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南宋为什么没有点燃过烽火呢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20 19:52: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南宋为什么没有点燃过烽火呢

南宋为什么没有点燃过烽火呢

南宋没有长城也没点燃过烽火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是辛弃疾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半阙的头两句。其中第一句大意是说,南北朝时宋文帝刘义隆匆忙北伐,本为收复中原,却因为准备不足而遭受惨败;第二句是辛弃疾自己的回忆,回忆他青年时期起兵抗金,突破敌兵重重封锁,从扬州渡过长江,投奔南宋朝廷。

这首词作于公元1205年,而辛弃疾是1162年起兵抗金的,从1162年到1205年相距43年,所以“四十三年”是写实。但后面“烽火扬州路”就不是完全写实,而是用了象征手法,拿“烽火”象征战火。为何这么说?因为南宋没有点燃过烽火,即使跟金兵交战最激烈的时候也没有点燃过烽火。

烽火是古代战争中远距离传递紧急情报的有效工具,南宋为什么没有点燃过烽火呢?因为烽火主要在长城上使用,而南宋没有长城。事实上,南宋以前的北宋也没有长城,早在宋朝立国以前很多年,长城就丢了,先后被辽国、金国、蒙古等北方游牧政权占据。

冷兵器时代的长城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一堵很长的墙,更是能跨越各种地形机动调兵的空中通道,还是运送战争补给品的高速公路,同时也是用烽火传递紧急军情的基础设施,就像早期的电报线路和现在的网络光纤一样重要。当农耕政权拥有长城时,只用很少的兵力就能防守;而当长城丢失以后,就必须在国境线上长年驻扎多处兵力,进而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和人员消耗。

正因为长城能带来这么多的好处,所以不仅古代中国修建长城,古罗马帝国也修建了哈德良长城和日耳曼长城;不仅中原农耕政权修建长城,连西夏和金国也修建过长城。大多数朋友容易忽略的是,为了抵御辽国入侵,西夏重修了长城西段;为了抵御蒙古入侵,金国在北方草原上又新建了一段长城。

很不幸,宋朝是自秦朝以后历代大统一以及半统一王朝中唯一没有长城的朝代,这是宋朝在对北方游牧政权的防御战中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也是宋朝军队数量高居不下和财政负担一直沉重的重要原因。但幸运的是,宋朝在“没有长城”这个大危机下被迫创新,改革财政制度,盘活官营资产,刺激海外贸易,发明新式武器,这又让宋朝成了一个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军事发明不断涌现的伟大朝代。

将情报转化为旗语催生密码

说到宋朝的军事发明,我们就不得不提当时在军事情报领域的发明。

让我们回到公元1221年。当时辛弃疾去世之后不久,金国10万大军渡过淮河,从南宋沿淮防守线的中部防区打开一个缺口,攻进湖北,包围罗州城(在今湖北蕲春以北、蕲河以南)。

围城金军超过10万人,而罗州城的守军只有3000人,包括从前线败退下来的700多名正规军,以及罗州官员匆忙组织起来的2000多名民兵,还有自愿报名参战的220名州学秀才。

罗州城很小,城墙周长只有9里,城上垛口是1300个,每个垛口都有可能成为金兵攻城的突破口。假如让守军每两人把守一个垛口,那么军力分散,更容易被攻破,所以必须集中防守最重要的垛口。其他垛口怎么办呢?让百姓志愿者看守,发给他们不同颜色的旗帜,当敌兵攻来时,用旗语通知守军赶来集结。比如说,小队金兵攻来,就打出绿旗;大队金兵攻来,就打出黄旗;金兵用云梯爬城,就将黄旗晃3下,间隔片刻再晃3下;金兵从城墙根儿挖地道,就将黑旗晃4下,间隔片刻再晃4下。

将情报转化为旗语,简单快捷,这就是南宋人在1221年罗州守城战期间紧急发明的一套密码。真实效果如何呢?罗州城最后被攻破,金兵残忍屠城,守军全部殉国,守城官员大半殉国,城中百姓被屠杀殆尽。但是考虑到敌众我寡,城小粮缺,3000守军对抗10万金兵,竟能坚守26天,偶尔还派出敢死队夜袭金军大营,烧毁金兵部分粮草,这个战绩堪称伟大。

