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益阳日报武哥
南县沱江河边,有个叫二圣宫的小地方。小地方有条南间堤,南间堤往西拐,便是利群村。
利群村由原护城垸更名。
不是我吹牛皮,三四十年前,在南县,你可以不晓得罗文村、南洲村,但你不可以不晓得三仙湖镇的利群村。那是利群村的高光时刻。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这个村不到1500人,十年间却考出中专、大专学生上百人。厉害吧!
举例说明:陈跃初1977年考入武大。之后,弟妹几个相继考上中专、大专,这是贫苦农家发狠读书的典范。今年见跃初,据说,他的儿子都去国外读博士了。
还有我敬重的佳良兄,系市教育局一科级干部,可惜英年早逝。但他的求学传奇之路,至今仍为利群村所津津乐道。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77年,其弟黄冬良复习功课冲刺高考。当年,只有小学文化的黄佳良,还在生产队当队长,但“眼红”弟弟参加高考,于是,便争抢弟弟的书本,“瞟学”弟弟的作业。高考时,同入考场,双双中榜。
还有我的同学余培玉,复读之后,考入湖南农大,后供职于省农业农村厅,官至处级。其弟泉玉,不甘落后,十年后,又入高校。
在利群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陈建国、李清明、刘胜球、蔡泽华、汤汉波、张光强、肖运祥、姚建平……随便就能数出一大串。
1978年,我初中考的调蓄湖中学。年纪小,怕走远路,父亲便找当年的公社信用社主任陈凤主“开后门”,入了利群村刚开的高中部。
上世纪70年代,一个村举全村之力办高中,南县唯一,全地区少有。利群村,硬是当成一个大事来搞,比种粮食、种棉花更重要。后来,不仅学校建起来了,村里还想方设法,调来了全公社最厉害的数学老师王志英,最厉害的英语老师郭冬云,能说会道、教我跳过《红军不怕远征难》舞蹈的老师秦天喜,还有从南县二中调来的班主任袁老师……
记得当年的大队支书,还是杨启云,一位至今仍在利群村被敬重的好支书。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穷要读书,富要喂猪。”
分管教育的副支书姚凤华,不但管大队的事,连学校教室的窗户玻璃,都是他搭着桌子,一块一块亲自安装的。
由此可见,在当年,这个偏远乡村,尊师重教氛围有多浓厚。
当年,在利群村,农户之间的攀比,不比谁家“猪牢屋”里喂的猪,只比谁家的伢几妹几会读书。
据此,30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南县有个状元村》,发在当年的《南县报》《益阳日报》上,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浪得虚名。
如写村史,在此建议,利群应该记下这些人的名字:历任村支书杨启云、崔罗生、姚凤华、姚凤彪、李应民、姚月平、张德山……
一晃经年,沧海桑田。
今年秋天,我奉命写一“命题作文”,为求清静,我从益阳城里,宅回老屋里的二圣宫。现任利群村村支书德山兄闻讯,约我,说是“回利群村看看”。
说回,是因为利群村是我的岳家,何况,我还在利群村念过高中。
德山便邀朋约友,还有原来村里的一干老前辈。谈笑间,说起了村里的故人旧事,还有这些年,村里的变化。
省级美丽乡村,市县的先进典型,还有日新月异的村容村貌,村民幸福指数的攀升……
还有,最近村里找乡贤筹资,新修护城垸桥,约我为护城垸桥写个小记,立于桥头。诚惶诚恐,便有了下文——
护城桥记
百年护城垸,处云梦泽国一隅。东枕滔滔沱江,西临南茅运河。建国初始,护城垸更名为利群村。
垸内多良田沃土,阡陌纵横,湖光潋滟,称鱼米之乡,养千余民众。为治水浇田,遂修渠建桥,于护城垸内。
今群策群力,重建护城桥,桥名亦源自护城垸。其几经变迁,由简易独木、到泥砾砖拱,至今日之漂亮水泥钢构、大理石铺就,锦簇花团,小桥流水,亦成风景。
昔日护城垸,聚洞庭水之灵气,五谷丰登,村庄更有人才辈出,誉为“状元村”。有数代人砥砺前行,今成省级美丽乡村,民众安居乐业,更享盛世太平!
所谓走的人多了,便是路;民心相连,便是桥。
是为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5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