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实时地震观测网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5-13 03:41: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盖伦)5月12日是我国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记者从当天在浙江宁波举行的全国防灾减灾日首届防震减灾科普主场活动上了解到,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经完工,我国建成世界最大的实时地震观测网。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总工程师马强在活动中介绍,在地震发生后、破坏性地震波到来前,地震预警能提供几秒到几十秒的避险和紧急处置时间。

利用地震预警系统提供的预警时间,公众可以采取避震措施减少人员伤亡;重大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和重要生活设施可以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如紧急制动高速列车、及时关闭燃气管线、关闭核反应堆等,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要进行有效的地震预警,需要高密度的地震观测台网、高可靠的自动化处理系统、有效的紧急避险和紧急处置应用。要实现这三点,还需低时延的通信网络,多渠道的紧急信息发布系统。

马强透露,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于2023年底建设完成,并已形成业务化运行。该工程使我国重点地区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在全国形成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工程建成后,依托电视、广播、互联网、新媒体、信息接收终端等发布平台,为我国各级政府、社会公众、中小学校、行业企业等不同用户提供地震预警、地震参数速报、地震烈度速报、地震动参数速报等产品信息服务。

马强介绍,地震预警存在局限性,它不是对所有地震的所有影响区都有减灾意义。在技术上,存在预警盲区;破坏越严重地区可得到的预警时间越短。“地震预警只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手段之一,要降低地震灾害风险,需要多措并举。我们要科学认知地震灾害,有效应用预警信息,发挥预警系统最大的减灾效益。”马强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3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科研团队:科研攻关瞄准国家需求
...万组。”2月16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负责人王凡研究员打开手机上的“西太观测网”客户端,就看到了从西太平洋深海刚刚传回来的现场数据,包括温度、盐度和流速
2023-02-19 09:07:00
江苏利用海上风电平台建成海洋地震监测网
...苏省地震局选取距离大丰海岸线45公里的海上风电场,对观测环境、通讯网络、电力供给以及运维保障等情况进行勘察基础上,在风电平台、风力基桩分别安装了地震仪和强震仪,获取了连续观测
2024-05-11 15:04:00
大国重器构建“空间长城” 彰显中国“硬核”实力
...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近日,由16个观测台站、58个观测点组成的子午工程二期初步建成,和此前建成的子午工程一期一起,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两纵两横“井”字形、目前世
2023-12-28 16:27:00
...端传感器产业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团队将在海洋观测网传感技术领域持续攻关,助力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健康实时监测”“厘清海洋碳汇格局与增汇潜力”等建设。
2023-10-08 02:50:00
...的方向。“经多年布局,我国已初步建立五大近海业务化观测网,覆盖我国从渤海、黄海、东海到南海(近岸)的中国海区域,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
2023-10-06 05:50:00
...登半岛地震后,国土地理院持续使用“全球导航卫星地球观测网系统(GEONET)”等观测震源区域周边的地壳变动。该机构2日发布观测和分析结果说,地震导致位于轮岛市的电子基准点“轮
2024-01-11 21:39:00
本文转自:中国气象报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的建立源于全世界对于大气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1972年,联合国组织召开人类环境有关重大国际问题的会议。至此,环境问题特别是快速工业化导致的大
2023-11-01 11:06:00
...和行动有效性评估系统,并发布了我国首份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名录。下一步,气象部门将充分发挥现有温室气体观测站网与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构建覆盖我国主要城市和区域的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
2024-03-01 09:39:00
“中华水塔”青海三江源源头成功实现5G网络覆盖
...(记者 孙睿)记者9日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获悉,随着远程观测点位及5G基站在长江源(当曲)、黄河源(约古宗列曲)和澜沧江源头(扎西齐哇)的成功架设,标志着“中华水塔”三江源源头
2023-08-09 18:16: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