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曾经红火的农村大集为何会走向衰败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10 09:4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农村大集又叫赶集、市集,它是村民们定期定点进行商品交易的一种组织形式,赶集这件事在农村绝对算得上是最热闹的日子之一了。一、我记忆里好玩的农村大集;

以前每到一三五的时候,十里八村的人都会汇聚到镇子上,或采购、或销售自家生产的农产品。往往小孩子最是喜欢这样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不仅能求着大人买一些好吃的米糕、爆米花、糖葫芦之类的小零食,还能接触到许多平日里很难见到的稀奇玩意,例如表演杂技的残疾人、转糖画的小游戏等等,每每遇见,准是有一堆大人小孩聚拢在一起,围得严严实实的,晚来一点就只能寄希望前面的朋友出来的时候能挤到一个空位了。

当然,最有意思的农村集会,还是要数逢年过节的时候,那时候运气好还能看到舞狮、打铁龙之类比较硬核有趣的节目表演,对于那时候还是孩子的我而言真的是非常具有吸引力。

曾经红火的农村大集为何会走向衰败

【打铁龙】

农村大集在我的印象里,就如同一锅大杂烩,它汇聚了来自十里八村的特色,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打开会遇到怎样的惊喜。

喜欢喝茶、听戏、聊天的,都能在集市上找到志同道合的知音,闲暇时候,逛一下集市放松下真的是非常惬意了。

犹记得我七八岁那个时候,一碗馄饨才三块钱,那时候,我每次跟大人一起去赶集必来一碗老麻馄饨,吃上一口吸饱了藤椒香味的馄饨,那种椒麻鲜香的滋味在我唇齿间释放出来时,我感觉身体里一天的活力都被唤醒了。

随着岁月的变迁,这些年我记忆中那个集娱乐、购物于一体的集会正在逐渐走向消亡,谨以此文,纪念我记忆中那些美好的集会。

曾经红火的农村大集为何会走向衰败

二、聊一聊农村大集的历史;

最早的农村大集起源于几千年前石器时代的物物交易活动,那时候,人们主要依靠狩猎、采集为生,因为气候环境的缘故,每个区域的特产都不一样,古人们为了多样化的产品。便学会了通过物物交换的方式来和对方交易”自己所需的产品。

比如,生活在水边的人可以捕猎到一些鱼儿,他们就能和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交换稻谷、麦子、陶器之类的产品,或者和生活在山林中的人交换一些可以保暖的兽皮,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当人类族群发展到一定规模,社会分工进一步明确的时候,这种物物交换的需求就变得更加迫切、频繁,于是,当时的社会管理者便制定出了专门进行交易的场所市场,以及用于交易的货币。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至少在商周时期,国家便设立了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贸易。

不过,这种由官方管理的集市,往往在开市时间、地点都有严格规定,其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候交通、通讯都不方便,如果任由集市随意开办,官方征税、管理都非常不便,将集市放在城市中,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这些困扰。

更主要的是,城市运行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撑,诸如粮食、木柴、布料这些城市居民生活所必须却苦于没有原材料无法自己生产的东西,就高度依赖农村负责输送。将集市设立的城市,便能够吸引村民们自发到城市进行贸易,达到分工,供养城市的目的。

曾经红火的农村大集为何会走向衰败

另外提到市场规则的建立,就不得不提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规范市场的丰功伟绩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七国的时候,几乎一国一种计量单位,如果我们买一斤的豆腐,很可能这边一斤小一些,那边更小,就非常不方便,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行为,为推动市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到了汉朝时期,随着道教兴起、佛教传入,集市逐渐扩展出了一些新的内容——庙会。

与以往单纯进行商品贸易的市集不同,庙会不仅在内容上要更加丰富,人们的主要目的也不再为了购物,而是进香祈福。

庙会本质上来讲就是群体性围绕庙宇进行的信仰活动,它本身其实也不是新鲜的东西,在远古时期,古人就有举行社祭祭祀先祖的习俗了,有意思的是它和集市的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别开生面的市集活动。

而这种新生事物的出现,势必会对原有的集市模式产生影响,一定程度上来说,它推动了集市制度的改革,为集市突破时间、空间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当然,单凭它,是远远不够的,战争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其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很多制度都遭到了重创,例如国家对集市的管理,也不像国家稳定时期那么严格了。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乡村集市为代表的“草市”开始产生,不过,由于是以农民为主体聚集起来的市集,无论其规模,还是所销售的商品数量都无法和官集相提并论。

