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武则天面对强大的吐蕃威胁,竟然选择了一种独特而又高明的组合:一文一武。这到底是一种何等神奇的策略,能够在历史的巨浪中搅出层层涟漪,遏制住吐蕃的步伐?
古代的武则天,以其聪明睿智而备受瞩目。她深知文官武将各自的长处,于是不拘一格,巧妙地将文臣和武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无懈可击的对策。这种组合,是智慧的结晶还是巧妙的谋略?一文一武的默契配合,究竟有何独到之处,能够在历史舞台上留下如此辉煌的篇章?
禄东赞执掌大权,吐蕃步步高升
六四九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去世,其年仅8岁的幼孙芒伦芒赞继位。实际掌握大权的,是芒赞的舅舅——禄东赞。
禄东赞是松赞干布的第四子,年轻时曾被松赞干布派往唐朝长安留学。14年后他返回吐蕃,很快便在宫廷内建立起自己的势力。松赞干布去世后,他顺利出任“大论”(相当于宰相)一职,开始了长达18年的摄政生涯。
禄东赞是一个极有政治与军事才能的人。他性格严厉,有远见,注重军事训练和边防。在他的治理下,吐蕃国力蒸蒸日上。不仅统一了部族,还大举并吞周边小国。到667年禄东赞去世时,已基本统一了西藏高原。
其长子噶尔赞聂多布继承父亲摄政之位。而年过三旬的赞普芒伦芒赞,在位35年之间却几乎没有实权,终其一生都充当傀儡。676年他去世后,遗腹子器弩悉弄即位为赞普,当时才刚出生7天!
可见,禄东赞家族对吐蕃的控制之牢固。他们通过摄政的手段,将吐蕃王朝的实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直到698年,禄东赞的孙子论钦陵才结束摄政,吐蕃王室的实权才真正恢复。
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禄东赞一门几乎将吐蕃当成了自己的家业。而正是在他们的治理下,吐蕃走向鼎盛。
吐蕃的野心:武力征伐与外交谈判并行
吐蕃强盛的另一关键因素,是他们既善战亦善谈的多面手段。上台摄政后的禄东赞,立即大举用兵,向周边国家发动战争。在他及其子孙的带领下,吐蕃军队主动出击的胜仗不胜枚举:灭亡蒙古的白杨赤(658年)、征服吐谷浑(663年)、兼并西域的施(675年)与亦特(676年)
与此同时,他们也派遣使者前往长安,恭贺唐高宗登基、表达“愿与大唐永久和好”等外交辞令。这样,一面疾呼热,一面又亲来温情。令人防不胜防。
事实上,禄东赞的入侵和“求和”,只不过是吐蕃争夺西域暨进一步伸缩大唐疆土的序曲而已。670年,吐蕃军队在大非川(今青海湖东南)击败唐将刘审礼,“自为边寇,未尝败一队”。
此后三十余年的战争记录,吐蕃屡战屡胜,每每打得唐军溃不成军。而在胜利之余,他们仍会遣使长安,或者声称双方边界“蛮夷”作乱,需要共同平定;或者抱怨唐军边将越界侵扰,要求谈判解决边界争端
这种“打打谈谈”的节奏,令当时的唐朝同僚们无所适从。钦陵等人的奏折与使臣的辩论之词,往往能将唐廷弄得团团转。揣摩吐蕃的战略,成为一时头疼问题。不得不佩服,禄东赞及其子孙运用武力与外交并举的手段,让吐蕃在他们的治理下,成为令大唐朝不寒而栗的可怕对手。
武则天决策:亲征吐蕃收复故地
面对气焰嚣张的吐蕃,唐廷内终于出现破题高手。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制”,亲掌朝政大权。武则天是个才思敏捷、极具决断的女子。面对吐蕃数十年来屡战屡败的窘境,她提出了一个让朝臣们想都不敢想的大胆建策:亲征吐蕃!
