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介绍曹操、孙权、刘备三方作成第二阶段的作战部署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28 17:2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第二阶段的主要内容是赤乌战役,但是要探索赤壁地望必须从战争全局来进行分析。

介绍曹操、孙权、刘备三方作成第二阶段的作战部署

这里着重讲四个问题:一是夏口(今武汉境,位于长江南岸)的战略地位,二是曹军的战略部署,三是周瑜的攻势防御,四是赤乌战役的经过和特点。首先,谈谈夏口的战略地位问题。夏口是江夏郡的治所,当时为江夏太守刘琦所控制。夏口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十分明显的,控制夏口防区,北可防从汉水南来之敌,南可拒自长江西来之敌。《周瑜传》中记述周瑜的破敌之策写道:“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他也是立足在夏口与刘备联合破敌。长坂之战后,刘备与关羽、刘琦共同驻守夏口。《先主传》云:“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刘琦众万余人,与之俱到夏口。”这一历史事实,在《武帝纪》、《吴主传》、《鲁肃传》、《周瑜传》等多处提到,只是详略不同。我之所以要把夏口问题放在首要地位来讲,这是因为,它既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问题,又是考辨赤壁地望的要害问题。刘琦迎请刘备共同防守夏口,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仅使刘备很快有了落脚之地,避免了被曹操追歼的危险,更为重要的是使孙、刘双方联合抗曹有了坚实的依托。毋庸置疑,有险可恃、控扼长江和汉水方向的战略要地夏口,对于刘备、孙权来说是必守之地、必保之地,绝不能轻易失守的。从兵要地理的角度分析,夏口若失守,下一个目标便是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柴桑失守,建康(今南京)就危殆了。然而,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却有一条不同的记载,说:“备用鲁肃计,进驻鄂县之樊口(今湖北鄂城西)”。这一条异文,持黄州赤壁说者甚为看重。《三国志》表明,在赤壁之战的全过程中,夏口始终牢牢控制在刘备、刘琦手中,既未在夏口发生过战事,更未见夏口易手的记载。既然如此,那么无论是从汉水南下东进的曹军还是从长江东进北上的曹军,均不可能越过夏口而进入黄州(黄冈)。不难设想,如果曹操已夺占夏口,进迫樊口,战事是发生在黄州赤壁的话,那么,曹操兵败之后,毫无疑问应退守夏口。出击不利,退守原来的进攻出发基地,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也是常识性的问题。但是,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曹操却是走华容,败江陵,与夏口毫无关系。这一反证,不仅说明“樊口”之说不足为据,更说明黄州赤壁之说难以成立。至于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更为站不住脚。

介绍曹操、孙权、刘备三方作成第二阶段的作战部署

其次,谈谈曹军的战略部署。在这一作战阶段中,曹军的战略部署略如下述:曹操亲率主力自江陵沿江东进,以赵俨为章陵太守兼都监护军,监领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张辽、冯楷等七军部署于许昌、汝南等汉、淮之间(事见《三国志•赵俨传》);以乐进、满宠、徐晃以及文聘集结于襄阳、樊城方向(事见《三国志•乐进传、徐晃传、文聘传》)。从曹军以上部署可以明显看出,曹操企图亲率主力自江陵沿长江东进北上,攻击夏口孙刘联军的西翼;赵俨统率七军自汉、淮之间南下,打击夏口孙、刘联军的北翼。当然,历史事实是夏口战役并未发生,如果发生,将是双方真正的决战。关于曹操的战略部署问题,分歧的症结是对主攻方向有不同认识。这个问题不解决,既有碍于分析这场战争,又有碍于确定赤壁的地望。应该说,《三国志》对曹军的主攻方向是言之凿凿,没有歧义的。如说:“公进军江陵”,“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今湖南岳阳)”(《武帝纪》),“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天险,已与我共之矣”(《周瑜传》)等等,清楚地说明是曹操亲率主力从江陵沿长江东进,企图突破孙刘联军在夏口南翼的防线。但是,有人依据《汉末英雄记》认为曹军的主攻方向是自襄樊沿汉水攻夏口。《英雄记》是信史吗?它的记载可靠吗?请看原文:“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船,乘簰从汉水下,住浦口(今湖北省新洲县南新埠镇)。”又说,周瑜派兵火攻,“须臾,烧数千簰,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去。”对于这种近乎小说家言(论)的记述,有人却深信不疑。认为竹筏相连可以减缓颠簸,有利作战,烧筏也合乎情理。竹筏或木筏,作为江河作战的就便器材,用于轻装部队临时输送当然是可以的。韩信攻魏之战,就是让部队用小木桶泅渡黄河成功的战例。现在的问题是,曹操一、二十万人马,加上重装备和辎重,它岂能用竹筏输送?如果竹筏有利作战,何须造舰船,发展舰船?再说,周瑜所遣的“轻船走舸百艘”,用膏油火炬怎能在须臾之间烧掉曹操数千竹筏,并且烧得火光冲天。浸在水中的数千竹筏,用膏油去烧,怎么能烧得“光上照天”?当然,王粲《英雄记》之不可靠,专家们还从别的方面著文辨伪,这里不去重述。我要指出的是,赤壁之战的作战方向是关系战争全局的问题,必须慎重研究,全面地、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去分析它、评价它。再次,谈谈周瑜的攻势防御问题。周瑜曾对孙权说过,他的破敌之策是率“精兵三万,进住夏口”。换言之,是依托夏口有利的地形,与刘备、刘琦一起共同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固守疲敌,相机取胜。周瑜这一作战方针不能不说是正确的,也是稳妥的。这是他战前的意见,但是实际作战不是执行这个方案。

