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一场阅读的盛事,在江南大地上绽放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05 09:41:00 来源:杭州网

“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由春入冬,一场关于阅读的繁花盛事在江南大地绽放。

这一年,我们从王旭烽的《杭州传》讲起,倡议日翻几页,月读好书,从阅读到“悦”读,以历史、经济、爱情为关键词,重温经典书单。

这一年,我们“跟着馆员读文史”,在《苏东坡的悲哀与旷达》《八卦田钩沉》《两宋瓷业格局视野下的南宋官窑》中,再现“宋韵”之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关注宋代社会的文艺生活,古树宋梅、橙黄橘绿、白菜豆腐,都有自己的风采神韵。

这一年,我们开辟了新专栏“一本方志,一座城”,借由方志记述,关注这座城市生动的细节、前进的车辙;在新专栏“藏书楼”,书写一代人的藏书轶事,向古往今来的守书人、护书人致敬。

在这百舸争流的时代,读纸质书、读报纸都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方式,但借由文字而获得的启迪、鼓舞、心动与爱,是持之以恒的。

江河不歇。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请读书版的四位作者分享读书的思考与写作的心愿,并分别推荐一本宋韵主题的书籍。

读书本意在元元。我们想对所有的读者和作者说一声感谢。这一句感谢,也是鞭策我们步履不停的动力源泉。

我在“方志之乡”,书写我的城市

马琦敏(方志馆馆员)

白墙黛瓦,庭院深深,进入杭州市方志馆,你会发现,每一个展厅在讲述杭州历史之时都是有佐证的,那就是一部部地方志书。2023年2月,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五期《越绝书》篇。作为一名方志馆工作者,看到“地志祖”《越绝书》被搬上荧幕引发广大观众的热议与关注,看到节目组在地方志书中寻找“何以中国”的答案,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方志编纂,讲究秉笔直书、述而不论。厚重的地方志书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让人望而却步,但真正去尝试阅读后,会发现书中别有洞天。它承载着我们对一方水土的归属感,使我们得以了解杭州这座城市的生命轨迹,解读“何以杭州”。

天启三年(1623年),日本长门藩的第一部地方志即将完稿,志书的作者是杭州人陈元赟。1619年,陈元赟来到日本,四处游历之后,为长门藩提笔撰写了《长门国志》。这部体例、内容、编排与中国方志如出一辙的史志书籍,也影响了日本地方史志编纂的方式。陈元赟的这一做法,似乎也从侧面印证了杭州素有“方志之乡”的这份美誉。自南朝刘宋至一九四九年前,杭州编修的府县志、山水志、风土志等共计480余部,存世260余部。一言蔽之,凡各类志书,杭州无不皆备,且多有佳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的修志工作再掀高潮。断修70余年的《杭州市志》出版问世,萧山《瓜沥镇志》、建德《梅城镇志》(均为1986年内部印刷)首开浙江乡镇志编修之先。如今,仅在杭州,已有100多部乡镇村志陆续编纂出版。

“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所以察民风、验土俗,使前有所稽,后有所鉴,甚重典也。”两千多年来,历代先贤前赴后继、殚精竭虑,把修志作为“成当今之物,树将来之势”的有为之事,有的甚至为修志奉献出毕生精力。也正是历代先贤对修志的执着与用心,让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普及方志文化,推荐地方志书。

如此,在《杭州日报》的鼓励与支持下,自2023年3月起,于“一本方志,一座城”专栏中,我开始以方志入门的视角,从志书中提取有趣、特别又与现今相传承的记载内容,以此展示杭州这座城市千年来生动的细节、前进的车辙。

一座城市的方志,就像一棵总在成长的大树,像一件总也没有完成、永远需要修补的艺术品,也确确实实是活着的文献。

期待在新一年的写作中,会有更多读者读到“一本方志,一座城”,也欢迎更多的读者走进杭州市方志馆,借由方志重新发现、“悦览”我们生活热爱的这座城市。

每一本书,都有一条自己的“路”

徐晓玲(出版社编辑)

作为一名编辑,最大的幸福是不用刻意去回想自己一年间做过的工作,只要拿出这一年出版的图书就可以了,书上的每个字、每个标点、每张图片都会温柔且饱含善意地安慰道:你这一年不算虚度。

