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我们一直认为,刘邦在最后时刻一定要杀樊哙这一事件的导火索,就是樊哙透露出要干掉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这就使得刘邦突然惊醒,合着我拿你当兄弟,你却要干掉我最爱的儿子。刘邦暴怒之下,令陈平直接去军中砍了樊哙。但这只是明面上的原因,而实际的原因远比想象的要复杂。
樊哙是谁?外戚、功臣集团、军功集团三种身份于一身,这其中吕后的妹夫是他最显眼的标签。在汉初的各种政治斗争中,所有人都不怀疑樊哙是忠于吕后的,但唯独刘邦却在最后一刻才知晓樊哙的这一身份,是他的催命符,同时也是他最终活下来的保命符。但要理解这一切,首先咱们从樊哙的出身开始说起。
往年间,樊哙以卖狗肉为生,属于一个标准的屠夫,刘邦又是泗水亭的亭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泗水村村长兼派出所所长,就这样两个人结识并与兄弟相称。而后面刘邦起兵,樊哙砍起人来,那也是相当地厉害,大家可以看看历史上记载樊哙立下的战功,从这些先登之功就能看得出来,樊哙在军中那是异常勇猛的,但是你要是觉得樊哙就像电视剧里来只是个武夫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刘邦进咸阳宫,劝刘邦封宫门还军霸上的是樊哙,劝不动,跑去找张良来劝的还是樊哙。鸿门宴上范增想杀刘邦,还是樊哙进去慷慨陈词之后带着刘邦就跑了。由此可见,樊哙绝对属于心思细腻,有勇有谋的主,而绝不是影视剧那种莽夫的形象。所以樊哙的功绩那都是靠自己打出来的,不是靠外戚身份。
后来的在汉帝国的建立过程中和开国之后一段时间内,樊哙都是刘邦的铁杆,刘邦对樊哙也是非常的信任,但人都是会变的,引起这一切变化的核心就是利益。
在西汉开国后,刘邦主要干了两件事,第一个剪除异姓王,第二个换太子,而换太子就触碰到了吕家的核心利益。刘盈是吕家的核心政治资本,也是樊哙的核心利益所在。要知道,樊哙可是吕雉的亲妹夫,刘盈是樊哙的亲外甥,对于吕雉及背后的吕家而言,皇帝宠幸谁不重要,喜欢的儿子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动摇刘盈的太子之位。在刘邦第一次提出想换太子之后,吕雉就开始反击,谋划分化拉拢刘邦的势力,拉拢不过来就借机干掉。
首先,吕雉本来就是沛县出来的人物,刘盈又是在那个时候出生的,再加上姨父樊哙也是沛县的,这就造成了丰沛功臣集团在刘盈和刘如意之间必然选择刘盈。而汉初三杰中,张良是最精的那个,三万封邑只要了一万,借口修仙,就暂时引遁了。后期刘邦想要换太子的时候,张良突然出现在吕后身边,为吕后在政坛上摇旗呐喊。所以张良能善终,不单单是因为隐退,而是站队了。
而萧何帮助吕后害死韩信,这是萧何的投名状和表示划清界限的决心,但是萧何也因为这事儿被刘邦下了狱,但好在吕雉的运作之下,并无性命之忧。韩信在樊哙的积极争取拉拢下未果。随即被吕后所杀。很多人把韩信的死归结于诸侯王的身份或功高盖主的才能和功劳,这是韩信被贬为淮阴侯的原因,而不是死亡的原因。韩信真实的死因就是拒绝了吕后的拉拢。
我们今天再回看樊哙拉拢韩信那段,就会发现韩信是主动去探望老伙计樊哙的,进门的时候樊哙跪地称大王,这是一个超出常规的礼数,更何况兵仙韩信加上这个大王的身份,那可是刘邦心里非常忌惮的。樊哙主动触雷的行为大家不觉得奇怪吗?而走的时候却是韩信独自一人出门,而且愤怒地说,没想到我韩信会沦落到和樊哙这样的人为伍。韩信主动去樊哙家串门探望,临走的时候就骂樊哙,这不明显不符合逻辑。很多人把解读为韩信的情商低和傲慢,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为什么还要串这个门呢?韩信骂樊哙耻与其为伍,愤怒的不是侯的身份,而是韩信看不起吕后这个女人的爪牙的身份,认为樊哙为吕后的拉拢是在羞辱自己。后来韩信果然被愤怒的吕后找个理由杀了,张良、萧何投靠了吕后。而韩信、彭越、英布都是被吕后害死的,而他们都是一路扶持刘邦走下来的中流砥柱、肱骨之臣或者可靠的盟友,结局却都是吕后安排的,你说都是巧合,鬼才信。很明显,这里面很多猫腻,都是吕后故意对刘邦的势力瓦解分化所导致的悲剧。
