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工人日报
张长水
《工人日报》(2024年05月26日 03版)
家在房山城以北的老住户,对朱各庄这个地名都不陌生,但它的来龙去脉,却没有几个人能讲清楚。朱各庄有两条街,相互毗邻且格局相近。南边的那条街叫前街,北边的叫后街,前街后街即前后朱各庄。人们习惯把两条街统称朱各庄。有不少人都以为两条街是一村所辖,就连村里的乡亲们也舍去前后,称自己是“朱各庄的”。
前后朱各庄都隶属城关街道,坐落于房山城东北郊外的丘陵盆地间,村名由“朱葛张”三家姓氏谐音演化而来。战国时期的窖藏文物,明朝皇帝敕封的郑氏石碑,清代乾隆诰封的王室陵寝……不止这些,在乡亲们的内心深处,还有一桩景物更让他们为之敬重。
前朱各庄村东头的胡同里有一棵老槐树,从地表残存的朽木推断,老槐旺盛时期的围度,至少在五尺开外,村里人称它“大槐树”。说它大,已名不副实,不足两丈高的树身,既不粗壮挺拔,也没有枝繁叶茂;说它古,却毫不夸张,它佝偻着身躯,老态毕现。俗话说:“千年松,万年柏,不抵老槐歇一歇。”听老人们说,他爷爷的爷爷小的时候,大槐树就是这个样子。大槐树到底经历了多少风雨,又与村庄有怎样的渊源,没人说得清。若不是每年春天枯树上发出几束新枝,它几乎就要淡出人们的视线了。
口口相传的记忆里,曾经有这样的传说:古时候,山西大旱,颗粒无收,数以千计的山西百姓,从大槐树地区逃荒到“北直”(今北京地区),在逃荒的先辈当中,有一户张姓,肩挑两个儿子来到此地,这就是前朱各庄张姓的祖先。
光阴荏苒,以后依然有灾民落荒于此,村庄不断向西扩展。张姓人家人丁兴旺,东北院、东南院、西南院、井儿场,晚辈儿孙各据一方,前街后街槐荫遍地,大槐树成了乡民们永久的情感寄托。
据史料记载,朱各庄在清代中期被一分为二,前街后街变成了两个行政村。进入21世纪,前后朱各庄整村迁居,两座村庄被夷为平地,大槐树作为古木被保留下来。失去了乡民的滋养和依偎,悠悠古槐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孤独地守望着家园,只有枝干上那悄无声息的老鸹窝在默默地陪伴它。每年春天,它依旧生枝发芽,仿佛还有着未尽的述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6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