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金国丁忧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0:06:00 来源:戏说三国

古代最为看重孝道,古往今来更是以“百善孝为先”来作为官员考核标准。在极为看重礼节的年代,对父母手足的敬爱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朝廷衍生出了一种服丧制度——丁忧制度。

丁忧制度在赵宋达到顶峰,而当赵宋瓦解以后继承它的金国又将丁忧制度推到了什么位置?据相关研究人员表示,金国的各项礼仪与其说它贴近契丹,倒不如说它更像是赵宋。

金朝兴起于北方地区,是由女真族统领的封建王朝。在建国初期,最开始沿用的是女真族不成文的习惯法。在灭辽与北宋以后,开始吸纳他们的法制,比如之中相对重要的丁忧。

金国丁忧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一、丁忧缘由

在古代父母死了以后,子女会按照制度服丧三年,期间不允许婚配嫁娶,不允许进行娱乐活动,更不允许为官,做官的人需要离职服丧,这就是古代封建社会所遵循的“丁忧”。

1.孝道为先

汉代以后,“丁忧”更是被纳入法律法规中,在丁忧期间作乐,嫁娶,或是在服丧期限未满时求取功名,都会被视作不孝。在这个孝字当先的朝代,罪行严重的甚至要按照刑罚予以流放。

但是在丁忧期间就真的不能升官吗?这倒也未必,明代就有一个人因为守孝期间孝心卓越,被圣上所知。等到他丁忧结束以后,直接对他进行了越级提拔,以彰显天下孝字当头。

丁忧最开始只是华夏民族的一种习俗,一种伦理价值,但是在统治者的刻意引导下,丁忧逐渐从一种习惯演变为了政治资源。朝廷大张旗鼓的宣扬丁忧期间服丧的好处,也就让文人甘之若饴。

金国丁忧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有人甘之如饴,自然也有人趋之若鹜。三年的丁忧期间必须辞官回家,脱离政权岗位。有些官员就是放不下眼前的巨大政权利益,企图通过自己“天衣无缝”的小伎俩蒙混过关。

官员因为贪恋财权而不愿丁忧的事情比比皆是,据记载唐天成年间,就有一位官员因为母亲不幸丧生而隐瞒未上报朝廷,被人发觉以后上报朝廷,直接被赐自尽以警醒后人。

2.夺情

那么在一些官员因为身兼数职而无法服丧的时候,皇帝又是如何定夺其中利害的呢?因为当时“孝”与“忠”是被看作最为重要的事情,当这二者相互之间出现碰撞,就诞生了独有的政治文化——夺情。

夺情,顾名思义,就是夺走你的情感。夺情一般是指那些身居重要岗位的官员,在其父母亲族过世以后不允许他们服丧三年,让他们继续为朝廷效力。若是得力官员正在丁忧期间,朝廷也可召回他。

金国丁忧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关于夺情如何判别什么时间段该用,一直未有准确的说法。夺情多由皇帝与礼部尚书商议以后执行,我们所熟知的唐代房玄龄,明代张居正等人,都是被夺情的对象,朝廷需要这些能干的大臣。

夺情也有诸多弊端,前文提到,不愿丁忧的官员一律会被当做贪恋权力以及不孝处理,夺情亦是如此。在朝廷最需要官员的时候,夺情该官员,等到他老了这件事便成了他定罪的导火索。

不论如何,古代丁忧制度始终存在着他的弊端。那么在距离丁忧制度鼎盛时期不远的金国,又是如何推行丁忧制度的?下面会着重将二者丁忧制度做一对比,以方便更好了解二者不同之处。

二、宋金对比

金国由女真人一手建立,在建国以后迅速进入封建主义时代。但是由于女真人保留了大部分本民族所特有的政治文化,使得它在兼并唐宋律法时,偶尔会出现一些矛盾,比如丁忧制度。

金国丁忧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1.宋代

宋朝丁忧制度达到鼎盛时期,在宋以前,丁忧解官无论是在情感心理上都会给离官者带来不好的影响。离开了久居的官场,许多官员一下子失去了收入来源,就连丧葬所用一应器具的钱财都无法提供。

因此,北宋统治者给予了他们经济上的保障,虽说宋朝送葬之风盛行消耗巨大,但有了朝廷对其的相应补助,不至于让丁忧解官的官员太过于难堪,也保障了他们的日常起居生活。

但是宋朝官员随即而来的是夺情起复这一制度滥用情况,这种不良的风气便是借助权贵之手得以起复,即未满丧期就得到皇帝重用直接回归朝廷,重新上任不用再解官服丧,与夺情类似。

