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聊聊明朝为数不多的文武通才何良臣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0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聊聊明朝为数不多的文武通才何良臣

从古至今,能够自己写出著作的人少之又少,属于凤毛麟角。这其中还以兵书类最难。

因为写书的人文化水平有要求,但当时武将阵前杀敌可以,提着笔杆子写书可就有些困难了。但写出的兵书又需要得到武将们的认可,这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既能够干好武将这个职业,又能够写出兵书的人是真正的“文武双全”。用当时的话讲:是文武通才。

别的朝代不说,明朝最著名的“文武通才”便是戚继光。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并不是这位大英雄,而是另有其人。一、“小号”戚继光

今天文中的主角叫何良臣,主要活动时间在正德和嘉靖年间,比戚继光要早上很多。既然是前辈,为何要冠以“小号戚继光”呢?

这是因为何良臣的知名度实在是太低了,低到连生卒年月都没有记录。而且他俩的人生履历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军事生涯的崛起点都是抗击倭寇(何良臣当的是水兵),都在蓟州当过军官。

聊聊明朝为数不多的文武通才何良臣

只不过戚继光当的是总兵官,后来进封为右都督。何良臣是游击将军。按照当时的品级来说,何良臣穷尽一生,仕途最高级别还没有戚继光继承的官位级别高。

单论何良臣的人生履历,相对比较简单。他是浙江人,年少时便文采飞扬,诗文闻名乡里。感叹于国家海患严重,他毅然投笔从戎,抗击倭寇。

又因为他有文才,很快被高官看中,成为了某位不知名官员的幕僚。后随其迁至西安,因在当地立有战功,升为偏裨将,最终在蓟镇成为游击将军。

笔者特意查了一下史料,在正德至嘉靖早期,西安地区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事,即使北方游牧民族扣边,也多发生于大同地区。

那么何良臣的战功因何而来呢?如果硬卡时间段的话,也只有玄狐教起义了。

以陕西乾州为中心,玄狐教起义持续时间多达数年,泾、渭二河夹角地带四处开花,波及到了咸阳和西安地区。

只不过起义领导着的军事能力和心理素质过分低下,本来打算里应外合攻占乾州城,没想到消息提前泄露,明军在城墙上严阵以待。

聊聊明朝为数不多的文武通才何良臣

此时打与不打就十分关键了,因为教众已经聚集。领导者选择退却,避免因攻打坚城产生伤亡。这本也无可厚非,但他们除了制定攻占乾州的计划后,没有多余备案。

一众教徒在乾州以南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时间一长造成队伍溃散,从而被官军各个击破。二、军事著作

何良臣的人生履历相对比较简单,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不过他在闲暇的时候写了几本兵书,其中《阵纪》却因为“理论结合实际”的特点成为明代的军事著作。

清代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对《阵纪》进行了简单的概括:作者长期在军事一线工作,与那些在屋里坐而论道的作者有本质上的区别。明代这些兵家中,只有他的作品最贴合于当时明军的实际。

何良臣在编写《阵纪》的时候,总结了历代用兵的得失,并结合明军的现实,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观点。但这部书又不同于《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它强调的是军队的选拔兵源和编练作战。

何良臣认为,决定一支军队是否精锐,最关键的便是战士的能力。这一点戚继光最有发言权,能够在义乌独立成军,就是看中了当地人的素质。

聊聊明朝为数不多的文武通才何良臣

与动辄几十万大军的名场面不同,《阵纪》的理论是兵在少而不是在多。再有能力的人,数量庞大起来,整体能力也会下滑。

这一观点主要针对当时明军的现状。当时明军战斗能力低下、军费克扣严重。很多将领打仗都是依靠私养的家丁,比如横扫辽东的李成梁。

什么样的人最适合当兵呢?是诚实可靠同时又有胆量的人。戚继光十分欣赏有胆量的士兵,他在自己的兵书中曾有大段论述。

不过何良臣则强调了反面事例的弊端。比如鬼机灵比较多的人,临阵上场必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从而带坏整个队伍;武艺高强但是胆量小的人,战场上必将忘记自己的招数……

