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北宋第一名将-“黥面战神”狄青,因是武将就遭到轻蔑和鄙视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22 16:05:00 来源:戏说三国

青灰基调的宅院之内,阳光无法直射的屋檐下,空气静默的有些可怕。

北宋第一名将-“黥面战神”狄青,因是武将就遭到轻蔑和鄙视

浑身甲胄,面有刺青的中年将军,此刻正一脸谦恭且小心翼翼的开口道:

“焦用有军功,好儿”

台阶之上,居高临下的男人,面无表情的望着眼前有些手足无措的将领,冷冷的讥讽道:

“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

这段出自《默记》的对话,发生在北宋仁宗年间,唯唯诺诺的黥面男子是北宋首屈一指的武将狄青,上首倨傲无礼的文士,同样大名鼎鼎,乃是后来辅弼仁宗、神宗、英宗三朝的一代名相,当时的定州最高长官韩琦。

旧部焦用押兵途径定州,因被告发贪污军饷而遭缉拿,狄青急于为曾经的下属求情,便引发了上述对话。

此时身为定州总管的狄青,已然名满天下,在西北战场犹如天神下凡,将不可一世的西夏皇帝李元昊打得焦头烂额,“狄天使”的威名,几乎成为西夏一代人的噩梦。

北宋第一名将-“黥面战神”狄青,因是武将就遭到轻蔑和鄙视

但是这些,在韩琦的眼中,一钱不值,未曾取得功名的武夫,哪怕位极人臣,也如贩夫走卒一般粗鄙不堪,根本没有任何值得尊重的可能,或者有在他面前讨价还价的余地。

对话的结果,韩琦当着求情人狄青的面,立即传唤焦用,斩杀当场,颜面扫地的狄青于庭中战栗良久,不是因为愤怒,只是惊恐自己会在韩大人盛怒之下一并遭殃。

立青而面诛之。青甚战灼。久之,或曰:“总管立久。”青乃敢退。盖惧并诛也

杀人诛心,亦不过如此——焦用若真有罪,秉公执法便是,没必要用“东华门唱名”来指桑骂槐的侮辱没有功名,同样是行伍出身的狄青。而且即使要杀焦用,为什么非要立刻当着狄青的面来杀人立威?

二人并无私怨过节,韩琦不仅并非奸佞小人,还是宋朝有名的豁达大度之辈。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韩琦要用这样的态度和处事方法来对待副手狄青呢?

答案只有一个,在韩大人眼中,狄青与蝼蚁无异。或者说在整个宋朝文臣的眼中,武人的地位与路边草芥无差。

武将的悲剧是贯穿整个时代的悲哀!

有宋一朝,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会发生在崇政殿威严空旷的朝堂之上,也会发生在汴梁城车水马龙的市井之间,当然,更会发生在1048年,定州路幽深阴暗的庭院之中。

先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公元960年,这一年,后周第一军人——殿前都典检赵匡胤于陈桥驿拥兵自立,黄袍加身。

北宋第一名将-“黥面战神”狄青,因是武将就遭到轻蔑和鄙视

晚唐以来,诸侯割据、藩镇林立的局面已屡见不鲜,一众节度使拥兵自重,中央政权名存实亡。

而依靠兵变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篡得天下的宋太祖,在坐稳江山之后,就更是对同样手握重兵的武将集团抱有深深的忌惮和成见。

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3年),处心积虑的赵匡胤终于利用一次饮宴的机会,旁敲侧击的表达了自己对武将拥兵的担忧,随即通过威逼利诱,解除了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杯酒释兵权”后,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的同时,武将集团的军事势力应声瓦解。

北宋第一名将-“黥面战神”狄青,因是武将就遭到轻蔑和鄙视

太祖以后,继位的宋太宗赵光义又明确提出“重文教,轻武事”的基本国策,武人的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

以此为发端,在两宋319年的国祚之中,“崇文抑武”的基调就贯穿了帝国的整个岁月,这种沉浸于大宋血脉里的基因,为文官集团在中国封建时代提供了绝无仅有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培养了诸如寇准、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等一批既有政治才华,又具文人风骨的名臣,这些惊才绝艳、震烁古今的名字必将与大宋的绝代风华共同闪耀于历史的星空之中。

