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她们是社区里的一道“银发之光”——
“花漾奶奶”:用爱编织温暖潮城
■记者 黄建东 插画 张利昌
图片由海洲街道白漾社区提供
【撇出故事】
“天气大降温了,姐妹们手上编织的手套、帽子进度如何啦?”最近,家住海宁海洲街道白漾社区的潘金仙,忙着在微信群招呼“花漾手工编织队”的姐妹们,赶制新一批帽子和手套,准备送给海宁敬老院的老人们。
花漾手工编织队是由潘金仙带头成立的,队员都是白漾社区的居民,逢年过节或是社区组织活动,编织队就开始忙活起来,帽子、手套、包包、鞋子、杯套……各自忙活,最后将编织好的物品交由社区赠送给养老院的老人、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以及社区里的独居老人、孤寡老人、困难家庭等,她们用爱编织,温暖了潮城。
3个小时完成一个编织手机套、一天能完成两双编织手套或者一顶毛线帽,手速快、技术好、编织花样多,潘金仙一直是这支编织手工队伍的“主力”。
久而久之,当受赠者问起“谁如此心灵手巧”时,大家总异口同声地说是“花样奶奶”,后来又因花漾手工编织队的成立,“花样奶奶”也被大家传成了“花漾奶奶”。
人人只知“花漾奶奶”的手上功夫,但当记者走近这位老人,才发现她身上更多的感人故事。
随口一句记挂心头
记者看到,潘金仙家中的床头床尾,堆满了已经编织好的手套、帽子、保温杯套,还有一只正在编织中的帽子,“这是楼上顾阿姨特地叮嘱我的‘定制款’,形式和原来这几款都不一样。”潘金仙一边拾掇着毛线团,一边织着新帽子。
“还能定制啊?”记者好奇地问道。“是啊,他们如果喜欢什么款式,会和我说,我会的款式都直接弄了,不会的,我就上网学。”潘金仙今年虽然已74岁,但她依旧是个“冲浪选手”,她熟练地拿起手机点开编织的教学视频,“喏,新款式我就跟着这些视频学。”
记者数了一下,潘金仙的床上,已经编织好的手套、帽子、儿童鞋袜、编织手提袋有50余件,“这不是马上要过年了嘛,我们要同社区干部一起去走访慰问,孩子有编织鞋,老人有手套帽子,冬天了,想必大家也都需要。”潘金仙说道。
一样一样介绍完,潘金仙重新将编织好的作品分别归类,整齐地叠放在一起,每一件编织品都不一样,有的被她巧妙地缝制上彩色的花朵,有的被她用不同的编织法设计出线条图案。潘金仙的床就好像设计师的“设计台”,设计师“花漾奶奶”从作品打样到成果出品,都在此一一完成。
无偿为身边的老人们编织“保暖品”,“花漾奶奶”潘金仙的故事还要从9年前说起——
潘金仙家门口有个白漾里小区广场,优美的环境吸引着周边的居民早晚来此锻炼。2014年冬天的一个上午,潘金仙和丈夫结伴在白漾里小区广场晨练,“坐下歇会儿,广场新装了凳子更方便了。”潘金仙和丈夫说道,还没等丈夫说话,一旁的邻居李大爷接过话茬:“方便是方便多了,就是冬天坐起来冷啊!一屁股下去冰凉!”
说者无心,却被潘金仙听到了耳朵里,回家路上,她和丈夫说:“老李说得对,我们年纪大了,这么冰凉可不行。要不我织个坐垫分给大家吧!”丈夫低头默不作声,看潘金仙像上紧了发条似的滔滔不绝,回了句:“好几个人,你忙得过来啊,别管闲事了。”
“就是顺手的事,有什么难的。”潘金仙坚持要做,隔天就去商场买了布料和棉花填充物。她搬出家里的缝纫机,开始裁剪、填充、缝合……从早忙到晚,丈夫拗不过,帮着裁剪布料,也把每天烧饭的事情包在了自己身上。
一周后,潘金仙缝制好了5个坐垫,离家近的送到老人家中,不方便的就让丈夫打个电话,约个时间小广场见。
住在潘金仙家楼下的张阿姨,至今仍留着潘金仙送给她的坐垫,“真是太贴心了!我们几个随口一说的话都被她记去了,之后我们到公园还会随身带着这个坐垫,在公园凳子上坐着也不怕冷了。”张阿姨提起潘金仙,禁不住竖起大拇指,“坐垫里还填充了满满的棉花,是花了心思在里头的!”
