降,他也亲力亲为。
他在位的十三年里,雍正将接见地方官员作为日常的一部分,据统计,他在位期间,一共接见文武官员7200余人,
见完之后,他还要给官员写下评语,决定这些人的去留问题,这对于雍正来说,无疑也是一项繁重的工作。
而且为了巩固皇权,雍正不但规定外官除了呈递例行的问安折子之外,还要事无巨细地向他汇报地方上的情况。
根据雍正的要求,地方官只要是二品以上,都可以向他上奏,这样就直接导致了雍正需要批阅的奏折大量增多。
现存的雍正批阅过的满汉两种文字的奏折,加起来一共有4.2万件,累计字数1000万字。
这些字,把《资治通鉴》全文抄3遍都远远比不了,可见雍正的勤勉。
而且雍正也不是简单地看一下奏折内容,就写下自己的意见,很多时候他都要仔细查问奏章里的内容。
这无疑加强了他的工作量。然而这只是雍正一部分的工作量。
为了加强皇权,雍正在紫禁城隆宗门内设置了“军机处”,他亲自挑选可信的大臣进入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听命与皇帝,随时按照皇帝的意思下发圣旨。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权力机构的一次重大变革,君主集权也到了极点,而集天下大权于一身的雍正,也比之前的皇帝忙碌得多。
这样一来,就使得雍正需要处理的事情大大增多,他在位13年,除了自己的生日,其他时间从不休息,而且每天的睡眠基本上不超过4个小时。
清末民初的历史学家孟森曾高度赞扬雍正的勤勉,说从古至今有“勤政”之称的皇帝,没有一个能够比得过他。
也有学者说道,康熙为政宽松,乾隆又比较疏阔,要不是有雍正整饬朝纲,恐怕清朝的统治早已衰亡。
这话是比较有道理的。
励精图治,父子共创“康乾盛世”
清朝的鼎盛时期“康乾盛世”起于康熙朝,在乾隆朝达到顶点,但是乾隆朝的繁荣,除了从康熙时期就打下的基础之外,少不了雍正的励精图治。
康熙帝虽然也是清朝的一位明君,但是因为他治下宽容,所以康熙朝到了末期的时候,朝廷吏治腐败,国库空虚,留给雍正的问题太多了。
雍正做皇子的时候,将朝中的乱象看在眼里,所以他刚一登基,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登基的当月就发下诏令,让各级官员写给他的奏章,一律采用密封上奏的形式,凡是官员有合理建议的,他也一律采用并予以嘉奖。
山西巡抚诺敏之所以被雍正看重,就是因为他向雍正提出的“火耗归公”和“养廉银”的意见,被雍正认为是良策采纳。
之前地方官在征收赋税的时候,往往以“损耗”为理由,在朝廷定的数额上多加一些,这也是地方官贪污的来源之一。
“火耗归公”就是将这一项收入并入中央财政,既能为朝廷增加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员的腐败。
“养廉银”则是视地方的财政情况,给官员再额外发一笔“俸禄”,数量是原俸禄的10到100倍,这样既能防止官员为了钱财贪污,也能促进他们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
为了改变康熙朝后期国库空虚的局面,雍正还规定,地方政府如果有亏空,当地官员必须在三年之内还清欠款,否则将从重治罪。
雍正朝还有一项新的举措,就是李维钧提议的“摊丁入亩”,简单说就是废除人丁税,只征收田地的赋税。
这是中国封建王朝赋税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正是因为雍正上台的这一系列举措,才一改康熙朝后期国库空虚、吏治腐败的局面,为后来的乾隆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因为对待犯错官员毫不姑息,雍正也落下了一个“刻薄”的名声,只是他虽然“刻薄”但并不“寡恩”。
当年朱棣为了惩罚支持建文帝的那些人,将他们的后代编入“乐户”成为贱籍,雍正继位之后立即将他们改为民籍。
除了“乐户”之外,一直遭受压迫、为官府采珍珠的贱籍“蜑户”(音“但”),也被雍正下令给予了平民的身份。
清朝在雍正的治理下,逐渐革除弊病,走向强盛。如果没有雍正的勤勉执政,清朝确实堪忧。
其实早在明朝中叶,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到了满清一代,封建统治也逐渐没落。
雍正上台之后的勤政和施行的一系列改革,都是为了延续满清的统治,但是这些都只是为了集权的一些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乾隆之后,满清的统治还是在历史的推动和发展中,无可奈何地走了下坡路。
结语:
其实雍正之所以在后世评价不高,除了因为他施行的“摊丁入亩”,动了权贵的“蛋糕”之外,还跟他撰写的《大义觉迷录》有关。
雍正本来自信满满,想用这本书教化世人,纠正大家对他的一些谣传,写成之后让州府在各地发行。
但是这一解释反倒越描越黑,反倒让大家对于书中所辟的那些谣言浮想联翩,当时还是皇子的乾隆对此心知肚明,只是他也不敢向雍正点破,所以乾隆一上台,立即将此书列为禁书。
虽然雍正在民间风评不好,但是他继位之后只用了7年的时间,国库存银就从3200多万两,增长到6000多万两,正是因为他的励精图治,才给了乾隆挥霍的资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0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