这最终也就演变成了,大臣们开始以夺情起复为荣,来彰显身份的高低。更有甚者认为,不被夺情就是不受皇帝重用,一时间朝堂上下掀起了“夺情”之风,也使得宋朝廷内部混乱。

金国丁忧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丁忧制度也就从最开始的习俗,慢慢演变为了党派争斗的一种政治手段。隐瞒丧期追求权利的行为也就兴起,官员们迫切地希望帝王夺情,好让自己继续追逐权利,最终酿成北宋灭国的行为。

2.金国

与此相对比的金国,因为元人对于史料的取舍和大量史料的丢失,我们很难再从中更多地了解金国在丁忧方面又是如何进行的。只能通过一些简短的史料,从中窥探金国“丁忧”。

金国服丧丁忧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1126年刘筈替父服丧。但是关于官员丁忧的最早记载就要等到1153年才出现。不过据史料记载1153年的丁忧哪怕是父母也只有短短的三日服丧,同族其余人只有一日。

直到金国最为繁华的时段,丁忧制度才慢慢开始被完善。据记载,在1168年,改嫁以后的母亲死亡,金人也要为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毕竟在金朝女子改嫁是最常见不过的事情,这也是受到中原文化影响。

金国丁忧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其次就是夺情起复问题,起复在金国是十分常见的。虽然金国官员制度深受辽宋影响,但毕竟官员丁忧情况不同,官员丁忧总是会以不同的原因被重新起复,进而回到朝廷。

据《金史》记载,金国某次丁忧总人数一共122人,其中京官66人,将官2人。这些人最终能够完成服丧期限的也仅仅只有20人,其余人全被起复任用,按照秦汉礼仪制度来说,99人的起复不算正常。

但是同时它规定若是当时国家有发生兵戈一事或是重大灾难时,可以不用顾及丁忧制度。不过似乎金朝的官员以及他们的帝皇并不会被这一规矩所束缚,这也正是金国与宋朝不同的一点。

当然,大部分金朝官员都是世袭出身或是荫补,他们所得的官职大多仰仗父辈和兄弟的功劳。金国在灭宋以前文化素养本就低,对于一些道德伦理拘束并不甚在意,这也就是金国起复如此之多的原因。

金国丁忧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而在对于丁忧待遇上,金国人想的就没有宋人那么多。他们还曾经一度让人上交弓箭,可以说服丧期间金人几乎没有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金国丁忧终丧人员较少,也有这一层原因在其中。

三、外敌威胁

除去上述金国与宋完全不同的服丧制度以外,金国与宋还有一个不同的原因,那就是它是以武力建立的国度,虽然他灭掉了辽国和北宋,但是之后崛起的蒙古和南宋一直在威胁着金国,两面夹击局势危险。

金国并不打算劝人们行孝,很重要一点是它需要人们忠于国家。金国毕竟是一个新起的政权,国家土地需要投入大量的官员去协助管理。这些官员大都身兼要职,无法离开进行丁忧。

而且因为蒙古和南宋均处于金国边境,它不得不投入更多的人力去应对这些虎视眈眈的饿狼,这也就使得金国经常将还在服丧的官员起复任用,以便金国能够正常运转。

金国丁忧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前文提到过,女真族把自己的习俗也带进了金国,在文化合并上并没有抛弃这些旧日习俗。而按照女真族旧俗,若是父亲死亡以后,其妻子会由同宗族男子收纳,而孩子长大以后不需要赡养父母。

这也就导致了很多改嫁女子死后无人守孝,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才有了1168年的丁忧初步改革。金朝出现为母服丧的说法,也从侧面证明了在当时女性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总结

不论是在哪个朝代,官员丁忧总是依照皇帝的意愿行事,“忠”与“孝”很难两得,金朝在宋朝的基础上进行的丁忧制度,一般来说很难做到与宋朝那般完美,这也正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金国丁忧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但是金朝在“为母服丧”的创新上,却是被束缚拘泥与封建礼教里的大宋王朝所无法推行和变革的。不可否认的是,虽然金国在制度上并没有十分完善,甚至在丁忧制度上混乱不堪。

