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为何说叶淇是为朝廷和明孝宗背锅的“改革家”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06 09:5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弘治五年,叶淇代李敏任户部尚书。此人在当下明史圈子里的名声并不好,不少人称其推倒了明朝灭亡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堪称大明“埋雷”第一人。这具体是怎么回事儿呢?

明初时由于北疆土地贫瘠、战事频繁,军卫士兵不仅难以屯田自养,更无法自筹大军北征的军粮。为了降低朝廷向北疆输送粮饷物资的压力,洪武三年朱元璋接受了杨宪的建议--推行“开中法”。

洪武三年,山西行省言:“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岭,路远费烦。请令商人於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帝从之。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其后各行省边境,多召商中盐以为军储。《明史·志·卷五十六》

朝廷将边塞各军卫所需粮食列出,商人按要求运送军粮后可向朝廷兑换相应的“盐引”,进而通过销售食盐来获利。

注:“盐引”是朝廷发出的食盐购销凭证,盐引上规定有具体的进货盐场、数量、销售地域等。

很多商人们为了降低运粮成本,直接在北疆雇佣民户开荒耕种,就地收粮送粮。朝廷省了运费、商人们赚了钱。而北疆粮食的增产,也导致粮价下降、人丁滋生,更利于北疆的稳定和开发。

除此之外,商屯为了防御北虏的劫掠,也自发的修筑防御设施,这也间接增强了明朝在北疆的防御力量。可以说“开中法”是明初难得让朝廷和商民同时获利的善政,“有明盐法,莫善於开中”。

而叶淇则将“运粮换盐引”的方式,变革为商民直接出钱向朝廷购买盐引。

这导致商民不再向北疆输送粮食,为“开中法”而开垦的田地也逐渐荒弃,进而导致北疆粮食减产、粮价上涨。而高企的粮价又倒逼人丁逃离边区,进一步增加了御边的难度。

同时朝廷虽然收到了钱,但朝廷还是得向边塞输送粮食,以弥补军屯的不足。但朝廷收一百石粮食的钱,能买一百石粮食并送到边塞么?以朝廷相对(商户)低效的运作和自身的腐败,这显然不可能。

换句话说,朝廷一番操作猛如虎,结果亏成二百五。明朝由此开始陷入财政危机,军费支出开始不足。这对广大军户来说,就意味着吃不饱肚子,进而导致军户逃军、士气下降,明军的战斗力也开始直线垮塌。

而明军的衰败带来的军事压力抬升了明朝的军事支出,本就缺钱的明廷只能加大对臣民的盘剥,被逼造反的流民又继续推高军事支出……步入恶性循环的大明也就无法阻挡自己覆灭的命运了。

看着确实是那么回事儿,但是在给叶淇扣帽子之前,先得明白他为什么要针对盐政提出改革。

首先,商民每次运营“开中法”的时间很长。

不论是在北疆就地种粮,还从南方采购起运,军粮送到军队都差不多得半年以上的时间。再加上和朝廷兑换盐引、返回南方采购并销售食盐获利,整个流程越年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对商民来说投入大、风险高。

由此参与“开中法”的商民很自然的就分成了“运粮商人、盐引商人、买盐商人”,分工协作。而商人的逐利本性让他们会人为控制各自资源的投放量(特别是倒卖盐引的商人),以抬高价格。

这既扰乱的正常的食盐市场,也是在干涉朝廷对盐业的控制权。其恶果之一就是抬高终端销售价格进而助长私盐的泛滥,进而导致朝廷在盐业上的收益降低。这是“开中法”自身的漏洞,所以有改革的必要。

其次,权力的参与让“开中法”逐渐变味。

“盐引”可以被视为明廷以食盐为“本金”,印发的一种特殊“货币”。既然是“钱”,自然会引发权贵们的兴趣。权贵们通过奏讨盐引、垄断开中、多支夹带(滥发盐引)等方式为自己牟利的同时,也将“开中法”毁坏得难以施行下去,因此改革也是必然了。

第三,明廷对“开中法”的滥用也在打击商民的积极性。

明廷在使用“开中法”基本没计划和限制,朝廷或地方只要有需求即行“开中”招商纳粮,一点也不考虑官盐的产量和存量。这在有些时候(集中开中时)会造成盐商无盐可买,长期困守盐场。

以上因素的叠加,导致弘治二年时,盐商就纷纷向朝廷反馈“远赴边疆纳粮,价少而路远,多有不便”,希望朝廷允许他们直接纳银于两淮运司换取盐引。

此时明廷和皇帝都已陷入财政窘迫之中“民日贫,财日匮”,巨大的财政压力迫使朝廷(户部尚书李敏主持)开始在大同等地试行“纳粮折色”(即用银直接购买盐引)。朝廷得出的结论是,此举既利商又可弥补国用不足。

弘治五年,商人困守支,户部尚书叶淇请召商纳银运司,类解太仓,分给各边。每引输银三四钱有差,视国初中米直加倍,而商无守支之苦,一时太仓银累至百馀万。《明史·志·卷五十六》

所以弘治五年叶淇“盐法变革”的真实背景,就不是他一个人拍脑门子拿出的主意。这是当时皇帝以及朝廷大部分官员的共识,或者说叶淇只是负责了该方案的最终落实。

而且叶淇在推行变革之初,被权贵各种阻击攻讦,如果没有内阁大学士徐溥的力挺,他也还搞不成这事儿。

因此就算是“盐法变革”祸害了明朝,锅也不应该让叶淇一个人去背。而且明朝的灭亡真能归咎于这次“盐法改革”么?