但是,对于生长在这个时代,生存于这片土地的武人来说,却是莫大的悲剧与不幸。

“东华门唱名”,成为了读书人的无上荣光,“与天子共治天下”成为了士大夫的终极追求。而喋血沙场、保家卫国的军人,却成为了整个社会越来越不被重视和认同的群体。

在这样一种大的时代背景之下,1008年,狄青出生于汾州西河县(今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一户贫寒人家。

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赤籍”即军籍,也就是从这时起,狄青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北宋第一名将-“黥面战神”狄青,因是武将就遭到轻蔑和鄙视

出身贫苦的狄青,并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因此也没有太多文化,但是却在战场之上显示出了过人的军事天赋和指挥才能。

公元1038年,既狄青投身行伍的第14年,夏国统治者李元昊独立于北宋与辽国之外,裂土称王,建立西夏。宋夏交恶,朝廷用兵西北,狄青开始在戍边战事中声名鹊起。

北宋第一名将-“黥面战神”狄青,因是武将就遭到轻蔑和鄙视

在长达五年的宋夏之战中,狄青每每披发执枪,戴青铜面具,状若天神下凡,冲锋陷阵,所向披靡,经大小二十五仗,未尝一败,即使身负重伤,“闻寇至,即挺起驰赴”。

北宋第一名将-“黥面战神”狄青,因是武将就遭到轻蔑和鄙视

在残酷的战争之中,出身贫寒卑贱的狄青,一步步从底层士兵成长为名满天下的将领。

但即使是像狄青这样在北宋最为顶尖的军人,无论军功大小和官职高低,都与他本人的社会地位与认同感没有丝毫的联系。

所以,功成名就的狄青,在定州总管任上,在饮宴时,会因面上的刺青而被同样身份低下的歌姬调笑“劝斑儿一盏”。

还是在定州,狄青宴请韩琦,邀布衣刘易作陪。席间“优人以儒为戏”,刘易以为是狄青授意,勃然大怒道:“黥卒敢尔!”破口大骂的同时,还将杯盘碗盏全部摔碎。

面对文人的倨傲无礼和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身居高位的狄青一点脾气都没有,不仅全程笑脸相迎的陪小心,次日还专程到刘易府中致歉。

可以说有生之年,这种来源于对行伍出身之人的侮辱与嘲讽,在狄青的身上从未停止。

公元1052年,狄青于元宵之夜大破昆仑关,并最终平定岭南的侬智高叛乱。

后来曾巩曾盛赞这一胜利,“虽古之名将何以加此,岂特一时武人崛起者乎?”

卧榻之侧再无他人酣睡,宋仁宗狂喜之余,大笔一挥——时为枢密副使的狄青,因平叛之功被进封枢密使。

北宋第一名将-“黥面战神”狄青,因是武将就遭到轻蔑和鄙视

值得一提的是,枢密使是北宋军事主管机关枢密院的最高领导,军政最高长官,这个职位不仅位高权重,更关键的是,由于重文轻武的缘故,在此之前,这个职位基本上都由文官把持,狄青开创了宋朝以职业军人而官拜枢密使的先河。

荣耀吗?当然荣耀,但即使获得这种绝无仅有的殊荣,依然无法改变文官集团骨子里对武将的轻蔑和鄙视。

不久之后,狄青回京赴职,因路上耽搁迟到,前来迎接的一班枢密院官员不过多等了几天,竟在大庭广众之下口吐芬芳:

“迎一赤老,累日不来”

“赤老”本是民间对行伍之人的蔑称,可见即使官至中枢,此时的狄青在下属的眼中,仍然是个低贱的武人。从此之后,狄青又多了一个颇具侮辱性的名字——“赤枢”。

同僚的侮辱倒是其次,更为关键的是,狄青这样的武将,掌握军政大权违背了赵宋分离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制度设计,也触犯了宋太祖、太宗两朝以来形成的以“防弊之政”为核心、以“崇文抑武”为基调的祖宗之法。

所谓福兮祸所倚,就在狄青走上人生巅峰的同时,文官集团各种形式的攻击和诽谤接踵而至。

在“反狄”的浪潮之中,名臣欧阳修最为卖力,“六一居士”多次上书仁宗,奏折中极尽污蔑与贬低之词,要求罢免狄青枢密使之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欧阳修等大批文人,和狄青并没有任何利益冲突,只是因为“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出于对国家和君主的责任,让他们有义务要站出来。