后来,得知张阿姨的坐垫时间长了有点瘪下去,潘金仙又主动拿回来,继续填充了一次棉花,“棉花多了才暖和嘛!”潘金仙说。
结婚50多年,潘金仙家里那台缝纫机也陪伴了她50多年,“那时候缝纫机也是个嫁妆,平时主要就用来缝缝补补,后来年纪越大,用的机会也越少。”潘金仙介绍,“碰巧遇上邻居们需要,缝纫机也重新派上了用场,‘小家’的缝纫机变成‘大家’的了。”她捂着嘴笑了笑。
“潘金仙”们的力量
2017年重阳节前,白漾社区特别召开了一次会议,社区工作人员围绕“重阳节开展什么活动?慰问老人的礼品如何选择”展开热烈讨论。
“大米、食用油还是水果、鲜花呢?”
“大米和油年年送,鲜花对老人们来说也不实用。”
白漾社区是一个老旧小区,大部分是老年人,因此近年来,社区下大力气做好辖区内的为老服务工作,比如成立志愿服务队伍,义务为老年人打扫卫生、上门探访、义修义诊、事务代办、用品代买等各类志愿服务。
重阳节是老人们的重要节日,当然不能马马虎虎“一过了之”。在讨论了近3个小时后,社区基本上有了初步方案,购买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品、食品,再赠送一些代金券,每家老人都送一份。讨论结果是出来了,但大家依旧不是百分百满意。
“要不再请潘金仙阿姨编织一些帽子、手提袋,手工的编织品,能够尽情展现我们社区‘编织奶奶’的特有风格。”会议快结束前,社区工作人员应婷随口说了声。
大家的眼神齐刷刷转向应婷,“这个提议好!我们现在就一起去潘阿姨家,征求一下她的意愿。”几个社区工作者陪着应婷,来到了潘金仙家。
“当然可以!”还没等应婷说完,潘金仙便一口答应下来,不过大家考虑到需要慰问的老人众多,不希望潘阿姨为此过于劳累,后来在社区的召集下,社区有5位阿姨加入编织队伍中,就这样,潘金仙也顺势发起成立了一支爱心编织队——花漾手工编织队。
潘金仙主动拿出自己的养老金,购买了所需的棉线,“我们自己织,在材质和颜色上都是自己一一挑选的,比如说选择纯羊毛的,防止老年人过敏,颜色上按照老年人的爱好,选择艳丽一点的颜色。”
不到半个月,花漾手工编织队就完成了百余件编织品,潘金仙和几个阿姨一起打包后送到了社区,社区工作人员连连道谢,大家纷纷围上来看手工编织队的爱心成果。
重阳节当天,社区特别邀请潘金仙一同到敬老院送上这份“特别的心意”。敬老院的金奶奶戴上一顶红色的编织帽,“天气要开始转凉,帽子可以用得上了,每年你们都来,今年还能特别送上这些帽子手套,能被人一直惦记,真开心啊!”金奶奶感动得湿了眼眶,握住潘金仙的手舍不得放开。
此后,“潘金仙”们的故事在街道传扬开来,一些阿姨开始找到社区,主动加入社区的花漾手工编织队。
如今来到白漾社区的自强文化园,墙上挂满了阿姨们的“爱心果实”:为独居老人送去贴心棉被、为孤寡老人送去过冬手套围巾、为福利院孩子送去保暖鞋袜、为金婚老人送去编织鲜花……“潘金仙”们用一根钩针、一团毛线,为他人增添了一份温馨和活力。
除了发起成立花漾手工编织队,喜欢唱越剧的潘金仙还召集社区内有着共同爱好的叔叔阿姨们,成立了一个业余越剧小组。
“最开始成立是为了打发时间,娱乐一下生活,不过后面发现去敬老院慰问、献爱心,我们也能出力。”潘金仙说,她们会用戏剧表演为敬老院的老人们带去欢乐。
敲开邻居的“心门”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
白漾社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1700多名,其中独居、孤寡、高龄老人占据相当比例。
为提升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让他们生活在欢乐、祥和、幸福中,白漾社区全力打造“初老服务老老”特色社区志愿服务模式,让有意愿的社区志愿者,结对帮扶高龄独居困难老人,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起居,缓解他们的孤独寂寞,唱响了一曲温暖人心的邻里赞歌。
