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一场阅读的盛事,在江南大地上绽放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05 09:41:00 来源:杭州网

“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由春入冬,一场关于阅读的繁花盛事在江南大地绽放。

这一年,我们从王旭烽的《杭州传》讲起,倡议日翻几页,月读好书,从阅读到“悦”读,以历史、经济、爱情为关键词,重温经典书单。

这一年,我们“跟着馆员读文史”,在《苏东坡的悲哀与旷达》《八卦田钩沉》《两宋瓷业格局视野下的南宋官窑》中,再现“宋韵”之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关注宋代社会的文艺生活,古树宋梅、橙黄橘绿、白菜豆腐,都有自己的风采神韵。

这一年,我们开辟了新专栏“一本方志,一座城”,借由方志记述,关注这座城市生动的细节、前进的车辙;在新专栏“藏书楼”,书写一代人的藏书轶事,向古往今来的守书人、护书人致敬。

在这百舸争流的时代,读纸质书、读报纸都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方式,但借由文字而获得的启迪、鼓舞、心动与爱,是持之以恒的。

江河不歇。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请读书版的四位作者分享读书的思考与写作的心愿,并分别推荐一本宋韵主题的书籍。

读书本意在元元。我们想对所有的读者和作者说一声感谢。这一句感谢,也是鞭策我们步履不停的动力源泉。

我在“方志之乡”,书写我的城市

马琦敏(方志馆馆员)

白墙黛瓦,庭院深深,进入杭州市方志馆,你会发现,每一个展厅在讲述杭州历史之时都是有佐证的,那就是一部部地方志书。2023年2月,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五期《越绝书》篇。作为一名方志馆工作者,看到“地志祖”《越绝书》被搬上荧幕引发广大观众的热议与关注,看到节目组在地方志书中寻找“何以中国”的答案,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方志编纂,讲究秉笔直书、述而不论。厚重的地方志书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让人望而却步,但真正去尝试阅读后,会发现书中别有洞天。它承载着我们对一方水土的归属感,使我们得以了解杭州这座城市的生命轨迹,解读“何以杭州”。

天启三年(1623年),日本长门藩的第一部地方志即将完稿,志书的作者是杭州人陈元赟。1619年,陈元赟来到日本,四处游历之后,为长门藩提笔撰写了《长门国志》。这部体例、内容、编排与中国方志如出一辙的史志书籍,也影响了日本地方史志编纂的方式。陈元赟的这一做法,似乎也从侧面印证了杭州素有“方志之乡”的这份美誉。自南朝刘宋至一九四九年前,杭州编修的府县志、山水志、风土志等共计480余部,存世260余部。一言蔽之,凡各类志书,杭州无不皆备,且多有佳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的修志工作再掀高潮。断修70余年的《杭州市志》出版问世,萧山《瓜沥镇志》、建德《梅城镇志》(均为1986年内部印刷)首开浙江乡镇志编修之先。如今,仅在杭州,已有100多部乡镇村志陆续编纂出版。

“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所以察民风、验土俗,使前有所稽,后有所鉴,甚重典也。”两千多年来,历代先贤前赴后继、殚精竭虑,把修志作为“成当今之物,树将来之势”的有为之事,有的甚至为修志奉献出毕生精力。也正是历代先贤对修志的执着与用心,让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普及方志文化,推荐地方志书。

如此,在《杭州日报》的鼓励与支持下,自2023年3月起,于“一本方志,一座城”专栏中,我开始以方志入门的视角,从志书中提取有趣、特别又与现今相传承的记载内容,以此展示杭州这座城市千年来生动的细节、前进的车辙。

一座城市的方志,就像一棵总在成长的大树,像一件总也没有完成、永远需要修补的艺术品,也确确实实是活着的文献。

期待在新一年的写作中,会有更多读者读到“一本方志,一座城”,也欢迎更多的读者走进杭州市方志馆,借由方志重新发现、“悦览”我们生活热爱的这座城市。

每一本书,都有一条自己的“路”

徐晓玲(出版社编辑)

作为一名编辑,最大的幸福是不用刻意去回想自己一年间做过的工作,只要拿出这一年出版的图书就可以了,书上的每个字、每个标点、每张图片都会温柔且饱含善意地安慰道:你这一年不算虚度。

