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江南时报讯 乡村振兴,青年先行。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7月6日至8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记’非遗”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泽雅镇的美丽乡村“纸源村”,开展纸山文化研学。
这里被称为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车行驶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眼前树木葱茏、峰峦起伏。随着山形逐渐清晰,团队成员们也揭开了纸源村的神秘面纱。
【一张纸承载的历史】
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入门处“纸载华章”的大字闪闪发光。走进这座由村中大礼堂改建而成的展示馆,也是走进了中国传统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去看,去感受,去探索。馆内详实的文字配上生动的图片,队员们好奇地观赏着古老的造纸工具,手工造纸的兴起、繁盛到衰落如电影般一幕幕呈现在眼前。
“咔咔咔”清脆的斫竹声传入耳朵,在通过现代化投屏技术展示的动画前,村委会委员潘春琴为队员们讲解了纸农的一天,日出而作,要完成做料、捣刷、烹槽、捞纸、压纸、分纸等17道繁杂的工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因晒纸要在露天环境下完成,若遇下雨或大风天气,便只能暂停。“造纸还是很辛苦的,我们从小就学,但有的工序到现在还是没有学会”,潘春琴一边回忆着小时在家中帮忙分纸的场景一边感慨道,“现在的年轻人基本都不会造纸,也不用手工纸了”。
【一位老人坚守的技艺】
走进四连碓造纸作坊,映入眼帘的是淹竹池、水碓房、取水轮、浸泡池、淹竹糟等,这些古法造纸作坊群由山上流下的清泉贯连,队员们穿梭在布满青苔的石板路间,宛如进入了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的古老村落。
在捞纸坊,恰巧遇到了正在捞纸的纸农奶奶张娇妹,她已近70岁高龄,双手因为长期浸泡在纸浆原料里而变得发白,关节有些变形,不断重复单一的捞纸压纸动作也让她的背佝偻起来。张奶奶看见陌生的年轻面孔很高兴,热情地和队员们唠起了家常。听说孩子们对捞纸感兴趣,张奶奶立即停下动作,手把手地教学,“看着容易,做起来特别难,刚开始纸都没法成形”队员蒋鹏说。
老一代纸山人或许初衷只是为了维持生计,却在不经意间传承着珍贵的文化财富。“奶奶再见,谢谢您”,张奶奶抬起了头,眼睛眯成月牙,淳朴的笑容极具感染力。离开的路上,回头望,张奶奶又开始了手中的活儿,一捞一放间都凝聚着“匠人”的汗水与智慧。
【一条街振兴的乡村】
纸源村是保留泽雅古法造纸术最完整的乡村,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村里将空置的民房改建,打造了“研学一条街”,开发造纸广场、打铁铺、烘纸坊、纸山厨娘等研学场馆和课程,以非遗传承为依托,将纸山文化连成线。
屏纸版画体验馆是此次实践必去的地点之一,早闻“温州屏纸版画,为瓯文化存在物,是历时数千年的古文物”,队员们迫不及待地动手实践,刷子蘸上墨水,均匀刷在底板上,再覆一张屏纸,反复轻压,油墨在纸上勾勒出图案透出淡淡清香,满屋古韵文化氛围。拿着作品走在街上,一边是依山而建的白墙灰瓦古居民建筑,一边是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忽然想起纸源村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小林自豪地向队员们介绍,因为环境的改善和非遗文化的推广,来参观的游客不断增多带动了村里的旅游业,自创品牌“纸山泉水”也走出乡村,走向了大众,经济稳步发展收入增多,村民的幸福感也有了大幅度提升。
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美好。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不惧骄阳深入乡村,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非遗手工艺不急不躁慢工出细活的独特韵味,收获颇丰。队长张潇月表示,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终于深刻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论述,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定要为非遗传承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贡献青春力量。
(庾添、唐璐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2 11:45:1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