由于古代是冷兵器作战,士兵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致胜因素之一。很多军事选拔,甚至武举考试,力量都是考核项目之一。

对此,何良臣是非常反对的。他认为:以武力定能力,那不就是在招莽夫吗?合格的士兵重在耳目伶俐、手足便捷。只有达到了这样的条件,再配以合格的身体素质,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士兵。

同时,何良臣在当时的时代破天荒地提出“重用老兵”的理论。老兵在部队中拥有威望,并且作战经验丰富,往往可以起到军官起不到的作用。

但在古代,或者在明代是非常排斥“老兵”的。他们的体力和力量都因为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根本无法胜任高强度的拼杀。

聊聊明朝为数不多的文武通才何良臣

何良臣说老兵是一支军队的宝贵财富,可以不需要他们作战,日常在队伍中充当基层教官的角色。这一思想与后来普鲁士构建现代军队结构的理论有非常相近之处。

而且老兵战场经验丰富、心思缜密,对意外事件足够机警,可以作为部队行军时候的先锋或哨探,可以保证部队安全。

《阵纪》中针对明军如何编练部队,他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方案。

力气大的用长盾,节奏稳的主习长枪,行动灵活的用藤牌,力量精壮的练短器,身材矮小的操火铳或箭弩……实在是各种职业都无法胜任的,还可以背火药。

可以说何良臣结合当时明军的实际,对于军事,尤其是部队管理研究地明明白白。但这样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为何知名度非常低,确实是个难解之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5 21:45:3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朝没当上皇帝的藩王,为何都喜欢为先帝守灵?
...王们,都特爱为先帝守孝,这是他们“被囚禁”的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可以自幼活动的时间。
2023-03-08 12:30:00
明朝和宋朝都是文人守天下,武将没有实权正常吗?
...现了,他就是于谦。于谦顶住了所有压力,带着北京城里为数不多的士兵,对抗蒙古人的进攻,愣是将人家打了回去。并且十分强悍地拒绝了蒙古人所提出的任何要求,这在当时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
2023-04-19 08:47:00
万历皇帝:明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与懒政的真相
...历三大征”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这三场战争也是明朝为数不多的可以扬眉吐气的战争,所以说万历功不可没。总的而言,万历皇帝还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本事的,在管理国家方面也是有几把刷子的
2023-12-07 14:20:00
朱元璋请功臣吃饭,刘伯温为何吓得面如土色
...,放他回了老家,最终的刘伯温成为了明朝开国功臣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善终的。
2023-05-17 14:36:00
明朝不善海战,为何郑成功能收复台湾
...小船,而郑成功的军队基本上是用弓箭、刀剑等冷兵器,为数不多的热,兵器也制作粗糙,杀伤力无法与荷兰人相比。郑成功调集了两万多名士兵,从厦门出发,跨海征战。由于台湾人被荷兰人奴役
2024-10-07 12:25:00
孙可望的货币改革,为何清朝和吴三桂都在用
...手下义子孙可望却是明末农民军中的另类,他是农民军中为数不多的文治派,大西军进入云南后,孙可望在云南积极推行货币改革。孙可望对云南的经营是永历政权能在西南一隅和满清对峙十数年的
2024-07-14 20:40:00
朱棣是旷世明君,为何牌位被子孙扔出太庙
...这遭到了大臣的强烈愤反对,誓死不从,朱棣是明朝史上为数不多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扔出太庙。最终大臣们劝说皇帝把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如此一来朱棣的牌位才得于安
2024-06-25 15:14:00
他才是朱元璋身边真正善终的功臣
...实,他也是可以和尉迟恭相提并论的。郭英之所以能成为为数不多的善终者,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朱元璋对他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就是源于他的忠诚和朴实。而且郭英本人相当低调,为人小心谨慎
2022-12-21 11:22
李严作为李自成的谋士为何会被杀
...文人,都因为各自原因加入大顺政权。作为大顺政权内部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三人的关系却并不融洽。牛金星心胸狭窄,擅于弄权,正是他进谗言,导致李自成下令杀害李岩,令宋献策大失所望。
2023-06-05 22:5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