但是总的来说金国在推陈出新上下了功夫,金国丁忧制度取材于宋国,但是它始终未能做到终孝。这也和当时的国情密不可分,但金朝对于官员丁忧制度的推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2 12: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北宋时期的金国,相当于我国现在的哪些省?
北宋时期的金国,相当于我国现在的哪些省?世人皆知金国是由完颜阿骨打建立的女真政权,却鲜少有人知道,这个起源于东北的游牧民族,为何能在短短数十年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部落一跃成为横跨
2024-12-01 09:21:00
女真士兵:骁勇善战与金国的崛起
...他们曾经两度在中原建立过自己的国家,都盛极一时。而金国和后金,之所以能够长驱直入也少不了他们武德充沛的功劳。因为是渔猎民族而且长期经受严寒酷暑,因而练就了一身强健的体魄。所以
2023-10-20 09:02:00
南宋为了报靖康之耻手段有多狠?拼着灭国将百万金人弄到只剩十万
...靖康之耻”,不惜与新兴的蒙古势力联手,对曾经强盛的金国展开了疯狂的报复。这是一段充满血泪与荣耀的历史,更是一段值得铭记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回顾
2024-08-13 12:30:00
草原政权能否征服中原政权?
...方的汉人,而宋朝不敢与之对抗,只愿意上供消灾。到了金国时期,中原政权的灵魂都丧失了,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斩杀了一代名将岳飞,甚至是向金国称臣,它在这一刻向草原政权下跪,巾帼代表
2023-08-27 21:29:00
成吉思汗征服天下,绝非强武,而是他掌握了超越那个时代的力量
...灵活性,还大大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一次对金国的战役中,成吉思汗的军队展现出了这种组织结构的优势。当时,蒙古军队面对金国的精锐部队,本应处于劣势。然而,成吉思汗巧妙地
2024-08-20 14:10:00
辽朝的灭亡:腐败、内乱与大势的交织
...制度是非常成功的。那么辽国是如何走向了衰落,最终被金国所灭呢?一,契丹贵族的腐化我们可以将辽国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前期,是从916年辽国建立到969年,该时期的辽国总体处于扩
2023-09-20 20:37:00
元朝科举的曲折历程:从尝试到艰难推行
...于是需要建立一套选拔制度。最初,元朝的选拔制度仿照金国的铨选,类似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由中央临时组织选拔。1270年,吏部尚书徐世隆撰成了《选曹八议》,为选拔人才初步确立
2023-09-19 20:26:00
完颜希伊:金国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起来,在对抗辽帝国、侵虏宋王朝时,涌现了一大批奠定金国统治基石的青年才俊,其中就包括了完颜希伊。为金国创立“女真大字”,完成政治制度变革,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完颜希伊是如何死于
2023-09-13 01:07:00
探讨范成大的生平和成就,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民生,减税赋、罢科籴、练兵修寨,其政绩显著。-出使金国: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请更定受书之仪。在金国,范成大不畏
2024-10-16 18:5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人类社会本应向着文明不断迈进,然而二战却将人类拖回野蛮的深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所作所为,便是这段黑暗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
2025-09-15 11:21:00
座落在湖北襄阳的“长渠”(又名“白起渠”“百里长渠”),始于战国,兴于唐宋,沿用至今2300余年。2018年,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遗产
2025-09-15 17:44:00
今天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官宣:第二届楚文化节将于9月20日在荆州开幕。千年古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25-09-15 22:57:00
“鬻子救国”写大义:一个广东籍南洋小贩捐输抗战的家族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九旬老人郑社心还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他的父亲郑潮炯,原本是到东南亚打拼的普通广东人
2025-09-15 20:1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云岭之战: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喻波)鄂陕交界的云岭山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到达上津镇云岭一带
2025-09-15 21:05:00
晋祠水系丰富,饮马泉虽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却也是一眼常年不涸的井。这样的井在晋祠并不少见。此井得名“饮马泉”,源于相传有三位帝王曾在此饮马
2025-09-15 18:3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
“今天能来到现场我倍感荣幸。”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讲解员于洋说,“作为杨靖宇烈士陵园的一名讲解员,在知道这面战旗将送往陵园时
2025-09-14 15:56:00
净手、击鼓明志、正衣冠、朱砂启智……9月12日,山西太原百年唱经楼内,一场传统“开笔礼”正在进行。中新社给予关注报道。报道介绍
2025-09-14 19:20:00
杨靖宇后人马继志:看着“杨靖宇支队”战旗,仿佛看到爷爷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迎接“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吉林的仪式上,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望着鲜红的旗帜,心潮澎湃,仿佛看到爷爷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2025-09-14 23:49:00
七件扇作见证国画家张大千半世纪丹青情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杭州9月1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9月13日至14日,七件见证张大千与友人半世纪丹青情谊的扇作
2025-09-14 23:00:00
一代名相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
大皖新闻讯 9月9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了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
2025-09-13 12:52:00
省内唯一! “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由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主办的“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成功入选
2025-09-13 16:19:00
“草鞋兵”出征,无数家庭破碎:“我们没打算活到冬天”的悲壮谁懂?
“在1937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里,我们贵州出兵的总人数接近64万,大家都知道川军出川是浩浩荡荡极为悲壮的,但是其实如果把我们黔军出黔的这64万左右的人数除以当时贵州的总人口
2025-09-13 1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