必须说明的是,当金兵对罗州城久攻不下时,曾经派出间谍,假扮难民潜入城中。其中40多名间谍被守军发现,经审问得知,他们是进城搜集情报来的,一旦发现防守缺口,就登上城墙发出情报。这情报怎么发呢?就是把草鞋脱下来,挂到枪头上,再把长枪高高举起。所以你看,金兵在传递军事情报方面也有一手。

1221年罗州城守卫战的全部经过被载入《辛巳哭蕲录》一书,作者叫赵与褣,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代孙,也是元朝书画家赵孟頫的伯父。赵与褣担任蕲州司理参军兼蕲州通判,相当于城中官员的二把手。他在守城战中出力不小,城破后全家15口被杀,他重伤不死,从尸体堆里侥幸逃生。与他并肩作战的一位同僚名叫秦钜,是秦桧的曾孙,然而与乃祖投降卖国不同,秦钜在城破之时自焚而死,壮烈殉国。

更加精密南宋加密技术有22个分支

撇开1221年罗州城守卫战,再看宋朝其他文献,您将看到宋朝人更多的聪明才智。以北宋时期编写的军事宝典《武经总要》为例,宋军夜间扎营,将长枪插入泥土,用绳索连成简易的篱笆墙,将营房包围起来。当发现敌情时,不许喧哗,不许慌乱,只许敲击距离最近的那根枪杆,以此警告战友。战友听到敲击声,也敲击身边的枪杆,就这样将情报悄悄传递给全营将士。

早在两千多年前,波斯帝国攻打希腊城邦,负责防守的斯巴达士兵为了传递军事情报,发明了一种简易加密技术:将一条裁开的羊皮缠到一根长度和直径都非常标准的木棍上,缠成螺旋状,再将情报写到羊皮上,然后解下羊皮,让信使携带羊皮出发。假如这条羊皮被波斯人截获,他们看到的将是一堆由残缺字母组成的“乱码”,而如果是希腊指挥官收到羊皮,就可以拿出另一根长度和直径都非常标准的木棍,将羊皮一圈一圈缠到木棍上,然后就能读到完整的文字和信息。

南宋时期,有人发明了另一套加密技术,比用羊皮缠木棍更加精密,也更加周全。这套加密技术包括“名递之法”“数递之法”“色递之法”“衣递之法”等等分支,共有22个分支,每个分支都可以单独使用。

“名递之法”是用诗句传递情报,一首五言诗就能传递很多信息。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果前方守军需要100支突火枪,就让传讯兵带上“床一百”三个字出发;如果前方守军需要200石粮食,就让传讯兵带上“前二百”三个字出发;如果敌兵要渡河,而渡河兵力尚不明确,传讯兵只需传送一个“明”字;如果敌兵已撤退,传讯兵只需传送一个“月”字……传讯兵自己并不了解这些信息的含义,肯定也不怕被截获,因为敌军看到这些字根本搞不明白,但宋军主将却可以读懂,因为他们有密码本。

相应的,“数递之法”是用不同的数目字表示不同的含义,“色递之法”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含义,它们也都需要一套密码本,前方主将与后方主将各持一本密码。而“衣递之法”相对简单,就是用衣服传递信息,一件头巾表示小队敌兵来袭,一件襕衫表示大队敌兵聚集……

