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济宁日报
深冬时节,屋外寒风阵阵,兖州区小孟镇敬老院的屋内却是温暖如春。像往常一样,敬老院护工张昭红一边细心地帮老人穿衣梳洗,一边和老人聊着家常,不时传出阵阵欢笑。每天早上7:30,张昭红准时来到敬老院,为老人整理房间、打扫卫生,还要为瘫痪在床的老人梳洗头发、喂水喂饭、修剪指甲……中午也不回家休息,都是到了晚上等敬老院的老人们都休息了才回家,就这样,她一干就是37年。
扎根敬老院,她是老人们的“好闺女”
敬老院里的老人,一直是张昭红放不下的牵挂。十多年前,丈夫和母亲先后患重病需要人照顾,张昭红也想尽尽为人妻子、为人女儿的责任,但一想到敬老院里还有许多需要她照顾的孤寡老人们,她毅然把对家人的担心和牵挂藏在心里,主动做通家人思想工作。她叮嘱儿子和儿媳们:“这里的老人最大的90多岁,最小的也有70多岁,大多都无儿无女,更需要照顾和陪伴,家里的事情你们要多分担一些。”就这样,白天她将亲人托付给儿子和儿媳们照看,晚上下班回家后她再照顾。后来,丈夫和母亲先后去世,婆婆又患病卧床不起达两年之久,她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为婆婆洗完衣服、做完饭后,再匆匆骑车赶到敬老院上班。敬老院离她家有16里路,她每天骑车奔波于两地之间,一边照顾着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一边挂念着自己的亲人。孙子们相继出生后,儿子和儿媳们也多次劝她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但都被她拒绝了,原因只有一个:放心不下!
敬老院的工作琐碎、繁杂,要求高、待遇低,她却从不抱怨,没有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回累。她任劳任怨,始终奉行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这里的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三十多年来,她照顾过的老人已有数百名。敬老院里不乏行动不便、长期卧床的老人,日常起居需要更加用心,定期翻身、拍背祛痰、按摩四肢等,对于大小便失禁的老人,张昭红为老人穿戴尿不湿的同时,细心地在老人身下铺一块小一点的床单和棉垫,每天清理两到三次,再脏再累也从不嫌弃。她对每一位老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脾气性格、兴趣爱好等都了如指掌。敬老院的老人们都非常满意张昭红的照顾,见到她就像见到亲生闺女一样高兴,有什么心里话也都愿意和她交流。
“只要老人还需要我,我就不会离开敬老院”
在和老人如何相处方面,张昭红总结了一些小诀窍,她说:“俗话说‘老来小’,人越到老年越像个小孩,就得多哄着。”张昭红会自己设计一些趣味活动,茶余饭后和老人们在一起下棋、打牌、跳广场舞,丰富老人文化生活的同时还可以预防老年痴呆。张昭红还细心地将老人们的生日记录下来,每每给老人过生日,总会准备大大的生日蛋糕。张昭红说,除了随时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更要重视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少老年人,他们缺少关爱和陪伴。让他们聚在一起聊聊天、看看电视、下下棋、打打牌,就会让生活更有滋有味。
在敬老院,一说起张昭红,老人们称赞她是“贴心人”的同时,更会感慨她给老人们带来的欢乐,让在这里生活的老人安心、静心、舒心。“从年轻时就开始照顾这里的老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如今她也60多岁了,到了需要人照顾的年纪,但仍在坚持,她把全部的爱都给了这些孤寡老人们。”提起张昭红,安居在这里的老人满是夸赞。
张昭红表示:“只要老人还需要我,我还有能力照顾他们,我就不会离开敬老院,我会尽自己所能让他们在有生之年过得更加幸福、安康。”张昭红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一颗真心温暖着孤寡老人的心田,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敬老爱老的美丽诗篇。
(记者 杨柳 通讯员 宋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3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