这些自诩国之栋梁的文人,这些“正义凛然”的士大夫,怀揣着对国家的使命感和无限忠诚,将毫无根据的指责、无情的舆论讨伐指向了无辜的枢密使狄青。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武将掌权便是狄青的原罪。

关键时刻,仁宗还是顶住了来自文臣集团的压力,选择支持和相信战功卓越且忠心耿耿的狄青。

但是另一政坛大佬,同平章事文彦博加入了弹劾的队伍,迅速打破了这种平衡。

面对仁宗“狄青是忠臣”的言论,文彦博抛出了那句后世流传甚广的名句——“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太祖即赵匡胤,后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也很信任,结果柴荣一死,手握重兵的赵匡胤立马黄袍加身,夺了柴氏江山,这是天下皆知,无可辩驳的事实。

终于,这句让仁宗哑口无语的反问,成为了压垮狄青的最后一根稻草。

公元1056年,狄青被免去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出知陈州。

所有人,包括狄青自己都明白,无论此时虚衔多么荣耀,离开京城,实际上与流放无异。

可怜年近半百的一代战神,不仅遭受无妄之灾,在失去皇帝的信任之后,时时生活在惊惧与担忧之中,惶惶不可终日。

个人的际遇是群体的缩影,个人的悲哀是时代的不幸。哪怕强如狄青、岳飞之辈,终究无法逃脱命运早已安排的枷锁和牢笼。

仁宗嘉祐二年,京城开科取士,涌现了苏轼、苏澈、曾巩、程颢、张载等不世出的人才,开创了中国封建科举史上最为辉煌的千年“龙虎榜”。煌煌盛世,璀璨文星,共同织就了大宋波澜壮阔、流光溢彩的绚烂画卷。