2023年,我花费心血最多的书,是《唐诗之路上的唐代摩崖》。

在编辑这本书之前,我对“唐诗之路”的印象是跟“唐诗”画等号的,“路”只是强行附会的载体,唐诗也只是书上的文字,穿越千年流传至今,被人时时吟诵。在编辑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唐诗之路”是一条真正的“路”,是唐代士大夫们一步一足印走出来的,从浙北延至浙南,从浙东伸往浙西。这些文人墨客或为宦游,或为访友,在浙江山水间流连,每有感慨,就选心仪之处摩刻下心声,如今,可以在长兴顾渚山找到杜牧的《题茶山》、在老鸦窝找到张文规的《题五公泉》,也可以在杭州飞来峰找到卢元辅的《游天竺寺诗》,在天台找到柳泌的《题琼台》。若是兴致浓郁,大可以追随唐人脚步,去德清永宁寺、海宁惠力寺观瞻唐代经幢,看看幢身、幢盖上雕刻的精美纹饰,感受大唐的盛世繁华。若是喜欢寻幽探胜,则不妨去缙云吏隐山、丽水三岩寺找找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李邕留下的踪迹,与古人一会。

我把这些感受写成了一篇编辑手记——《刻在石头上的“唐诗之路”》,去年六月发表于杭州日报。

我是一名图书编辑,是陪伴一本书从一个选题走向阅读的人,是甘愿播撒下种子的人,很少在人前讲述我和一本书的故事。写作编辑手记的过程,梳理了一本书的编辑往事,不仅是为了介绍一本书,也更为明确自己内心所想所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作为一名古籍出版社的编辑,我感受到了深重的责任。反观近年来自己做的书,基本都与文物和传统文化有关:石窟造像、摩崖题记、良渚文化、天一阁藏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是真的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了?我不敢断言,但至少是让发掘、馆藏的文物以及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更直观、更具象的状态被更多人看到了。

专业是底气,爱好是你的“多巴胺”

俞为洁(社科院研究员)

从小喜欢写写“小作文”,不期长大后成了个所谓的“专家”,学术论著中不能抒情,只能悄悄在后记里“文艺”一下。我与《杭州日报》的结缘,就是“后记”牵的线,杭报的一位记者在某丛书发布会现场偶然翻到了我的后记,于是,我有幸成为杭报副刊的作者。

“宋韵”是“风雅宋”的主题。中华文化悠久、灿烂,宋韵更是其中的灼灼之华。汉唐有气象,魏晋有风度,唯宋有韵。韵,是一种不可言传的味道,就像美人,不只是漂亮。这里面应该包涵了和谐、情趣、清雅、风骨、气度、品位等种种美好。

我最欣赏的宋韵是宋人的从容。两宋并不太平,烽火时起。然读书人大多兼修释、道,出则文臣武将,入则田园花圃,从容;百姓常处动荡之中,生活不易,亦从容以对。例如,小鱼虾本是北人的饲猫之物,逃难到南方后,北人也只能跟着南方人吃鱼虾,但一句风趣的自嘲“肚皮今作小池塘”也就过去了。这种从容来自宋人认真生活的态度,凡事不马虎、不将就。因为得食不易,宋人非常珍惜食材,几无弃物,畜禽除了实在不能吃的角、毛、蹄甲外,其他的一切,都会被精心烹制成美食,宋朝可以说是把“杂碎”吃到极致的朝代,因为这不仅是物尽其用的充饥,更是美食的拓展。

传承宋韵文化,是我们理应承担的一份社会责任。但要担起这份责任,写作者必须具有足够的学术积累,所以我为“风雅宋”撰写的小文,题材都取自我最熟悉的农业史和饮食文化研究。也由此体悟:虽然世事无奈,我们的职业不一定就是我们的热爱,但真的不用太抱怨,因为你所历经过的学习和工作,终究都会成为你人生的底气。

吃,已是火了多年的话题,“吃货”也因此成了带有美食家意味的褒义词。很遗憾,我非“吃货”,没法推荐八珍玉食,只能介绍一点饮食文化。但自觉这还不够,因为这些只是“知识”,在人手一部手机的时代,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获取“知识”很容易。唯有情感和人性的思考,至少目前还是真正属于“人”的东西,也应该是写作最核心的价值。

因此,每篇小文里,我都努力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也想借此引发读者的思考。例如,在《渔之趣》中,河豚触物即怒而鼓腹,浮于水面,渔人利用河豚的这一特性,使其触栅而浮,用网兜就能轻松捞取。为此,我有感而发:“莫生气!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宋人好食苦笋,在《杭州不断笋》中,我又提醒:“再好的东西也不能贪食,民间把笋称为‘刮肠篦’,过多食用必伤肠胃。赞宁大和尚更是将这种吃笋的节制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凡物过度而食,益少而损多 ,岂止笋耶?’自律知止,讲究竞争的现代社会其实也很需要这种‘中庸之道’的润泽。”

世俗的琐碎很容易消磨掉一个人的生气,心底的爱好很珍贵,它是你的“多巴胺”,终将快乐你的人生。为“风雅宋”写小文,我很快乐!

