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01 11:44:00 来源:澎湃新闻

如何以一个展览的形式,展现中国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丰富?澎湃艺术获悉,9月2日至11月30日,故宫博物院举办“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对外展出。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于2022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展览从考古出土和清宫旧藏的茶叶遗存、外销画、器物组合等展示了数千年间的种茶技术的提升和备茶方法演变,从书画、文物等展示茶道的核心内容,也从海外茶器精品的展示讲述茶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中的交流互鉴。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规模宏大,展陈于故宫午门展厅及东、西燕翅楼,展览由故宫博物院主办,汇集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机构的代表性藏品,展品总数达555件(组),是对茶文化的一次全面回顾。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展览现场

展览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茶出中国”,通过考古出土和清宫旧藏的茶叶遗存、外销画、器物组合等展示数千年间,种茶技术的提升和备茶方法的变化,以及茶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二单元为茶道尚和,展品汇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著名书画珍品,以及古籍、考古出土茶器等,展示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展览现场

第三单元为茶路万里,重点展示通过茶马古道、茶叶之路,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情况,来自英国、日本、俄罗斯的茶器精品将集中亮相,还有清代宫廷中使用和收藏的来自异域的茶器,以及由清代宫廷造办处制作的外国风格的茶器,共同展现茶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中的交流互鉴。

第四单元为茶韵绵长,旨在体现茶正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活跃于世界人民的生活中,茶文化从传统中走来,滋养当代,也必将绽放于未来。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展览现场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展览现场

从茶之起源看起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传说神农时代,中国人已经认识并利用茶。浙江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人工种植茶树根。山东战国墓葬出土了距今约2400年的经过煮(泡)的茶叶遗存,是已知最古老的饮茶实证。

展览展出了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茶树根——它们出土于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位置在接近中心大房子的建筑遗迹附近。它们以树木根须的样子集中出土于三片各1平方米左右、具有人工开挖痕迹的浅坑里。每片约由20根根须组成,随机散落。根据实验结果,基本可确定它们属于山茶属树根中绿茶茶树的根须。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中茶树根的发现,把中国人工栽培茶树的时间上推至距今6000年前后。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展厅现场,人工种植茶树根

另一颠覆性的发现出自吕氏家族墓园中,几乎所有墓葬都有茶器出土,且茶器种类各不相同,体现出了多样的饮茶方式。吕大圭墓出土了一件铜渣斗,在内壁上发现附有茶叶,大约是40余枚芽茶,说明宋代的茶叶形态不仅有团饼茶,也有未经压制的草茶。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吕大圭墓出土的一件铜渣斗

自汉代以来,关于茶的认知和制备方法日趋多样,逐步形成食茶、煎茶、点茶、煮茶和泡茶等备茶方法,饮茶逐渐成为超越生活的艺术体验,而承载着这种审美体验的是各式各样的茶具。第一单元中,各个时代纷繁各异的茶壶的形态为一看点。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荼埦”铭碗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唐三彩模印贴花三足炉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北宋 绿釉刻折技花卉竖条纹执壶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元龙泉窑青釉荷叶式盖罐

在宋佚名绘《春宴图》、传赵佶所作《十八学士图》,以及山西大同元代冯道真墓葬壁画备茶图中,都绘有类似形制的小罐,用于存放点茶用的茶末。

至迟在唐代,我国主要产茶区已基本形成,发展至清代,各地盛产的茶叶种类多样,精品迭出。历代贡茶汇集各地茶叶名品,以进贡的形式构建起宫廷与地方的交流,既彰显着茶的重要经济价值,也体现了茶与政治生活的关联,更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一单元也呈现了在清宫中,茶叶是以怎样的形态被进贡和收藏的。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展厅现场,清宫收藏的茶叶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展厅现场,清宫收藏的茶叶

值得一说的是一件珠兰茶。珠兰茶产自安徽省霍山县。清代珠兰茶与银针茶、梅片贡茶等同为安徽重要的贡茶品类。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八月八日,安徽巡抚讬庸进珠兰茶八桶。乾隆三十年(1765)六月二十八日,安徽巡抚讬庸进珠兰茶四桶。与其他类茶叶多以茶叶罐包装不同,珠兰茶的包装是以“桶”为单位的,这种桶的规格要比常见的茶叶匣大得多。故宫博物院现藏的珠兰茶外层也是用木桶包装的。木桶分为桶盖和桶身两部分,外饰红漆,上有龙凤纹、云纹、缠枝莲纹、花朵等装饰图案。木桶内为圆形锡茶叶罐,内茶叶满罐,茶芽细嫩均匀。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珠兰茶