也许此刻的刘邦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孤家寡人,于是在一次生病后闭门不出,并且下诏不见任何大臣,任你有再紧急的事情,也是一律不见,天天和宦官在一起喝酒。我们要知道皇帝在什么时候喜欢和宦官在一起,众大臣都知道皇帝生病了,但是皇帝病到什么程度,谁也不知道。于是大家都慌了,因为假如皇帝在宫中病死,那么他死之前肯定会写传位诏书,而他死之后,传位诏书就会落到皇帝身边的近臣,也就是宦官的手里,宦官们想怎么改诏书就怎么改诏书,到时候诏书上是不是刘盈的名字,那可就难说了。毕竟当年赵高、李斯沙丘之事才过去几年。
最先站出来的是樊哙。樊哙不顾刘邦禁止任何人入内的命令,直接闯入了刘邦的寝宫,却看见刘邦躺在一个宦官身上喝酒,完全不像重病的样子。樊哙当即下拜,说当初陛下和我们这些兄弟们起兵于丰沛,定天下,灭项羽,何其壮哉,而今天下已定,陛下怎能如此堕落,不见大臣独宠宦官,难道陛下忘了赵高的事情了吗?
刘邦看见眼前这个跟随自己东征西战的猛将兼妹夫,心里那是五味杂陈。想当初咸阳宫中,同样是樊哙闯入卧室劝自己还军霸上,后来鸿门宴上,樊哙也像今日这般不顾一切冲入项羽大帐,救了自己一命。今日又是你樊哙,但你担心的是我吗?你担心的是我突然死去,太子之位传不到你的外甥刘盈手里吧?想到这里的刘邦,内心深处突然泛起了一阵阵难以言受的孤独,《史记》记载刘邦“笑而起”,这笑不知道是冷笑还是苦笑。但我觉得刘邦虽然心寒,但对樊哙的信任还是有的,支持自家的外甥本身就无可厚非,你总不能让樊哙不支持自己的血亲,去支持和自己毫无关系的刘如意吧?而樊哙在刘邦病重的情况下,还能带着20万大军出去,这也是刘邦的巨大信任。但这个信任有一个前提,就是樊哙你支持刘盈没问题,但你不能听命于吕雉。可见此刻刘邦还认为自己的好兄弟兼故人应该不是吕党,不然这个时候不可能把这20万大军交给樊哙去统领。
樊哙出发后,刘邦即将油尽灯枯,突然有人告诉他樊哙是吕党,他说过,你死了就会帮吕后杀了戚夫人和你的儿子刘如意。刘邦顿时就炸了,这不是杀不杀戚夫人的问题了,一个女人的死活,我们真以为刘邦会那么在意吗?他在意的是自己死后的刘家江山。领军20万,得到了自己绝对信任的樊哙,居然是吕党。刘邦当时决定杀樊哙,就一个意思,不杀樊哙,自己死后20万军队就在吕党手里,那么白马之盟就成了一个摆设。
《史记》记载“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立即要求陈平到军中直接砍了樊哙,由此可见当时刘邦的愤怒程度。不过形势比人强,刘邦就算凭借着最后一口气想杀樊哙,还是因为陈平忌惮日后被吕雉清算,在故意拖延之下没有实现。有意思的是,因为这件事儿,陈平和樊哙夫妇彻底结仇,吕雉掌权后,妹妹多次进言杀掉陈平,但吕后有帝王的胸襟,并没有把这当回事。樊哙本人与孝惠帝六年病逝,谥号为“武”。多年后,陈平、周勃在吕后死后配合刘姓诸王发动攻变,樊哙一家也被灭门了。
但在这一切事件中,有一个不寻常的巧合,是谁给刘邦透露了樊哙要杀戚夫人母子的消息?因为这个时候,吕氏已经完全掌控了朝堂,刘邦马上就要挂了,谁会在这个时候去触霉头?而且透露给刘邦的时间节点把握得非常好,说早了,等押着樊哙回来,刘邦还活着,说晚了,还没出发,刘邦就挂了。不论哪种情况。都面临吕后的清算,而整个事件背后最大的获益者又是谁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28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