介绍曹操、孙权、刘备三方作成第二阶段的作战部署

《三国志》明确告诉我们,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俱进”干什么?“并力逆(迎击)曹公”。迎击上了没有?“遇(遭遇)于赤壁”。结果如何?“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显然,从夏口西上所遇的赤壁只能是蒲圻赤壁(过去此处一度属嘉鱼,曾称嘉鱼赤壁)。面对这一史实,持黄州赤壁说的人却想否定它,认为周瑜决不敢也没有必要冒险越夏口西上。不错,孙刘联军主动迎击曹军是有一定冒险性的。其所以敢于这样做,至少有以下理由。周瑜到达夏口后,看到曹军未至,各路人马尚未展开,因而决定主动迎击,争取先机之利。更为重要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看到曹军战斗力不强,“远来疲惫”,没有休整,是所谓“强弩之末”;曹军之中,北方之人不懂水战战法(“不习水战”),这在战争中几乎是必败的因素。新降的刘表军民迫于形势,“非心服”,是“狐疑之众”,军心不稳,民心不安。后勤供应因盛寒,“马无藁草”。再加上“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总之,曹军有隙可乘。周瑜这一主观指导所以正确,所以能够成功,因为它符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指导规律。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论持久战》)。最后,谈谈赤乌战役。赤乌战役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这次战役的内容、意义及赤壁地望,都必须通过具体分析来寻求答案。不过,当我们从战争全局上分析了夏口的战略地位、曹军的战略部署、周瑜的作战指导之后,再来分析赤乌战役及其战场方位就易于把握了。首先分析赤壁遭遇战。关于这次遭遇战,有两则史料是必须转引的。一是《周瑜传》云:“权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二是《武帝纪》说:“十二月,……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乃引军还。”这两则史料均说明,在赤壁发生了一场遭遇战,学术界对此没有怀疑。问题有两个,一是这场遭遇战是在长江上打的,还是在赤壁陆岸上打的,抑或是既在水上打,也在岸上打。我认为它必然是水上、岸上同时打。为什么?因为《三国志》明确告诉我们曹军是“水陆俱进”。“水陆俱进”就是夹江俱进,陆岸部队在长江两岸与长江上的水军一同前进,彼此起一种相互掩护、相互支援、相互协同的作用。二是这场遭遇战斗,是预期遭遇还是不预期遭遇。遭遇战的结果曹军吃了亏,“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这说明曹操的陆军在长江南岸吃了亏,水军在江上吃了亏,于是“引次江北”,转入防御。从作战过程看,双方都是在行军时发生遭遇战斗,应是不预期遭遇。

