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康熙五十二年(1713)四月,康熙帝有了一番奇想,问吏部尚书张鹏翮:“当年张献忠屠蜀惨状,蜀地是否有记录?”张鹏翮是蜀地人,毕恭毕敬回答皇帝:“没留下相关记载。”康熙帝淡淡一笑:“你父亲张烺已八十有七,或许见闻确实,你替他问明缮折呈上来。”
皇帝的想法不错,张烺生于1627年,亲历明清交替,是史事绝佳见证者,最适合叙述张献忠入蜀的历史。于是张鹏翮转述皇帝意旨,父亲张烺义无反顾,历时两年写就《烬余录》,记述自己见闻,尤其详细记载张献忠事件。这书成了最宝贵、最可信的亲历历史,对研究明清史、战争、人口等有着极高价值。
清朝末期,出现一本名为《烬余录》的奇书,作者不是张烺,而是徐大焯。这本书内容却不记明末清初,而是宋朝北、南事迹。徐大焯声称自己是南宋苏州城北的“遗民”。他的《烬余录》分甲乙两编,多为奇谈怪论和吴中事,但内容与其他历史记载不符,引人怀疑。
举例来说,徐大焯在书中记述宋太祖奇案,但内容却和杨广的故事惊人相似,显得匆促拙劣。另外,他对北宋杨家将的记述也破绽百出,暴露了其伪造。
众多学者考证认为徐大焯版的《烬余录》是一部伪作,可能是清末革命党宣扬大汉族主义的产物。但在初现时,许多人误以为其是珍贵史料,其中描述的蒙古兵屠戮苏州等事件更是引起了民愤。
然而,很多记载都是站不住脚的。比如所说的“乱后捡骨十余万”纯属捏造,历史记载显示元军在南征时并不重杀,大多城市愿意投降。
另一个“一户蒙古人管理二十户汉人”的说法也经不住推敲,元代实行的是乡社组织,不可能实施保甲制。这些传闻多是捏造或极度夸张。
这些记载虽然惊心动魄,但不符历史事实。历史研究需要谨慎求证,不能轻信这样的不实之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3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