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是在黑板下开始接受启蒙教育的。因此,现在看到有老师站在讲台讲课的图片,内心就涌现出温馨的记忆。最近,看到关于北京大学历史系邓小南教授的一篇报道,谈到邓教授正在讲解她的板书。她说,退休前,她还要写板书,给学生讲一次课。记忆里的许多科学家授课,从爱因斯坦、汤川秀树到钱学森,都有在黑板下授课的照片。
还在编杂志时,我有一位老同事寄来一篇回忆他中学老师的文章,我看过后,就在网上找了一张图片配文,请编辑部排版时参考。我找的图,是中国美术馆藏画:一位老教师站在讲台上,头发灰白,蓝色中山装上沾满粉笔末,像雪花飘洒在身上。粉笔末洒落在他的头发,不知哪是他的白发,哪是催他早生华发的粉笔末?
曾在读书时看到,有老教师自嘲,说他的职业是“孩子王”“教书匠”“吃粉笔末的”。过去的粉笔,好像是以石灰为材料,粉尘呛鼻,但还是有成千上万从师范培养出的教育工作者前赴后继,一代又一代走上“吃粉笔末”的光荣岗位。
当小学生时,我们坐在教室,天天看着老师转过身去,在黑板上书写;再转过身来,用教鞭讲解他的书写。一堂课结束,班上的轮值生跑到讲台,踮起脚尖,用板擦擦掉老师一笔一画写下的字。少年时能跑上讲台擦一次黑板,也觉得光荣。天天,月月,年年,我们在有黑板的年代上学,记忆里也有粉笔末呛鼻的味道。有一年,我刚升入五年级,上数学课时被老师叫上讲台做一道试题。数学是我的弱项,我捏着粉笔在黑板上拉开歪歪斜斜的式子,老是算不对,自己急得哭了。老师见我的窘状,他先慌了,连忙安慰我,不怕不怕,先下去。我低头走下讲台,听到了同学的窃笑,羞得无地自容。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是以黑板为媒介,与敬爱的老师建立教与学的亲密关系。
在《张政烺先生学行录》里,他的两位老学生忘不了他当年在讲台上的形象:“他每次上课,总是用布包袱包了一大堆书,带到课堂上。有一次,黑板上没有板刷,张先生并没有吩咐学生为他找板刷,而是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衣袖擦黑板。按当时的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毛呢料的中山装还是相当贵重的。当我惊异之余,张先生拍了拍衣袖上的白灰,继续授课。”这是1957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上课时看到的张先生,回忆者是历史学家王曾瑜。
时间倒回1950年,历史系的学生萧良琼在《纪念好老师张政烺先生》中说:“最使我感兴趣的是张先生的辅导课,每周下午,张先生有一次辅导课,地点在北大图书馆的地下室。每到辅导时间,张先生准时坐在那里看书。最初去的同学多,提的问题多与上课内容有关。后来,去的人就少了。因为有些听不清楚的人名、地名,张先生会写在黑板上,我们也逐渐听懂了张先生带着浓厚胶东口音的讲授。北楼的暖气烧得很热,张先生有时讲得满头大汗,他一面解开领口,一面掏出手绢擦汗,边擦边说,热!热!热得我糊里糊涂!我讲到哪里去了?热字在张先生口中发出的是‘夜’字音。他这番慌乱,引得同学们低头暗笑,而此时的张先生已经把袖口上沾的粉笔灰抹到大襟上,胸口前变得一片白了。”
那时的大学,老师在课堂和课外辅导时,是像张政烺先生如此教书的。
张先生的学问有多好呢?中华书局的黄克在回忆张先生时说,张先生无史不通。在整理点校二十四史时,主事者问张先生搞哪一部?张先生答:你们看着办吧,剩下的给我。结果,他负责的《金史》质量很高。黄克回忆说,倒不是张先生专攻金史,而是他无史不通。
我读张先生的书,读别人回忆他的文章,不知为什么心里老记挂着一个站在讲台上的、朴讷的、带胶东口音的好老师。黑板、粉笔,用衣袖擦黑板的好老师,怎能让人忘记!
教育的时代、环境,教具的变化,绝不是小事情。当年,我们坐在教室里,每天看到的是黑与白的交替轮换,有如感受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反复,心里是对时间的感受和专注。黑与白这两种基本色,从学生专注的双眼到黑板的直线距离,既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支起了我们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是,有好老师在一笔一画地写给我们看,像春雨一样撒在我们头上,滋润我们的心田。
电化、网络、函授、PPT,现代化的教学,谁能说不好?只是,像今日医院普遍使用进口器械检查诊疗一样,病人仅仅与高科技的医疗器械发生关系,医生的人文关怀隐遁在了背后。我为什么感到医生戴着听诊器,用手摸着我的脉搏,轻轻问候一声才算看病?我为什么想念有黑板粉笔和好老师的课堂?为什么高科技缩短了时空,却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教与学好像存在那么一层模糊的绝缘体,学生对老师陌生?我不明白。但我理解华中科技大学的涂又光先生,即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的第一位译者,为什么在进入21世纪后,他还手捏粉笔,坚持站在黑板前讲课。我还看到,如今在大学校园里,依然有坚持不用PPT讲演和讲课,而是吸引听众集中精神专注于“讲者”的老师。
多么可贵!黑板粉笔好老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17 05:18:1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