寻宋之美,此情长在

俞美娜(方志馆馆员)

怎样书写宋韵?我想,千江水映千江月。

赵宋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得益于印刷术的推广,历史文献浩如烟海。

就如同海面上的波涛起伏往往受海底潜流的影响,当我们把历史放到显微镜下,仔细端详,一些原本会被忽略的细枝末节慢慢进入我们的视野。比如,《全宋文》里收录了与动物相关诏令、疏奏等有51处之多;《宋会要辑稿》中载有周边列国将奇珍异兽进贡来朝的盛事;《宋史》中有宋太宗设五坊,养鹰犬,校场围猎的记载;《西湖游览志》中讲述宋高宗赵构养鸽子的轶事;《咸淳临安志》关于金鲫鱼的记载说明了杭州在金鱼进化史中的重要地位;《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宋人笔记杂录更是包罗万象,描绘了宋代都市风貌,当中也有大量饲养动物的记载,为我们还原了一幅活泼泼、鲜灵灵的画卷。

原来,宋人和我们并无二致,都无法孤独地行走于天地间。

于是,关于它们的故事就这么从泛黄的故纸堆、从缄默的史料中一跃而起。这一次,它们不再是没有名字的配角。《我与狸奴不出门》中的“狮猫”是怎样搅得临安府倾城寻找,“粉鼻”“雪儿”“小於菟”又是哪位大诗人的爱宠;《我识南屏金鲫鱼》钩沉了金鱼“始于宋,生于杭”的往事;《犹在枝头说上皇》中鹦鹉如故人,一句“岂不思乡”让南渡君臣相顾无言;《太平有象》里被视为祥瑞的大象“三小娘子”,为什么会成为临安城团宠顶流;《似曾相识“左牵黄”》中有“细犬”伴驾校猎的威风凛凛,也有小狗“乌觜”陪伴苏轼度过流放岁月的温情脉脉。

虽然文章篇幅短小,文字平淡,但透过故事,我们看见温暖,看见微笑,看见八百年前的人间烟火。其中既有晓风残月的细腻柔媚,也有柴米油盐的琐碎平实,有市井人家的阿猫阿狗,也有皇宫禁苑的花鸟鱼虫。故事的主角虽然是动物,但动物肖人,何尝不能折射出宋代的经济、社会和人文。历史,不一定都是风起云涌的宏大叙事,它也可以由一个个小细节拼接而成,而感动、温暖我们的,或许正是这些生动的小细节。

中华民族对美的认知和构建,在两宋时期达到高峰并形成一种雅俗共赏的欣赏方式。因此“宋韵”所概括的风格和情趣,应是艺术与生活的统一,也是“雅”与“俗”的统一。这是我写这些故事的初衷,这也是我想要呈现的宋韵。

在今天,我们弘扬“宋韵”文化,不能仅仅缅怀一个逝去的朝代和其丰富的社会风貌,不能只是限于对“宋韵”的精致高雅给予赞美,而是必须从中寻找“宋韵”之所以有“韵”的根本所在,吸收那些有生命力的部分并发扬光大。