介绍曹操、孙权、刘备三方作成第二阶段的作战部署

这次遭遇战的陆上战场在赤壁,水上战场是赤壁的濒江水面,因此,历史上就以“赤壁”命名这场大战。这是完全正常的、合理的。另外要指出的是,上引的两则史料有一个矛盾需要辨析:曹军患疾疫,《周瑜传》写为遭遇战前,《武帝纪》写为遭遇战后。按照常理,似乎应在遭遇战后。因为攻势作战之军,主动权在自己手里,军队行动的自由权在自己手里,完全不必带着大量病员去冒险行军。如果部队患疾疫是在战前,那就是说曹操是在部队疾疫流行,非战斗减员严重的情况下挥军东进的。这显然不大可能。如果确是事实,那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曹军此次水陆并进,只是战前的一种军队的调动。在集结过程中没有预料到孙吴联军敢于迎头西进。这当然可以进一步证明曹操实在是因为胜利冲昏了头脑,过分轻敌,过分麻痹大意。其次分析一下黄盖的江上奇袭战斗。关于这次战斗,《周瑜传》载,黄盖说:“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它说明,自遭遇战后,曹军坚持不战,由进攻转入防御,作持久打算;而孙吴联军“难与持久”,企求速决,极力寻找战机。究竟双方相持了多久,史无详记,难以稽考。黄盖针对曹军“船舰首尾相接”的弊端,提出火烧之计。周瑜采纳此计后,黄盖“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又预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当诈降麻痹了敌人后,“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曹军“人马烧溺死者甚众”。黄盖这次利用诈降,实施水上火攻奇袭的战斗,其战术意义最主要的不是杀伤敌人,而是震撼敌人,打乱了敌人的阵脚,动摇了敌人的军心。它就如同著名的商周牧野之战吕尚率领百名勇士冲击敌阵的战术意义一样,为尔后乘势投入主力打开了局面。最后分析一下乌林陆战。乌林陆战带有决战性质,胜利与否,关系战争的命运。在这次战斗中,孙刘联军投入了主力。《吕蒙传》载,吕蒙“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公于南郡”。《程普传》亦云,“程普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甘宁传》载,甘宁“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刘备、诸葛亮等都率军参加作战。从上引史料可以看出,周瑜的作战方针是:先以黄盖的水上奇袭,火烧曹船,打乱曹军阵脚,震撼其军心;得手后,周瑜亲率已从南岸(周瑜原在长江南岸)移军北岸的精兵锐卒攻击位于乌林的陆上曹军。打破曹军防御体系后,扩张战果,乘胜追击。那么,这个乌林是蒲圻说者所指的洪湖乌林,还是黄州说者所指的团风乌林呢?我们知道,乌林是曹军暂取守势的大本营,那么与之相峙的吴军的大本营赤壁不会隔江相距太远。相距太远,不仅双方不能形成对峙的战场,而且黄盖实施奇袭,火攻曹船也不易呈现突然性。那么,在夏口以西的长江地段上何处具有这样的战场条件呢?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江南道•蒲圻》的记述是可信的:“赤壁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是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舟船败走处,故诸葛亮论曹公‘危于乌林’是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8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刘备攻打西川时,曹操、孙权为什么都不趁机去偷袭荆州
...确实是一段漫长的岁月。然而,在这段漫长岁月,曹操、孙权,却好像“说好了一样”,一起眼睁睁看着刘备入主西川,一起眼睁睁看着刘备“做大做强”。这是怎么回事呢?刘备在荆州的“虚弱时
2023-10-13 15:55:00
介绍曹操、孙权、刘备作战第一阶段指导的得失
...刘琦会合,退守夏口。如果不是鲁肃在当阳的出现,提出孙权联刘抗曹的主张,挽救了刘备,这场战争的结局将会是大不相同的。曹操的作战行动真是迅雷不及掩耳,打乱了刘备的阵脚,使之几成瓮
2023-10-28 17:28:00
为何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都对汉中垂涎三尺
...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贡献而已。”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势力不约而同的盯上了张鲁治下的汉中。孙权为了将“东吴娇客”挤出荆州地区,甚至主动提出了与刘备一起“先取刘璋,进
2024-06-08 13:11:00
...多,击败了北来的强大曹军。不过,面对二十多万曹军,孙权为什么只给了周瑜三万军队呢?《三国演义》和《江表传》都提到了曹操占领荆州后,向孙权下书示威,宣称麾下水步军八十万。周瑜则
2023-08-22 15:32:00
感觉曹操这个人雄才大略的,兵力也很强盛,为什么打不过刘备呢?
...。建安十九年,刘备夺取了益州,很快就造成连锁反应,孙权开始向他索要荆州,而曹操则认为汉中是益州门户,为了限制刘备的发展,于是出兵攻打张鲁。由于刘备和孙权没有谈妥,因此大打出手
2024-10-29 21:30:00
赤壁之战中,为何孙权要与兵微将寡的刘备结盟?
...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举足轻重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孙权和刘备联合抗击曹操。双方在赤壁一带发生大战,周瑜统帅的东吴水军,以火攻大破曹军。战后,曹操留下一部分兵力驻守江陵,自己率
2022-12-21 21:51
周瑜临终预言此人不除,东吴必危,12年后终酿成大祸
...而这其中如此聪慧的周瑜却在临终之前,千叮咛万嘱咐让孙权除掉一个人,那这个人又会是谁呢?两兄弟肝胆相照一直以来,周瑜都是忠心耿耿去对待东吴的事业,而且他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这
2023-01-19 17:07:00
曹操五子良将,刘备五虎上将,孙权五大猛将,相互混战,谁能胜出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都有手下的猛将团,比如曹操的“五子良将”,刘备的“五虎上将”,孙权的“五大猛将”。那么如果曹操、孙权、刘备带着他们的猛将团相互混战,谁能取得最后胜利呢?
2024-11-03 10:13:00
...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权、刘备在今湖北江陵与汉口间的长江沿岸的一场战略会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场战争中,处于劣势地
2023-09-02 10:4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