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柳州日报
我市推广“以虫治虫”生物防控技术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益虫卫士”赤眼蜂上线
工作人员操作无人机,投放装有赤眼蜂蜂卵的小球。
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装有赤眼蜂蜂卵的小球。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张捷、覃科报道摄影)“在稻田、甘蔗地里投放乒乓球大小的蜂球,不仅能消灭害虫,还能减少农药的使用,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5月30日,柳南区农业农村局农艺师欧盛在田间地头向群众宣传“以虫治虫”生物防控技术带来的好处。
据介绍,农作物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滋生病虫害,我市各县区采取“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控技术,陆续投放数亿只“益虫卫士”——赤眼蜂,开启“虫口夺粮”保卫战。
“以虫治虫”的原理是什么呢?现场使用无人机放蜂治螟的农业技术人员陈涛说,这是利用生物链上“一物降一物”的原理。赤眼蜂成虫会把卵产到害虫的卵里,通过吸收害虫卵的营养实现寄居,将害虫消灭在胚胎时期,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害虫种群。
在柳南区洛满镇洛河村水稻植保无人机放蜂治螟技术培训现场,农业技术人员拿出一个蜂球介绍,蜂球上的气孔就是给幼蜂钻出的,里面的卡片上附着有赤眼蜂卵,等待赤眼蜂孵化。虽然赤眼蜂身长不足1毫米,但它正是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等害虫的天敌,是生物防治领域的“尖兵”。
在柳北区石碑坪镇古木村、大仙村水稻种植基地,植保技术员现场向农户们宣传讲解生物防控技术后,伴随机器轰鸣声,无人机携带蜂球向稻田飞去。每亩稻田每次均匀投放4个蜂球放蜂器,每个蜂球放蜂器内含2000头赤眼蜂,单造水稻共投放3次,每隔5天左右投放一次,即每亩稻田合计投放2.4万头赤眼蜂。
近年来,我市农业部门广泛推广生物防控技术,助力农业绿色发展。除了放蜂治螟,还采用防虫网,悬挂粘虫板,使用频振式杀虫灯、性信息素、糖醋液诱杀螟蛾害虫的成虫。
今年以来,我市柳南区、柳北区、鱼峰区、融安县、柳城县的水稻放蜂治螟面积共计1.3万亩,共投放3.12亿头赤眼蜂消灭害虫。此生物防治技术还应用于甘蔗等农作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4 11: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