《杭州日报》“风雅宋·莺啼序”栏目,让这些故事不紧不慢地来到读者们的面前。虽然宋已风流云散,但它们的故事依旧在这片土地上周而复始,人间繁华不减,此情长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5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志说江南•江南旧志舆图展”开幕式在苏州举行
江南,既有诗情画意的轻灵,又有沧桑历史的厚重,不仅是中华文明最富有魅力和活力的地区,也是全国地方志编纂历史最悠久、编纂频率最高、历代志书数量最大、品种最全、质量最好的地区。6月2
2023-06-21 19:44:00
江苏书展|《江南旧志图选》点燃江南文化传播热潮
...室、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凤凰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志说江南”系列丛书之《江南旧志图选》新书发布会在第十三届江苏书展举办。《江南旧志图选》是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与凤凰出版社联手打造的
2023-07-03 22:18:00
修志立典,江苏地方志这样赓续文化根脉
...江苏历代方志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左健伟说。杏花春雨江南,文脉源远流长。2020年,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和凤凰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的12册《江南通志》堪称一部古代江南地区的“百科全
2023-07-06 23:57:00
古代苏州志书的起源
...的耕种田亩无法满足稠密的人口,再加上明清极为繁重的江南赋税,“编民亦苦田少,得耕耨而食”,被迫“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
2023-08-05 16:10:00
...响。省方志办连续3届承办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志说江南苏州圆桌会议”,成功承办“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的“至今思项羽”“延陵风骨”“问道惠山”“典范的力量”4场分
2023-10-11 07:07:00
方志江苏馆,本届书展上有哪些新看点
...部体例完备、官方主修的府志。由苏州市地方志编纂的《江南旧志图选》,以历史上“八府一州”的江南地域为核心,广泛搜集历代志书中的珍贵图谱资料,为广大读者呈现了一部精彩绝伦的江南旧
2023-06-30 18:59:00
...,既包括了古代江苏的省志、府州县志,如《南畿志》《江南通志》《江苏备志稿》《景定建康志》《洪武苏州府志》《咸淳毗陵志》《乾隆江宁县志》等,也包括了盐运、漕运等衙署官修的志书,
2024-12-15 20:42: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本报北京2月22日电 (记者施芳)“方志北京”“年鉴北京”“志说‘一城三带’”主题展21日在北京市方志馆开幕。主题展利用各类志书文献资料多达5亿字,涵盖808
2023-02-23 05:28:00
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同学们,欢迎来到‘品读志书 寻根铸魂’博物馆里过大年的活动现场......”“志书中记载的老家,如今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2023-12-31 18:0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鲁网10月27日讯(记者 赵洪斌 实习记者 李安琦)10月24日,德州天衢新区长河街道簸箕刘社区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培训活动——“学四书五经
2025-10-27 17:00:00
【大风影像】黄河岸边谒祖祠——万荣后土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2025-10-27 17:39: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兖州区少陵公园楹联
(曲苑亭 上联: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下联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神仙)(莲香阁 上联:会松竹柳桐梅兰菊桂以为一体 下联:共冀青徐豫荆扬梁雍而称九州)(翰墨轩 上联
2025-10-27 11:45: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兖州青莲阁楹联缅怀诗仙李白,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鲁网10月27日讯在兖州青莲阁内,现存一副楹联:上联:乘兴偶凭栏,问泗水长流,何殊昔日下联:欲吟还搁笔,有先生在上,不敢题诗诗仙李白
2025-10-27 11:47:00
电影《澎湖海战》发布致敬曲《澎湖》 统一台湾 势不可挡 扫码阅读手机版
10月25日,在台湾光复 80 周年这一重要日子,为了纪念台湾脱离日本殖民统治、重新回归祖国怀抱,海战电影《澎湖海战》在相关单位指导协助下创作并发布致敬歌曲《澎湖》
2025-10-25 12:28:00
10月25日,正值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日,《我的国籍我的血》读书分享会在福建农林大学福州仓山校区举行。
2025-10-25 17:37:00
10月24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山西财经大学东山校区5座元代墓葬发掘资料。5座墓葬形制基本相同,还发现有火葬及迁葬合葬现象
2025-10-25 19:08:00
尊古重先 崇德尚艺 ——郭尊先将军书法浅见
【书法家】艺术家简历 郭尊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某学院原政治委员,少将军衔。国防大学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首都炎黄将军书画院副院长
2025-10-25 20:58:00
想吃一口穿越百年的醇厚?答案早藏在福州的烟火里了!佛跳墙的根,原来在这座城!福州聚春园的那坛,凭着老匠心守住了最正宗的魂。
2025-10-25 22:01:00
河北迁安:“胜迹千秋”书法展 笔墨传承黄帝文化
图为胜迹千秋主题书法展开幕现场。郭宝强摄河北新闻网讯(梁玉水、郭宝强)金秋送爽,翰墨飘香,10月24日,河北省迁安市“弘扬黄帝文化凝聚城市精神”主题系列活动之“胜迹千秋”书法展在迁安市博物馆开展
2025-10-25 07:15:00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金卓)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北方联合影视集团携手湖南卫视
2025-10-24 14:40:00
大河网讯 郑州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建立的第一个都城——亳都,距今已有3600年历史。郑州商城的发现,今年正值七十春秋。10月23日
2025-10-24 15:23:00
张立奎作品全国巡展(临沂)系列报道四 | 重大题材作品
学术支持: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单位:临沂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临沂市美术家协会协办单位: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大众报业集团临沂新闻大厦北京龙族环球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北京玖玖文投艺术品有限公司北京海天高视国际文化传媒5A画廊承办机构
2025-10-24 16:00:00
千年繁茂一杏花
位于杏花岭区胜利街的“天”字桥 牛利敏 摄杏花岭区坐落于太原市中心腹地,西临汾河,东倚台地,自古便是山环水绕、人杰地灵的文明沃土
2025-10-24 21:29:00
鸠杖映重阳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山西博物院珍藏的一件北魏木雕鸠鸟,以无声的纹理,诉说着千年前与重阳节敬老传统深深交织的历史故事。这件出土于山西大同东郊
2025-10-24 2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