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沈阳晚报
相信15
最后的晚霞2
蔡磊/著 中信出版集团
然而这位老师同意还只是第一步,当时患者家属遇到的首要难题是:联系不到运送遗体的车辆。遗体的转运和接收,在绝大多数省市都面临很大的挑战。病人去世后,必须在24小时内,最好在6小时内取出脑组织,否则脑组织会自溶,失去科研价值。多数地方的情况是,医院的120救护车不运送患者的遗体,殡仪馆的车只能将遗体拉到殡仪馆,不可以直接运送到其他目的地,很多高校的车辆又不具备运输遗体的资质。而家属在病人刚去世的时候正承受着巨大的悲伤,总不能让他们背着亲人的遗体下楼,自己开车或打个出租车送过去,那样实在太过残忍。
就这样,同在一个城市,距离不过十几公里,遗体就是没办法被运送过去。时间在一点点流逝。我们和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脑库”的老师都在拼命地找任何有可能的机构。
后来,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几经周转联系到了太原的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协调员,对方同意出车去运送遗体。就这样,山西医科大学的老师终于在逝者去世6小时内完成了脑组织和脊髓组织的取样,没有辜负病友的一片心意……
对于遗体捐献,大多数情况是我和团队在病友生前与其本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而达成的意愿。然而,一旦病人去世,家属在悲痛中是否会尊重逝者的遗愿也是一个未知数。有时候病人去世,家属也就和我们团队失联了。
在整个捐献过程中,患者家属的支持和配合至关重要。他们要在自己亲人刚刚去世甚至是弥留之际,就和我们团队成员围绕“如何运送”等问题进行商讨、想办法。在患者去世后,亲属们与其共处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小时。在这极短的时间里,极度悲伤的家属需要用自己的理性压制住情感,与我们讨论各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细节。其中哪怕有一点动摇或不配合,都难以完成捐献。
截至2023年1月,遗体捐献已完成9例,成功保存脑组织和脊髓组织8例。
每次有病友捐献成功,我心里都五味杂陈。平时我们听到别人捐献遗体的义举,都会觉得感动、敬佩,但大概也仅限于此。然而对我来说不一样,这件事是我亲自发起、推动的,我是真正的 “始作俑者”。此前我一直在和病友说,我们一起为这个病做贡献, 甚至有时候会显得很冷酷:“这事必须做,不做我们就没有希望,我们必须捐。”结果这些病友先走了,先做了贡献,而我还活着。
这些愿意捐献遗体的病友都是英雄,就像国家发育和功能人脑组织资源库简介中的那句话:“最初的诞生,和最后的死亡一样,都是人生的必然;最初的晨曦,和最后的晚霞一样,都会光照人间。”
明日看点:
“好兄弟,真是不容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5 06: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