一盒普洱茶膏也引人注意。该盒普洱茶膏呈长方形,共有3层。每层7行,每行盛放茶膏4个,共计84块。外包装饰有明黄色和龙纹等图案,应为专供宫廷使用。茶膏色泽如漆,膏体平滑细腻,表面富有光泽。造型上呈四方倭角形,上表面中心为团寿字,四角隅以蝙蝠纹装饰,图案布局疏密均匀,花纹规整。纹样呈阳文,与茶膏表面形成鲜明的凹凸对比。普洱茶产自云南省普洱地区的茶山。茶膏包装精美,附黄单,书写内容摘自《本草纲目拾遗》:“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搽研敷之即愈”。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普洱茶膏

另外,李嵩绘《骷髅幻戏图》也现身本次展览的第一单元。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李嵩绘《骷髅幻戏图》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李嵩绘《骷髅幻戏图》

2022年,考古发现在山西长治屈家庄唐墓M20中有成套茶具组合,包括白瓷执壶、白瓷碗、白瓷茶瓯、铁勺、铁制茶碾、绿瓷渣斗等,瓷器质地佳、组合完整。这是反映唐代茶事的最新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本套茶器首次在展览中对外展出。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山西长治屈家庄唐墓M20中的成套茶具组合

法门寺地宫茶器、《春宴图》等重要文物现身

午门展厅中展出的是此次展览极为重要的文物。最可看的是一卷《春宴图》。此图以唐代秦府十八学士为题材,描绘文人雅聚。中段绘长方宴桌,文人围坐,桌上摆放托盏和盘;旁侧安放备茶小桌,燎炉、汤瓶、茶末罐、茶匙、盏托、茶盏一应俱全,呈现了宋代文人饮茶宴乐的风雅生活。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春宴图》

唐代的文物中有三件(套)颇值得一看。首先是《托盏侍女图》,它是屏风画《弈棋仕女图》局部,是唐代贵族眷属家居“生活照”。仕女手持高足托盘和高足杯,为对弈的主人进茶,反映出唐代饮茶已风行西域地区。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托盏侍女图》

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一套器物极精美,是唐僖宗供奉给法门寺的宫廷茶具,有银鎏金、银、琉璃等不同材质,包括茶槽子、碢轴、茶罗子、火箸、则、盐台、琉璃托盏、碟等各个器类,种类齐全,材质珍贵,工艺精湛,反映了唐代宫廷的备茶器具组合,从中可知宫廷饮茶的复杂程序。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器物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器物

文献中不乏关于瓷陆羽像的记载。《新唐书·陆羽传》载:“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音杨)突间,祀为茶神。”一套三彩模型中的坐俑模型,端坐于煎茶风炉旁,应为陆羽像。同类模型于巩义黄冶窑遗址也有出土。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坐俑模型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坐俑模型

午门展厅中另一有趣的设计是让画中茶具“现身”。比如《弘历是一是二图像屏》再度展出,这件画中,描绘乾隆皇帝坐于茶舍中。茶舍内陈设由新石器时代玉璧、三代铜器、汉代嘉量、宋代定窑瓷器、明代与佛教有关的青花军持和梵文出戟盖罐等古董组成,传达出乾隆皇帝典守中华传统文化、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象,是茶文化与中华文明关系的缩影,而与画中所绘相似的几件文物也展陈于现场。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弘历是一是二图像屏》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与画中所绘相似的器物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与画中所绘相似的器物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仇英绘《竹园品古图页》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与仇英画中所绘相似的器物

因茶而交融

中国人将对人生、家国、自然、宇宙的思考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构成茶文化的精神内核。茶在中国的普及,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群因茶而相互交流。茶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使欧亚大陆不同国家的文化因茶而彼此交融。

东燕翅楼的展览始于一把铜胎画珐琅开光山水花鸟图八棱提梁壶,此壶集金属、珐琅和金星玻璃等多种材质、工艺于一体,其造型、装饰仿自西洋茶壶式样,装饰图案则保留中国传统绘画趣味,是一件中西合璧的铜胎画珐琅精品。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八棱提梁壶

