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一座村史馆 半部创业史
——走进宁晋县黄儿营西村史馆
如果不是今年暑假走进村史馆,大学生张子凡并不知道,他的家乡宁晋县贾家口镇黄儿营西村,曾是一个“要饭村”。
与其他村史馆的古朴不同,黄儿营西村史馆时尚气派,村史陈列的主题为:赢之路。截至目前,这个4900多口人的村庄,有线缆企业210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60家,电缆产品远销37个国家和地区。
8月19日,大学生志愿者在宁晋县黄儿营西村史馆内参观。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摄
“黄儿营西村不沿边不靠海,却发展势头强劲,离不开深植于村庄血脉里‘敢为敢当,善作善成’的精神力量。”黄儿营西村党委书记宁小五说。
翻开《黄儿营村志》(由黄儿营西村、黄儿营东村共同编写),创业初期的艰辛跃然纸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河流多次泛滥,黄儿营西村大片耕地变成白花花的盐碱地,“不拿苗”成为村民心底的痛。“庄稼长不好,有的乡亲只得背井离乡去讨饭。”村志中收录的老人口述,道出了当年的窘迫。
敢为敢当的种子在困境中萌芽。20世纪80年代初期,黄儿营西村人开始走出村庄寻找生机。他们成群结队赶着马车从石家庄往衡水贩运粮食,拉家带口到周边县市支起馒头摊,甚至远涉新疆、内蒙古贩运牲口……这些最原始也最接地气的创业尝试,让老一辈村民在风餐露宿中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资金,也更敏锐捕捉到市场跳动的脉搏。
“这是压力机,是第一代线缆人的‘吃饭家伙’。”黄儿营西村村志办副主任宁进通指着村史馆中的一个老物件介绍,这种手工制作焊把线的工具需要两人协作,一天最多能生产80米线缆。凭着敢为敢当、百折不挠的韧劲,黄儿营西村人在完成原始积累后,最终选定线缆产业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
走在黄儿营西村工业园区,宽阔的道路上车来车往,道路两边电线电缆企业林立。在亚星线缆集团生产车间,新投产的全自动悬臂绞成缆机一键操作,正在高效生产光伏电缆。一旁的大屏上,记录着企业从手工小作坊成长为拥有30多种自主研发产品的行业领军者的辉煌历程。
20多年的创业,并非一路坦途。公司技术总监徐文栓说出了成长背后的艰辛:2016年,公司中标一笔3亿元线缆订单,这相当于当时半年多的营收规模。面对启动资金短缺、人手不足的困境,董事长李京信四处借款上生产线,100多名工人日夜奋战,最终如期交付订单,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守望相助,是黄儿营西村文化中最鲜明的底色,也赋予企业家勇往直前的底气。
在村史馆“发展之美”展厅,一张张照片记录着村党委书记宁小五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尽责、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的身影;一根根标注着尖端技术参数的现代化线缆,彰显着村庄作为全国三大电缆制造基地之一的雄厚产业实力;红色文化园、百果园等场所的实景视频,描绘出村庄不断拓展的文旅版图……如今,黄儿营西村不仅实现了物质上的丰裕,更筑起日益富足的精神家园。
“并不是有企业的地方,村庄就一定兴旺,也不是有产业的地方,老百姓就必然幸福。创新、厚德、开放、包容,是黄儿营西村企业家的共同追求,他们在发展壮大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反哺家乡,20多年来,仅企业家捐资就已超1.25亿元。正是这种文化向心力,推动黄儿营西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壮大。”贾家口镇党委书记楚会忠说。
“如今,在黄儿营西村,传统农业已升级为工业和服务业,农村变成了功能齐全的小城镇,农民正在转型为生产者和管理者。目前,村里人均年收入超10万元。”宁小五笑着说。
8月17日,在村史馆旁的村志编纂办公室,《黄儿营村志》正在进行第三遍联审,张子凡等几名大学生志愿者正在协助核实一张张老照片。预计年底前,这本凝结村庄记忆和奋斗历程的志书将完成出版。
从盐碱地上的艰难求生,到马车上的奔波辗转,再到现代化车间里的精密制造,黄儿营西村的创业史,正是中国乡村在时代浪潮中勇毅前行的生动缩影。(河北日报记者 吕若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10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