次年,武则天任命边将韦待价为“山西道大总管”,领军五万,雄心勃勃地要将吐蕃赶尽杀绝。在得知唐军调动兵马的噩耗后,吐蕃大论钦陵也亲率大军前来迎战。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唐军虽然有武则天亲自坐镇于后方,但主帅韦待价似乎并无充分准备,很快便在弓月(今新疆伊犁地区)附近败北。此战亦成为武则天一生的罕见失算。
不过,聪明的女皇帝并没有气馁。很快她便从败仗教训中总结经验,采取了进一步举措。次年,武则天命前安西都护王孝杰率领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的大军反攻。此次西征以王孝杰这个熟悉吐蕃的边将为主将,很快便收复了安西四镇。
安西四镇,亦即龟兹、疏勒、于阗、碎叶等西域古国故地。这片土地本属大唐,数年前被吐蕃攻占。如今收复四镇,不仅重创了吐蕃的野心,也极大鼓舞了唐军将士的士气。立下汗马功劳、深得武则天信任的王孝杰,更成为日后武则天亲征吐蕃的得力助手。
野狐河边的鲜血与梅花香
安西四镇收复后,唐军的起死回生极大刺激了吐蕃人的神经。696年,大论钦陵亲率大军反扑,一路杀到了长安附近的洮州。正当两军对垒、剑拔弩张之时,钦陵突然传出请和之意。
武则天没有急于回复,而是派遣前梓州县尉郭元振前去听取钦陵的意见。当年九月,两国代表在位于今青海湖的野狐河边展开了别开生面的谈判。
如果说此前吐蕃的武力攻势都带着血腥味与阴谋气息,那么这次钦陵的要求则出奇地“合情合理”——连唐廷都被他的诚意打动了。钦陵声称,吐蕃与唐之间的战事太过频繁,实属边将好大喜功之故。不如在西域设置个中立地带,双方一律撤军,令当地各族自己管理内政,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对此郭元振表现出很大的谨慎。他询问钦陵吐蕃与西域之间遥远,彼此何苦再为边疆小事大动干戈?钦陵认为西突厥各部与吐蕃领土接壤,容易侵扰边境。郭元振干脆提出要求吐蕃归还当年攻占的安西四镇与青海故地,以此交换唐军退出“中立区”的机会。
一番谈判下来,钦陵态度逐渐软化,最终郭元振只花了短短一月便达成协议。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县尉”竟成功在不损唐朝半分利益的情况下,遏止住了吐蕃的进一步侵扰。这也是唐蕃历次谈判中最成功的一次。
史书载郭元振与吐蕃使臣于野狐河西岸别开生面地设宴,席间钦陵赞叹道:“长安富麗,美人如云,元振得以常居其中,诚多福也!”元振则举杯邀请道:“天子驾幸,正当花朝节。河间梅花烂漫,三月杏花繁峻。邀卿一观,其趣何如?”人生难得几回搏,钦陵当下便有看透红尘的感慨。他微微摇头
从武力对垒到美酒佳肴的交流,野狐河之约开启了唐蕃关系的新一页。郭元振一介县尉,竟能与钦陵分庭抗礼、旗鼓相当。此事不仅显示出武则天的英明,更让人看到了大唐士子的智慧与胸襟。
结语
历史的长河永不停歇。唐蕃争霸的故事远未结束。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与矛盾,终将随着新一轮血与火的到来而重现江湖。
然而每逢对峙之时,总还是会有人选择理性,选择谈判,选择和平;每逢厮杀之际,也定会有人保有仁义,抱持开阔胸怀......历史并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绝望,也不会因为一次胜利而骄傲狂妄。它只会在无数次败与胜中慢慢积累,在无数次血与泪中缓缓前行。
所以,不论山高路远,总有人愿意迈开脚步;不论恩怨情仇,总有人选择宽厚怀抱。风起云涌改千古,礼乐延久壮三军。大江长流大唐在,青山依旧几多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3 06:45:2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