这一部分的展览主要展现了中国的茶文化对于东亚及世界的影响。以日本为例,在唐代,包括饮茶在内的中国文化,经由遣唐使、遣唐僧传入日本。

饮茶之风始在日本上层社会流行,开创“弘仁茶风”。南宋时,留华的禅僧荣西将禅与茶同时带回日本。茶养生,神修心,饮茶成为禅修悟理的辅助方式。16世纪,日本茶道文化正式成形。日本茶圣——千利休完成了茶文化的本土化改造,提炼出“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16—17世纪 日本 美浓烧黄濑户茶碗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日本茶道

这一展陈单元,来自各国的茶具汇聚一堂:茶炊是俄国饮茶文化特有的器具。其造型类似煮壶,以居中的烟囱和四周的炉膛构成,下设足,上覆盖,是一种可烧开水并具有保温功能的器皿。因为是专为饮茶而制作,茶炊成为俄国茶文化的象征,衍生出繁杂的式样,被誉为“桌上将军”。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俄国饮茶器具

德国麦森瓷厂烧造的珐琅彩描金人物图杯及杯托为1708年,德国炼金术士烧制出真正的硬质瓷器。随后,奥古斯特二世创办麦森瓷厂。其产品从早期开始,就以中国瓷器造型和纹饰为蓝本进行模仿,并形成了德国的“中国风”瓷器。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德国麦森瓷厂烧造的珐琅彩描金人物图杯及杯托

展览也展出多件多穆壶。多穆壶是蒙、藏、满等民族盛装奶茶或熬制酥油茶的器皿,多穆为藏语发音,即奶茶壶之意。清代宫廷日常及各类筵宴庆典中多饮用奶茶,因此自康熙时期开始,清宫制作有木质、珐琅、漆器、瓷器等各种材质的多穆壶。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多穆壶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画作中的多穆壶

现场|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画作中的多穆壶

展览“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将展至11月30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1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反映出世界人民对中国茶文化的认可与喜爱。9月2日至11月30日,“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展出。本次展览由故宫博
2023-10-29 07:29:00
...以“中国蒙顶山·世界茶之源”为主题的第二十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在雅安开幕,400多名来自国内外的茶企业代表、茶行业专家、茶技艺大师等参加。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
2024-04-07 05:49:00
传承茶文化 济南高新区雅居园小学举行家长进课堂活动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为加强队员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近日,济南高新区雅居园小学六(2)中队张伊辰妈妈邀请到了高级茶艺师——黄
2024-07-01 14:17:00
...载人工种茶的先河。从这些历史的记忆,可以窥见名山区茶文化的深远与厚重。近年来,名山区立足“一城一区”定位,与时俱进传承千年茶文化,发展现代茶产业、茶科技,以建设川藏经济协作先
2024-07-25 07:00:00
近日,新火试新茶——明代茶文化展数字云展览上线。这是中国茶叶博物馆首次推出线上云展览,也是首次以明代茶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展。据了解,此次展览由中国茶叶博物馆联合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
2024-07-26 06:49:00
贵州5件文物亮相故宫博物院“茶·世界——茶文化特展”
9月1日,“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该展览以鲜明的主题、宏大的规模,立体展现穿越历史、连通地域、融合民族的中华茶文明。贵州省博物馆《贵州苗族图说》等5件文物亮相
2023-09-07 20:41:00
都匀毛尖品牌推介会在北京举行
...国茶业“市场振兴年”中强化都匀毛尖茶市场开拓,蓄力茶文化推广与知识普及,推广都匀毛尖茶品牌,宣传黔南茶文化,助力黔南茶经济,携手各界人士为黔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为国人
2023-08-28 09:58:00
绵阳涪城区石塘街道开展“以茶习礼、为爱相聚”母亲节活动
...习礼、为爱相聚”母亲节活动。 活动现场,茶艺老师从茶文化、茶历史、泡茶礼仪和冲泡技术一一为大家进行详细介绍,从温杯洁具到赏茶制茶,从润茶泡茶到斟茶奉茶,举手投足处,行云流水、
2024-05-10 14:18:00
...本周五,一场以“茶”为主题的大展——“故宫·茶世界 茶文化精品文物展”即将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上演,展览集结了不少从故宫博物院远道而来“出差”的珍宝,有些更是首次出故宫对外
2025-01-08 07:4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
近日,《考古与文物》发表的《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发掘简报》揭示: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墓主,很可能是芮国国君的夫人
2025-09-03 08:1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老兵郭木桑:放下书本去打鬼子
郭木桑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下午,同安区莲花镇云洋村,99岁的郭木桑特意身着熨得整整齐齐的衬衫西裤
2025-09-03 08: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