这套加密技术的发明者是与辛弃疾同时代的一位武状元,名叫华岳,著有《翠微先生北征录》,那是今人研究南宋军事体系时绕不开的一部兵法典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1 00: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征途全系19周年线下盛典现场探秘
...留明长城原貌的古长城,历经岁月而更显沧桑,见证无数烽火而更显坚毅,身处其上,更能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往昔的烽火台仿佛仍在燃烧。今日征途全系多款端、手游荣耀玩家受邀在此相聚,
2024-10-20 05:06:00
...套强大的预警情报系统。比如长城上有一系列的瞭望台和烽火台。瞭望台建在长城上的高处,可以俯瞰周围的地形、观察敌情。长城敌楼烽火台也修建在长城上面比较高的、视野开阔的地方,若有敌
2024-04-24 16:07:00
征途19周年线下盛典圆满落幕 2024烽火再燃!
...欢盛宴。登顶长城完成集结仪式后,大家在古镇中进行了烽火征途游园会系列互动游戏,荣耀玩家携手制作人、主策、谋士共同寻找征途烽火,为全区玩家赢取福利的同时,也在追寻自己的征途记忆
2024-10-21 05:09:00
...体、战台烟墩一应俱全。千年屹立的城墙,见证了这里的烽火与和平,也铸就了不朽的长城精神。这里不仅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更是万里长城的缩影。明代名将戚继光曾在此大修长城,创建八卦城
2025-03-10 12:00:00
一位农民脚下的长城保护路
...员。赵春生负责守护的明长城约5公里,其中有敌楼5座,烽火台4座。每隔两三天,他就要上山巡查,清理垃圾、杂草,捡拾并垒砌风化掉落的长城砖。夏日酷暑难耐,冬季寒风刺骨,能够用脚步
2023-05-15 08:19:00
中证军工指数小幅翻红,中国长城、烽火电子涨约2%
...盘小幅翻红,截至11:05,指数上涨0.5%,成份股中国长城、烽火电子涨约2%。当前军工板块估值(PE-TTM)位于近10年近6%的低分位处
2024-01-11 12:01:00
光明日报:天大研究团队揭秘长城“隐藏资源”
...作者:李明帅 “古代有敌来犯时,长城上的士兵会燃起烽火,沿着长城线接力传递,并在关键节点转向,给向内一级的防御单位提供情报,然后内一级的防御单位会依据前面的情况,点燃自己位
2023-08-29 17:50:00
坝上长城“守望者”
...长城属椴木梁北支长城,始建于秦汉时期,由石块堆砌,烽火台数量众多。每个星期,关富军都要到长城上走一走、看一看,遇到雨雪天气,更是仔细巡查,一旦发现问题便记录下来上报文保部门。
2023-10-12 09:51:00
...外地游客了解长城在新疆巴州的发展脉络。沙堆寂无声,烽火映山河。长城绵延2万多公里,走过了2000多年沧桑岁月,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特质与文明象征。正是因为无数中华儿女,将
2023-12-30 19:1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全球习练者近4亿人 太极拳在此发源
大河网讯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提到太极拳,不得不去其发源地——焦作温县陈家沟转一转。9月20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陈家沟景区
2025-09-21 07:37:00
大河网讯 9月20日上午,“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焦作武陟嘉应观,探访这座有“黄河故宫”之称的清代治黄文化建筑群
2025-09-21 07:37:00
电影《731》热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南京,日军当年也有一支“731部队”南报网讯(记者杜莹)电影《731》正在热映,主要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
2025-09-20 09:53:0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城市知识竞猜服务类节目《欢乐大猜想》约您畅游河北邯郸
千年古都,孕育出无数的成语典故,现代新城,绽放出摄人的夺目光彩,“活楼”、“吊庙”,诉说着华夏起源,贴崖石窟,讲述着文化底蕴
2025-09-20 11:08:00
书法爱好者郭书雷:巧构“合体字”,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从伟在多数人眼中,汉字是方方正正的符号。而在书法爱好者郭书雷的手中,汉字却成了可以巧妙拼插的“艺术积木”
2025-09-20 16:21: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李策:烟盒纸上写下赤诚宣言
“我们现在只是暂时的分离。”在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上百件展品中,有一张香烟盒纸引人驻足。香烟盒纸平整铺开,面积仅10余平方厘米
2025-09-20 23:34: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伊水畔的龙门石窟 藏着不朽文化印记
大河网讯 站在伊水之滨远眺,东山与西山隔河对峙,天然造就“伊阙”胜景,而嵌入两岸崖壁的石窟群,正是这座跨越千年的佛教艺术宝库
2025-09-21 00:27:00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