“开中法”的名气虽然大,但整个明季它在的军粮供应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从未超过过两成,因为军屯才是绝对主力。

明太祖自夸的那句“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足以说明导致“边储日虚”和明军衰败的主因是军屯被破坏,有没有叶淇的“盐法变革”都不会影响这一结局。

另外,叶淇的“盐法变革”并没有废弃运粮换盐引的“开中法”。他只是在推行“开中法”和“折色法”双规并行的盐法新制,其主要目的是打破市场上的盐引垄断(这也是他被权贵攻击的原因)。“开中法”是在万历四十五年,朝廷颁布“两淮盐政纲法”后才被废弃。

最后,破坏明朝盐政的主力是皇权。

无论叶淇怎么改,他都改不了孝宗对张皇后及其家人的宠爱,也阻止不了张皇后的两个弟弟张鹤龄和张延龄肆无忌惮地奏讨盐引。即便孝宗驾崩,情况也没有任何变化。

武宗之初,以盐法日坏,令大臣王琼、张宪等分道清理,而庆云侯周寿、寿宁侯张鹤各令家人奏买长芦、两淮盐引。户部尚书韩文执不可,中旨许之。织造太监崔杲又奏乞长芦盐一万二千引,户部以半予之。帝欲全予,大学士刘健等力争,李东阳语尤切。帝不悦。《明史·志·卷五十六》

武宗一面要求朝廷整顿盐政,一面又放任亲眷、宦官奏讨盐引获利。为了帮宦官(其实就是为自己要)讨盐引,诱发了一次小型“政变”,导致内阁和司礼监同时垮台,以刘瑾为代表的“八虎”上位。

没办法,皇帝眼里整个大明不过是任自己予取予求的私产而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6 1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歙县会馆走出的清末货币改革家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清咸丰年间发行的宝钞王茂荫像 何岩巍原址位于北京菜市口附近的歙县会馆,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后搬迁至正阳门西侧一带。其始创者为杨忠、鲍思、许标、
2023-11-23 04:45:00
聊聊历仕四朝,二朝首辅的明朝权臣杨廷和
...杨廷和善书,笔法工整。曾参与编修《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明武宗实录》及《大明会典》,有《杨文忠公三录》传世。杨廷和四岁时知声律,七岁时每日读书数卷,为科举做准备。成
2024-06-26 10:17:00
王安石:北宋杰出改革家与淡泊名利的文人
...石除了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之外,亦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改革家,其在宋神宗期间推行的变法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只是最后因为守旧派极力打压而导致变法失败。虽然王安石从
2023-12-11 14:32:00
司马光和王安石有什么恩怨,为何司马光要竭力反对他?三个原因
...个写了一本流传千古的史书《资治通鉴》,一个是强硬的改革家,那么一个写书的文人和一个改革家怎么会搅在一起,司马光和王安石究竟有什么恩怨,导致司马光在执政之后把王安石的所有变法内
2024-10-02 16:56:00
为何说导致靖康之变的罪魁祸首不是宋徽宗,而是王安石?
...,同时还是心系百姓、励精图治、不畏权势、坚持变法的改革家和政治家。王安石初次进入朝廷的时候,多次放弃高官厚禄下到基层跟百姓近距离接触,做了许多实事,同时也为之后的变法打好基础
2023-06-27 05:47:00
“牛李党争”谁对谁错?为何说李德裕堪比狄仁杰
...,其失败自不可免。 其气魄和才略实为唐后期政治家和改革家中之第一人。王夫之评曰:“唐之相臣能大有为者,狄仁杰而外,李德裕而已。武宗不夭,德裕不窜,唐其可以复兴乎!”但李德裕
2023-07-08 15:38:00
聊聊英明与荒诞集于一身的明朝万历皇帝
...更是为他们不能容忍,首辅申时行更是列举明英宗两岁、明孝宗六岁被立皇太子为例,要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万历不愿把自己不喜欢的女人生的儿子立为继承人,但由于政治阻力太大,便以
2023-06-08 11:10:00
张居正的改革与明朝的命运
...整个国家就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也算是非常重要的一位改革家。从古至今,一般改革的政治家都会选择属于自己的接班人,才能够在自己死后更好的继承他的遗志。将王朝继续带向正确的道路,不
2023-11-22 06:10:00
宋朝文人中的犟种,非此二人莫属
...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县(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改革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最受争议的改革家王安石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跟随做官的父亲走了很多地方,接触到各地百姓,体
2024-12-16 13:0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