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从古至今,能够自己写出著作的人少之又少,属于凤毛麟角。这其中还以兵书类最难。
因为写书的人文化水平有要求,但当时武将阵前杀敌可以,提着笔杆子写书可就有些困难了。但写出的兵书又需要得到武将们的认可,这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既能够干好武将这个职业,又能够写出兵书的人是真正的“文武双全”。用当时的话讲:是文武通才。
别的朝代不说,明朝最著名的“文武通才”便是戚继光。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并不是这位大英雄,而是另有其人。一、“小号”戚继光
今天文中的主角叫何良臣,主要活动时间在正德和嘉靖年间,比戚继光要早上很多。既然是前辈,为何要冠以“小号戚继光”呢?
这是因为何良臣的知名度实在是太低了,低到连生卒年月都没有记录。而且他俩的人生履历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军事生涯的崛起点都是抗击倭寇(何良臣当的是水兵),都在蓟州当过军官。
只不过戚继光当的是总兵官,后来进封为右都督。何良臣是游击将军。按照当时的品级来说,何良臣穷尽一生,仕途最高级别还没有戚继光继承的官位级别高。
单论何良臣的人生履历,相对比较简单。他是浙江人,年少时便文采飞扬,诗文闻名乡里。感叹于国家海患严重,他毅然投笔从戎,抗击倭寇。
又因为他有文才,很快被高官看中,成为了某位不知名官员的幕僚。后随其迁至西安,因在当地立有战功,升为偏裨将,最终在蓟镇成为游击将军。
笔者特意查了一下史料,在正德至嘉靖早期,西安地区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事,即使北方游牧民族扣边,也多发生于大同地区。
那么何良臣的战功因何而来呢?如果硬卡时间段的话,也只有玄狐教起义了。
以陕西乾州为中心,玄狐教起义持续时间多达数年,泾、渭二河夹角地带四处开花,波及到了咸阳和西安地区。
只不过起义领导着的军事能力和心理素质过分低下,本来打算里应外合攻占乾州城,没想到消息提前泄露,明军在城墙上严阵以待。
此时打与不打就十分关键了,因为教众已经聚集。领导者选择退却,避免因攻打坚城产生伤亡。这本也无可厚非,但他们除了制定攻占乾州的计划后,没有多余备案。
一众教徒在乾州以南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时间一长造成队伍溃散,从而被官军各个击破。二、军事著作
何良臣的人生履历相对比较简单,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不过他在闲暇的时候写了几本兵书,其中《阵纪》却因为“理论结合实际”的特点成为明代的军事著作。
清代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对《阵纪》进行了简单的概括:作者长期在军事一线工作,与那些在屋里坐而论道的作者有本质上的区别。明代这些兵家中,只有他的作品最贴合于当时明军的实际。
何良臣在编写《阵纪》的时候,总结了历代用兵的得失,并结合明军的现实,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观点。但这部书又不同于《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它强调的是军队的选拔兵源和编练作战。
何良臣认为,决定一支军队是否精锐,最关键的便是战士的能力。这一点戚继光最有发言权,能够在义乌独立成军,就是看中了当地人的素质。
与动辄几十万大军的名场面不同,《阵纪》的理论是兵在少而不是在多。再有能力的人,数量庞大起来,整体能力也会下滑。
这一观点主要针对当时明军的现状。当时明军战斗能力低下、军费克扣严重。很多将领打仗都是依靠私养的家丁,比如横扫辽东的李成梁。
什么样的人最适合当兵呢?是诚实可靠同时又有胆量的人。戚继光十分欣赏有胆量的士兵,他在自己的兵书中曾有大段论述。
不过何良臣则强调了反面事例的弊端。比如鬼机灵比较多的人,临阵上场必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从而带坏整个队伍;武艺高强但是胆量小的人,战场上必将忘记自己的招数……
由于古代是冷兵器作战,士兵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致胜因素之一。很多军事选拔,甚至武举考试,力量都是考核项目之一。
对此,何良臣是非常反对的。他认为:以武力定能力,那不就是在招莽夫吗?合格的士兵重在耳目伶俐、手足便捷。只有达到了这样的条件,再配以合格的身体素质,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士兵。
同时,何良臣在当时的时代破天荒地提出“重用老兵”的理论。老兵在部队中拥有威望,并且作战经验丰富,往往可以起到军官起不到的作用。
但在古代,或者在明代是非常排斥“老兵”的。他们的体力和力量都因为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根本无法胜任高强度的拼杀。
何良臣说老兵是一支军队的宝贵财富,可以不需要他们作战,日常在队伍中充当基层教官的角色。这一思想与后来普鲁士构建现代军队结构的理论有非常相近之处。
而且老兵战场经验丰富、心思缜密,对意外事件足够机警,可以作为部队行军时候的先锋或哨探,可以保证部队安全。
《阵纪》中针对明军如何编练部队,他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方案。
力气大的用长盾,节奏稳的主习长枪,行动灵活的用藤牌,力量精壮的练短器,身材矮小的操火铳或箭弩……实在是各种职业都无法胜任的,还可以背火药。
可以说何良臣结合当时明军的实际,对于军事,尤其是部队管理研究地明明白白。但这样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为何知名度非常低,确实是个难解之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5 21:45:3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