2023年,我花费心血最多的书,是《唐诗之路上的唐代摩崖》。

在编辑这本书之前,我对“唐诗之路”的印象是跟“唐诗”画等号的,“路”只是强行附会的载体,唐诗也只是书上的文字,穿越千年流传至今,被人时时吟诵。在编辑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唐诗之路”是一条真正的“路”,是唐代士大夫们一步一足印走出来的,从浙北延至浙南,从浙东伸往浙西。这些文人墨客或为宦游,或为访友,在浙江山水间流连,每有感慨,就选心仪之处摩刻下心声,如今,可以在长兴顾渚山找到杜牧的《题茶山》、在老鸦窝找到张文规的《题五公泉》,也可以在杭州飞来峰找到卢元辅的《游天竺寺诗》,在天台找到柳泌的《题琼台》。若是兴致浓郁,大可以追随唐人脚步,去德清永宁寺、海宁惠力寺观瞻唐代经幢,看看幢身、幢盖上雕刻的精美纹饰,感受大唐的盛世繁华。若是喜欢寻幽探胜,则不妨去缙云吏隐山、丽水三岩寺找找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李邕留下的踪迹,与古人一会。

我把这些感受写成了一篇编辑手记——《刻在石头上的“唐诗之路”》,去年六月发表于杭州日报。

我是一名图书编辑,是陪伴一本书从一个选题走向阅读的人,是甘愿播撒下种子的人,很少在人前讲述我和一本书的故事。写作编辑手记的过程,梳理了一本书的编辑往事,不仅是为了介绍一本书,也更为明确自己内心所想所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作为一名古籍出版社的编辑,我感受到了深重的责任。反观近年来自己做的书,基本都与文物和传统文化有关:石窟造像、摩崖题记、良渚文化、天一阁藏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是真的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了?我不敢断言,但至少是让发掘、馆藏的文物以及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更直观、更具象的状态被更多人看到了。

专业是底气,爱好是你的“多巴胺”

俞为洁(社科院研究员)

从小喜欢写写“小作文”,不期长大后成了个所谓的“专家”,学术论著中不能抒情,只能悄悄在后记里“文艺”一下。我与《杭州日报》的结缘,就是“后记”牵的线,杭报的一位记者在某丛书发布会现场偶然翻到了我的后记,于是,我有幸成为杭报副刊的作者。

“宋韵”是“风雅宋”的主题。中华文化悠久、灿烂,宋韵更是其中的灼灼之华。汉唐有气象,魏晋有风度,唯宋有韵。韵,是一种不可言传的味道,就像美人,不只是漂亮。这里面应该包涵了和谐、情趣、清雅、风骨、气度、品位等种种美好。

我最欣赏的宋韵是宋人的从容。两宋并不太平,烽火时起。然读书人大多兼修释、道,出则文臣武将,入则田园花圃,从容;百姓常处动荡之中,生活不易,亦从容以对。例如,小鱼虾本是北人的饲猫之物,逃难到南方后,北人也只能跟着南方人吃鱼虾,但一句风趣的自嘲“肚皮今作小池塘”也就过去了。这种从容来自宋人认真生活的态度,凡事不马虎、不将就。因为得食不易,宋人非常珍惜食材,几无弃物,畜禽除了实在不能吃的角、毛、蹄甲外,其他的一切,都会被精心烹制成美食,宋朝可以说是把“杂碎”吃到极致的朝代,因为这不仅是物尽其用的充饥,更是美食的拓展。

传承宋韵文化,是我们理应承担的一份社会责任。但要担起这份责任,写作者必须具有足够的学术积累,所以我为“风雅宋”撰写的小文,题材都取自我最熟悉的农业史和饮食文化研究。也由此体悟:虽然世事无奈,我们的职业不一定就是我们的热爱,但真的不用太抱怨,因为你所历经过的学习和工作,终究都会成为你人生的底气。

吃,已是火了多年的话题,“吃货”也因此成了带有美食家意味的褒义词。很遗憾,我非“吃货”,没法推荐八珍玉食,只能介绍一点饮食文化。但自觉这还不够,因为这些只是“知识”,在人手一部手机的时代,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获取“知识”很容易。唯有情感和人性的思考,至少目前还是真正属于“人”的东西,也应该是写作最核心的价值。

因此,每篇小文里,我都努力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也想借此引发读者的思考。例如,在《渔之趣》中,河豚触物即怒而鼓腹,浮于水面,渔人利用河豚的这一特性,使其触栅而浮,用网兜就能轻松捞取。为此,我有感而发:“莫生气!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宋人好食苦笋,在《杭州不断笋》中,我又提醒:“再好的东西也不能贪食,民间把笋称为‘刮肠篦’,过多食用必伤肠胃。赞宁大和尚更是将这种吃笋的节制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凡物过度而食,益少而损多 ,岂止笋耶?’自律知止,讲究竞争的现代社会其实也很需要这种‘中庸之道’的润泽。”

世俗的琐碎很容易消磨掉一个人的生气,心底的爱好很珍贵,它是你的“多巴胺”,终将快乐你的人生。为“风雅宋”写小文,我很快乐!