曾经红火的农村大集为何会走向衰败

早期的草市,所销售的商品往往是诸如地方特产蔬菜、水果、茶叶、药草之类的初级农产品,所以,为了方便售卖,这类草市往往建在水陆交通要道附近,其实说是集市,也就是草搭建起来的几个棚子罢了……

到了唐朝时期,唐朝又明令禁止非州县不得设市,并且市必须在政府规划的区域内、规定的时间内开市。但州县设立的市要求严格,对于普通农民进行小规模商品贸易而言,太过繁琐,因而那些民间乡村集市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禁止。

后来,经历过武周代唐、安史之乱等事件后,唐朝开始走向衰弱,朝廷对这些事管理起来,更加力不从心。

比如,唐文宗曾在开成年间下令:“京夜市,宜令禁断。”

但搞笑的是,并没有人把他的话当回事,崇仁坊里,照样是“昼夜喧呼,灯火不绝”,甚至于连宵禁制度也丧失了威慑力,晚唐诗人薛逢写道:“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虽然出现了夜市、草市,却并不意味着唐朝的市彻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这只意味着唐朝的制度受到了冲击。

乡村集市真正意义上崛起,还要看宋朝。

鉴于在宋朝乡村集市已经合法化,大家也就不掖着藏着了,故而宋朝的乡村集市发展非常迅猛,很短时间内,全国各地的乡村集市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随着乡村集市的发展扩大,乡村集市也逐渐演变出了自己的特色:

1,时间、地点固定,比如乡邻的村镇,你一三五赶集,我就二四六赶集,大家互不冲突;

2,乡村集市逐渐发展为了以镇为核心,囊括十里八乡的“大小集会”,通常来讲,一般是逢年过节举办大集会,平时以小集会为主;

3,各个乡村集会都有自己主打的特色产品,例如景德镇陶瓷、江苏丝织产品等等,这些特色乡村集市还能吸引到全国各地的商人前来收购,端得是热闹非凡。

不得不说,曾经的集市,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场所。三、为何农村大集会走向衰亡?

集会的衰亡,对于四十到六十岁的朋友,可能感受更加明确,其中最本质的原因还是乡村大集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了。

1949年,我国建国初期人口约有5.4亿,其中十分之九是农村人口,截止2018年,农村人口只有40%了,依我自己的身边案例来看,在这40%里面,绝大多数年轻人都离开了乡镇,前往更发达的城市打工去了,现在乡镇里普遍留下的都是上了一定年纪的老人。