同年三月,远在数百里外的陈州,风雨交加的夜晚,戎马半生的名将狄青,却在忧愤与恐惧中孤独地合上了双眼。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2 19: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大宋战神-狄青,为何在文人眼中是贼配军
...青继续担任枢密使。宋仁宗文彦博直接说道:“我朝太祖赵匡胤岂非后周的忠臣?”宋仁宗顿时哑口无言。宋太祖赵匡胤如果说赵匡胤不是后周的忠臣,岂不是在骂自己的祖宗就是个不忠不孝的乱臣
2024-06-05 21:10:00
名将王德用威震契丹,却因酷似赵匡胤遭陷害
...是长得真黑。他除了长得黑以外,相貌还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有着七八分的相似,赵匡胤其实也是个黑胖子,于是这便成为了群臣们弹劾王德用的理由。史书上形容王德用叫“状貌奇伟,疑非人臣
2023-05-15 20:35:00
北宋第一名将狄青是公认的大宋武曲星,竟被文官活活逼死
...博说“狄青是大宋的忠臣”,文彦博言出惊人,说“太祖赵匡胤也曾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忠臣”,搞得原本很信任狄青的宋仁宗也慢慢开始对狄青疑心。当时狄青并不知道文彦博的这次面圣,又去找文
2023-06-10 17:55:00
宋太宗赵光义有几个女儿
...第二位皇帝,从他这里不是父传子继皇帝位,而是从哥哥赵匡胤手里得来的,我们不予置评,看看他有几个女儿?都嫁给了谁?赵光义据记载有七个女儿,有出家的,有嫁人的!长女:赵氏,封滕国
2024-06-12 15:32:00
他是北宋第1名将,一生经历25场战役,最后下场凄惨
...,西夏,宋朝,吐蕃,大理五国并立,由于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因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才成为天子,为了怕后世武官效仿,所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极大的限制了武将的能力,而宋朝也出
2023-01-20 20:47:00
一个“贼配军”,竟撑起北宋王朝,死的却很窝囊
...文官集团的猜忌,当然这也与宋朝开国有关,毕竟宋朝是赵匡胤以武力夺权的,所以宋朝一直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之后有关狄青的流言蜚语不断,比如“青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以欧阳修
2024-10-26 11:22:00
北宋武将难出名,重文抑武国策下的困境
...,北宋立国有先天性的不足:雄才大略的柴荣英年早逝,赵匡胤用一场“陈桥兵变”就黄袍加身夺了后周的江山。得国太快、太容易,使北宋那些功臣宿将们没有机会和时间建立让世人瞩目的功业,
2023-10-10 07:49:00
一个是北宋名臣,一个是军事天才,欧阳修诬陷狄青的底气从哪里来
...狄青是忠臣”时,宰相文彦博严重的告诫仁宗,当年太祖赵匡胤也是周世宗的忠臣,但还是发生了“陈桥之变”。随后,文彦博又公开地对前来喊冤的狄青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就是朝廷不信任
2024-08-23 12:11:00
同为大宋忠臣,欧阳修为何要陷害狄青?
...上一部分责任。因为宋朝对于武将确实过于苛责,宋太祖赵匡胤乃武将出身,后来发动兵变夺取了皇位。因为对于武将的敏感,所以赵匡胤对武将们尤为关注,这才有了后来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为
2023-07-07 10:0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闽侯廷坪乡各村村干部为“宝藏山货”代言,你认识这些山货吗?
2025-11-20 11:25:00
鲁网11月20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邹城峄山。峄山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拥有多处著名楹联,既有源自秦代《峄山碑》的篆书集联
2025-11-20 13:55:00
鲁网11月20日讯靖海卫故城位于威海荣成市人和镇,是明代海防体系的重要遗存,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见证了抗倭历史与卫所文化的融合
2025-11-20 15:10:00
河南首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发布,有你家乡吗?
大河网讯 地名,是地理位置的标识,是乡愁的情感载体,更是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哪些地名能承载一方的千年记忆?近日,河南省民政厅正式发布《河南省第一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25-11-20 16:33:00
大河网讯(记者 王怡潇)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长征,这支两千多人的“娃娃军”,怎样鏖战独树镇冲出险境
2025-11-20 12:57:00
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纪念邹韬奋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之“韬奋好书”暨“好书评”揭晓大会在北京举行。河北省两种出版物获评2025年“韬奋好书”
2025-11-19 08:36:00
10位无名烈士生前容貌被复原,26位烈士遗骸完成DNA鉴定,怀揣照片的烈士颅骨破坏严重,“可能战斗时就已经不存在了”(见习记者:边义婷 剪辑:刘响)
2025-11-18 17:18:00
《天地有正气——颜杲卿颜真卿双忠记》出版发行
日前,由历史文化学者孙万勇创作的《天地有正气——颜杲卿颜真卿双忠记》一书,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该书忠于史实
2025-11-18 17:23:00
傅山园里遇良师
中华傅山园牌坊重阳时节,我所在的三立书画院一行30余人,赴中华傅山园参加纪念傅山诞辰418周年的临摹画活动。见群中张喜淯老师等现场拍摄的精彩视频与照片
2025-11-18 18:27:00
趣玩山野!连江这个“宝藏营地”——元野营地焕新升级!
2025-11-18 13:01:00
一炉香火连两岸,一脉相承系宗亲——台湾彰化梁氏宗亲返乡谒祖
11月16日,南安翔云迎来台湾彰化县秀水乡的梁朝钦等41位宗亲返乡谒祖。“300多年前,弘丙公怀揣着对生计的期盼,从泉州蚶江港出发
2025-11-17 16:59:00
细品林黛玉魁夺菊花诗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插图曹雪芹先生虽是以小说家的身份而广为人知,但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诗人。诗人曹雪芹来写小说《红楼梦》
2025-11-17 18:21:00
“陈陈相因”,出自《史记》,言太仓陈粮叠积竟溢仓外。身为普通读者,我深深偏爱青年作家陈陈相因的作品。她的创作,是冬日老墙缝里冒的新芽——根还缠着往昔的黄土
2025-11-17 18:22:00
文化不灭 国家永存——《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出版发行
今年10月,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故宫学”首倡人郑欣淼历时四年撰写的新著《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吉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2025-11-17 21:50:00
聚焦厦门本土文学与红色历史 何况两部新作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厦门作家何况近日接连推出两部新作,分别为书评集《我看与看我:厦门当代作家作品过眼录》与长篇纪实文学《流动的领土
2025-11-15 08: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