寻宋之美,此情长在

俞美娜(方志馆馆员)

怎样书写宋韵?我想,千江水映千江月。

赵宋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得益于印刷术的推广,历史文献浩如烟海。

就如同海面上的波涛起伏往往受海底潜流的影响,当我们把历史放到显微镜下,仔细端详,一些原本会被忽略的细枝末节慢慢进入我们的视野。比如,《全宋文》里收录了与动物相关诏令、疏奏等有51处之多;《宋会要辑稿》中载有周边列国将奇珍异兽进贡来朝的盛事;《宋史》中有宋太宗设五坊,养鹰犬,校场围猎的记载;《西湖游览志》中讲述宋高宗赵构养鸽子的轶事;《咸淳临安志》关于金鲫鱼的记载说明了杭州在金鱼进化史中的重要地位;《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宋人笔记杂录更是包罗万象,描绘了宋代都市风貌,当中也有大量饲养动物的记载,为我们还原了一幅活泼泼、鲜灵灵的画卷。

原来,宋人和我们并无二致,都无法孤独地行走于天地间。

于是,关于它们的故事就这么从泛黄的故纸堆、从缄默的史料中一跃而起。这一次,它们不再是没有名字的配角。《我与狸奴不出门》中的“狮猫”是怎样搅得临安府倾城寻找,“粉鼻”“雪儿”“小於菟”又是哪位大诗人的爱宠;《我识南屏金鲫鱼》钩沉了金鱼“始于宋,生于杭”的往事;《犹在枝头说上皇》中鹦鹉如故人,一句“岂不思乡”让南渡君臣相顾无言;《太平有象》里被视为祥瑞的大象“三小娘子”,为什么会成为临安城团宠顶流;《似曾相识“左牵黄”》中有“细犬”伴驾校猎的威风凛凛,也有小狗“乌觜”陪伴苏轼度过流放岁月的温情脉脉。

虽然文章篇幅短小,文字平淡,但透过故事,我们看见温暖,看见微笑,看见八百年前的人间烟火。其中既有晓风残月的细腻柔媚,也有柴米油盐的琐碎平实,有市井人家的阿猫阿狗,也有皇宫禁苑的花鸟鱼虫。故事的主角虽然是动物,但动物肖人,何尝不能折射出宋代的经济、社会和人文。历史,不一定都是风起云涌的宏大叙事,它也可以由一个个小细节拼接而成,而感动、温暖我们的,或许正是这些生动的小细节。

中华民族对美的认知和构建,在两宋时期达到高峰并形成一种雅俗共赏的欣赏方式。因此“宋韵”所概括的风格和情趣,应是艺术与生活的统一,也是“雅”与“俗”的统一。这是我写这些故事的初衷,这也是我想要呈现的宋韵。

在今天,我们弘扬“宋韵”文化,不能仅仅缅怀一个逝去的朝代和其丰富的社会风貌,不能只是限于对“宋韵”的精致高雅给予赞美,而是必须从中寻找“宋韵”之所以有“韵”的根本所在,吸收那些有生命力的部分并发扬光大。

