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
黄德堂和他的“老伙计”——电影放映设备。
工作记录详细地记载着每场电影的放映时间和地点。
□本报记者 汤传稷文/图
乡村电影放映员,这个带着历史痕迹的职业,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然而,坚守47年的乡村电影放映员黄德堂,带着电影放映机,穿梭在不同的乡村,用一幕幕画面点亮乡村的夜空,为群众带来美好的时光。
“古董级”的电影放映员
12月8日,记者在信阳市新县陡山河乡见到了“古董级”的电影放映员黄德堂。
今年77岁的黄德堂是陡山河乡塘湾村人,自1976年开始当上电影放映员,至今已有47年,其间从未间断,放映电影超过一万场,称得上是“古董级”的电影放映员。
黄德堂从他家堆满杂物的房屋顶棚下面,找出了跟随他几十年的老式电影放映机,两只表面斑驳的旧皮箱拎在手里,沉甸甸的。黄德堂身板好,如今还能掂起皮箱走路。想当年,他正年轻,经常挑着电影放映机步行很远的山路,去给村里放电影。当时交通不便,陡山河乡又处在大山之中,挑着电影放映机走十几里甚至二十几里的山路都是常事,肩膀磨破了一层皮,他也硬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黄德堂对待电影放映工作十分认真负责,每一次电影放映的情况都作了工作记录。说话间,他抱出了几十本笔记本,那是他47年来工作的记录,每年每月甚至每场都不曾遗漏。记者随意拿起一本工作记录,上面写着“信阳地区16毫米电影放映队放映工作日志”,单位名称为“陡山河影队”,记录时间为“自1978年6月8日至10月31日”。
翻开那些颜色有些发黄的工作记录,上面清晰地记录着放映时间和地点,还有那些新中国成立后上演的经典影片,诸如《英雄儿女》《南征北战》《百团大战》《上甘岭》等等。
为群众输送“精神食粮”
谈起放电影的经历,黄德堂如数家珍。
黄德堂17岁高中毕业后,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回到了陡山河乡武占岭林场当施工员。1976年2月,到陡山河乡政府上班,同年11月,他成为一名专职电影放映员。
在农村大集体时代,一名电影放映员就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传播者。那时,放一场电影会吸引远近几个村的群众前去观看,那人头攒动的场面别提有多热闹。
在黄德堂的印象中,农村看电影最兴盛的时期是1984年至1994年的十年间。那时,农村谁家有喜事,最隆重的节目就是掏钱请人来放电影。有时候办喜事的家庭多,要放场电影还得提前预约排队。同村的人问主家最多的话就是:“电影放映员请到没有?”如果回答是请到了,那大家就欢天喜地,奔走相告:“要放电影喽!”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电影放映员在当时相当受欢迎。办喜事的主家请电影放映员到家,宴席上要坐上座,好酒好菜好烟招待。电影放映机自有主家派人过来接过去,就连电影碟片也有专人护送。那时一个农村工匠一天的工钱是一块八毛钱,电影放映员一晚上放电影的收入达到了五块钱,那是很多人眼里的“大款”了。
当然,对黄德堂来说,最开心的是自己的工作给农村广大父老乡亲带来了很多快乐,充实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时,虽然连轴转地工作,人很辛苦,但心里始终是甜滋滋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镇,农村看电影的人减少了很多。尽管如此,黄德堂还是坚守着这份工作。近年来,他承担着为农村群众放映公益电影的任务。今年,他已经为家乡群众放映了204场公益电影。
黄德堂说,自己对电影事业的热爱从未改变,这一辈子就是一名电影放映员,只要还有人愿意看电影,只要自己还能走得动,就一直干下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6 09:49: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