随着城市化对人口的吸收,原本的乡村大集能够提供的购物、娱乐功能,在现代化的娱乐、消费方式面前,也变得微不足道。

乡村大集的衰亡,其实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早在明清时期,乡村集会就已经不可避免走向了衰亡,只是在工业化、城市化面前,这一趋势得到了加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0 1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农村大集年味浓 市民采购乐悠悠
...日的暖阳下,远离城市的喧嚣,一场独特的盛宴在农村的大集上静静展开。随着春节的临近,这里充满了浓厚的年味,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采购,寻找记忆中的那份欢乐与温馨。市民眼中的年味走进
2024-02-08 10:21:00
民生银行青岛分行聚力打造乡村振兴消保宣传新标杆 金融宣教扎根农村大集
...行青岛平度支行在何家楼集市设置了一个固定摊位,每逢大集,民生银行青岛平度支行的宣教小分队便会带着金融知识来赶大集。从此,何家楼集市上不再只有农副水果摊,也多了一个“金融知识宣
2024-09-11 16:02:00
滨湖新区乡村大集开启“过年模式”
...本文转自:衡水日报烟火气里品年味儿——滨湖新区乡村大集开启“过年模式”见习记者薛涛夏兆臻文/图踏进腊月门,年味铺满集。临近春节,天气虽然寒冷,但滨湖新区彭杜村乡的乡村大集上人
2024-02-03 11:01:00
肥城乡村文化旅游节暨冬季黄河大集启动仪式举行
载歌载舞迎新春,热热闹闹赶大集,在2024春节肥城乡村文化旅游节暨冬季黄河大集启动仪式的现场,从腊月一直持续到二月初二,除了能够赶大集,买年货,听大戏,看表演,还能近距离的感受非
2024-01-16 17:05:00
河北沧州:农村大集感受年味烟火
...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1月19日,沧州市新华区吴官屯大集上摆满了春联、春节饰品。傅新春摄1月19日,在河北沧州市新华区吴官屯农村大集上,密密匝匝的摊位前,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年
2024-01-19 16:56:00
滨城区秦皇台乡:赶单寺大集 品地道年味
...讯员张志刚记者徐鹏飞年关将近,天气虽然寒冷,但乡村大集却热闹了起来。1月21日,农历腊月十一,每逢一、六的秦皇台乡单寺大集再次开启,大街小巷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春节的幸福画
2024-01-22 11:59:00
...沈北新区清水台街道第二季周末集市——“后屯好嚼咕”大集火热开集。在怪坡风景区正门的对面,售卖摊点一字排开,康福食品、伊利酸奶、青花食品等“沈北好贺儿”竞相出列,全场近30个摊
2023-08-06 03:54:00
江西修水:客家赴圩办年货 乡村大集年味浓
...吃一个吃一个,尝尝,尝一个没关系,好吃的。”在山口大集阵阵乡音吆喝声中,人头攒动,年味十足。山口大集每月初、月中两次开集,是当地村民自发形成的一个农贸集市。以往客家竹编、木制
2023-01-19 22:44:00
赶集啦!“市集+”解锁大韩继“出圈”密码 政策性担保助绘房山版清明上河图!
近年来,夜市、大集等又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大集上那几声讨价还价的吆喝,生活的琐碎在这一刻有了形状。大集在满足百姓物资需求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互联网电商的兴起,
2025-04-21 13:3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
沈举人巷:微更新,焕新颜
近日,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沈举人巷完成“微更新”。这条200米长的老街聚焦景观提升、文化重塑与便民设施优化,更新过程中融入科举文化、名人记忆等元素,在留存历史底蕴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
2025-11-05 08:18:00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
2025-11-05 03:25:00
潍坊廉政文化的精神回响
鲁网11月4日讯(记者 王玉龙)一出名为《枝叶关情·郑板桥》的话剧在北京发布,将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的清风傲骨,再次推至当代观众面前
2025-11-04 14:30:00
送别!福州走出的学界泰斗走了!她的家族竟然这么不一般
闽江呜咽,榕叶含悲。我国海军舰船应用化学领域泰斗、“人民海军居里夫人式女杰”萨本茂同志,于2025年10月31日在上海逝世
2025-11-04 16:1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位于鱼台县的孝贤文化主题公园,园内孝贤阁耸立其中,孝贤阁共四个门。在正门(即西门)孝行天下的匾额下中联为
2025-11-04 17:39: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少陵台。少陵台位于城内中御桥东。公元742~756年,杜甫3次到兖州探望任兖州司马的父亲
2025-11-04 17:43:00
武当山老君洞:一部藏于山林的千年道教石刻史书
在武当山,除了金顶的辉煌和南岩的险峻,还隐藏着一个连许多本地人都未曾踏足的千年秘境。它藏于景区琼台公路旁的密林深处,没有拥挤的人潮
2025-11-04 18:06:00
“捐给博物馆全社会都能看到才有意义”“捐赠达人”再出手 西安八办入藏一批珍贵证章文物史料
11月4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举办了“证章捐赠仪式”。陕西省戒毒管理局的李轩向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捐赠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证章
2025-11-04 18:42:00
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揭晓我省3种图书榜上有名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活动在甘肃天水落下帷幕
2025-11-04 08:58:00
鲁网11月3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让我们一起来探访李白曾居住的地方
2025-11-03 17:44: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吉林这幅画里藏着古代的“雪天Vlog”
吉林的雪一落,朋友圈立马被刷屏。滑雪、围炉煮茶、啤酒炸鸡成了现代人的下雪标配,吉林省博物院藏的清袁瑛雪景山水图轴,早就把古人的雪中即景安排得明明白白
2025-11-03 18:12: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走进位于思明区大同路7号的厦门侨批馆,一艘悬挂在空中的福船映入眼帘,船旁飘扬着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侨批信笺
2025-11-01 08:30:00
探寻教育先驱的“巾帼之思” 《陈嘉庚与女子教育》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陈嘉庚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他是倾资兴学的爱国华侨,更是率先呼吁男女教育平权的先驱
2025-11-01 08: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