《杭州日报》“风雅宋·莺啼序”栏目,让这些故事不紧不慢地来到读者们的面前。虽然宋已风流云散,但它们的故事依旧在这片土地上周而复始,人间繁华不减,此情长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5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志说江南•江南旧志舆图展”开幕式在苏州举行
江南,既有诗情画意的轻灵,又有沧桑历史的厚重,不仅是中华文明最富有魅力和活力的地区,也是全国地方志编纂历史最悠久、编纂频率最高、历代志书数量最大、品种最全、质量最好的地区。6月2
2023-06-21 19:44:00
江苏书展|《江南旧志图选》点燃江南文化传播热潮
...室、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凤凰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志说江南”系列丛书之《江南旧志图选》新书发布会在第十三届江苏书展举办。《江南旧志图选》是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与凤凰出版社联手打造的
2023-07-03 22:18:00
修志立典,江苏地方志这样赓续文化根脉
...江苏历代方志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左健伟说。杏花春雨江南,文脉源远流长。2020年,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和凤凰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的12册《江南通志》堪称一部古代江南地区的“百科全
2023-07-06 23:57:00
古代苏州志书的起源
...的耕种田亩无法满足稠密的人口,再加上明清极为繁重的江南赋税,“编民亦苦田少,得耕耨而食”,被迫“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
2023-08-05 16:10:00
...响。省方志办连续3届承办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志说江南苏州圆桌会议”,成功承办“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的“至今思项羽”“延陵风骨”“问道惠山”“典范的力量”4场分
2023-10-11 07:07:00
方志江苏馆,本届书展上有哪些新看点
...部体例完备、官方主修的府志。由苏州市地方志编纂的《江南旧志图选》,以历史上“八府一州”的江南地域为核心,广泛搜集历代志书中的珍贵图谱资料,为广大读者呈现了一部精彩绝伦的江南旧
2023-06-30 18:59:00
...,既包括了古代江苏的省志、府州县志,如《南畿志》《江南通志》《江苏备志稿》《景定建康志》《洪武苏州府志》《咸淳毗陵志》《乾隆江宁县志》等,也包括了盐运、漕运等衙署官修的志书,
2024-12-15 20:42: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本报北京2月22日电 (记者施芳)“方志北京”“年鉴北京”“志说‘一城三带’”主题展21日在北京市方志馆开幕。主题展利用各类志书文献资料多达5亿字,涵盖808
2023-02-23 05:28:00
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同学们,欢迎来到‘品读志书 寻根铸魂’博物馆里过大年的活动现场......”“志书中记载的老家,如今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2023-12-31 18:0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中的太原:一场诱敌深入的伏击战
东蒲村伏击日寇战斗遗址(资料图片)。 阳光炽白地铺在东蒲村的田野上,微风吹过,卷起细碎的尘烟,与田垄间零星绽放的五颜六色的小花形成鲜明对比
2025-08-20 08:09:00
36幅墙绘讲述婚俗故事,聊城这个小村庄让传统古礼“活”了起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婚俗文化,恰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其中熠熠生辉。“终身大事”这一称谓,真切传递出国人对待婚姻的庄重与敬畏
2025-08-20 11:39: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
2025-08-20 12:50:00
百年铜柱 千里边陲:吴大澂晚清勘界固防的爱国史诗
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馆一楼《吴大澂固防》展区内,一件特殊的展品静静诉说着100多年前的边疆风云。这座高大的铜柱复制品,虽不及原物历史悠久
2025-08-20 15:01:00
千年一滴青州醉,此酒曾入东坡杯
大众网记者 杨晓玲 潍坊报道这场时间与匠心的千年对酌,是历史与风土的无声契约。青州大地,仰天山下,狮子峪内,一滴酒藏着半部华夏酿酒史
2025-08-20 16:02:00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潍坊籍军旅作家丁一鹤撰写的《尽美中国--王尽美传》一书正式出版发行,并赠送给王尽美革命事迹教学基地作为教材。视频是作者讲述了撰写王
2025-08-20 16:03:00
“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人民军工摇篮”——黄崖洞兵工厂背后的故事
黄崖洞文化旅游区坐落于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作为“人民军工摇篮”,拥有不可复制的红色资源禀赋:1939年八路军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兵工厂在这里诞生
2025-08-20 17:38:00
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踏遍武乡,追寻抗战红色足迹
近日,“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山西省武乡县,记者随团踏上这片浸染着英雄鲜血的热土,通过实地调研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2025-08-20 17:39:00
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左权将军的最后一封家书
巍巍太行,层峦叠翠,这里是英雄的土地,回荡着不朽的回响。“何日相聚?念、念、念、念!”一封跨越八十余载时空的家书,透着沉重的力量
2025-08-20 18:10:00
《渤海子弟兵抗战史》连环画连载之迫走盐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抗战烽火里,渤海大地曾见证无数子弟兵执戈卫国的壮举;八十年后,一部泛黄的连环画为我们重启那段热血记忆
2025-08-20 20:12: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投身抗战
2025-08-20 20:12:00
《渤海子弟兵抗战史》连环画连载之长白山起义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抗战烽火里,渤海大地曾见证无数子弟兵执戈卫国的壮举;八十年后,一部泛黄的连环画为我们重启那段热血记忆
2025-08-20 20:12:00
《渤海子弟兵抗战史》连环画连载之胜利第一声——小清河打汽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抗战烽火里,渤海大地曾见证无数子弟兵执戈卫国的壮举;八十年后,一部泛黄的连环画为我们重启那段热血记忆
2025-08-20 20:12: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投身抗战
2025-08-20 20:13: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投身抗战
2025-08-20 20: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