虽已过古稀之年,但潘金仙也主动加入各种社区公益活动,对服务邻居特别是老年群体乐此不疲。多年在社区奔走,潘金仙早已和社区居民们“打成一片”,她也悟出了邻里间互帮互助的“诀窍”:照顾邻居就是要“进门”,既是走进居民的那扇“家门”,更要叩开居民的“心门”。
在与潘金仙的交谈中,她分享了两个“进门”的故事。周阿婆今年82岁,老伴去世,子女不在身边,潘金仙主动承担起照顾周阿婆的工作。周阿婆因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家务活成了“难题”。潘金仙得知以后,定期上门帮忙采购生活物资、打扫房间等。
“金仙啊,这两天家里菜不多了,想去买点,但我腿脚不好下不了楼梯,你能不能帮帮我?”“我过两天去趟孩子那边,家里没有人在,帮着照看一下家啊!”有任何事,周阿婆总是第一时间找到潘金仙,进门一句“周姐我来了”,出门一声“有事就喊我”,她的热心肠,让周阿婆暖在心头。周阿婆欣慰地表示:“潘金仙就是自己的亲姐妹,看见她来,我心里很有安全感。”潘金仙笑着表示,都是举手之劳,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关心,帮帮身边的邻居,自己也感觉日子很充实。
居民金阿姨两年前随子女新搬进白漾社区,与常住的老居民不同,金阿姨与潘金仙最开始也不熟悉。不久,潘金仙在上门了解新居民的有关情况时,认识了金阿姨。“最初是想拉拉家常,熟悉熟悉。”潘金仙说,不过金阿姨开始对潘金仙这位“陌生人”好像并不太热情,没聊几句就准备起身送客了。但潘金仙没有放下对新邻居的关怀,每次社区有什么活动都会喊上金阿姨,“无论她来不来,我叫都是会叫的。”
而潘金仙也用她的耐心,敲开了金阿姨的“心门”。
一天晚上,金阿姨家里的水管突然爆裂,水从4楼漏到了楼下,此时正逢金阿姨的儿子出差,留下她一人在家,金阿姨非常焦急,但人生地不熟的她又找不到维修电话,她突然想起了潘金仙,潘金仙挂掉电话马上来到金阿姨家,又联系了同在小区的一位维修大爷,水管没几下就被修好了,金阿姨连连道谢,说了声“太感谢了,这真叫远亲不如近邻啊!”此后,金阿姨出门买菜、晚间散步,都会叫上潘金仙,“在这里多了个姐妹。”金阿姨开朗地笑着。
“每一个邻居都值得被关心,每一扇门都值得被敲开。”潘金仙感叹。
【捺出态度】
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挑战。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各地纷纷创新举措,为老年人营造美好的晚年生活。而在潘金仙身上,我们看见了助力美好老年生活的一种可能——以老助老。
相对一些高龄老人,潘金仙还属于“初老群体”,还有精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工作,她便积极行动起来,选择去服务一些高龄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无论是日常生活里的“帮一把”,还是调剂生活的“娱乐一下”,或许老人更懂老人,老人也更能理解老人的所思所想。比如同样关注健康饮食,就可以在饭菜种类选择、饮食量的控制上给出建议,比如同样喜欢越剧,就可以有共同的话题、结交共同的好友,让老年生活有“量”更有“质”。
此外,社区间的老老互助模式,也演绎着“远亲不如近邻”的美好传统。住上下楼,出门买菜带一点,住同小区,晚上散步陪一下,子女不在身边,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愈发显得珍贵,而这种近距离的老老互助,更容易让亲人放心,也让互助的生活更具有持续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5 0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