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很难进入学习状态,作业拖拖拉拉,没事就摸手机!”
“一边玩手机,一边写作业,说是查题目,其实都在偷偷玩...”
“说好就玩一小时,总是超时,让他关掉手机就和仇人一样...”
“开学后就去了学校两天,干脆就不去了…”
不愿上学、沉迷手机……最近,一个又一个“厌学”的孩子,被家长带来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就诊,其中大部分孩子都是被家长“胁迫”而来的。
家长们纷纷向心理科医生反映,一提到学习,一会肚子不舒服,一会要解小便,一摸到手机,各种症状不药而愈。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
心理科副主任杨荣旺带领团队成员为我们解答。
11岁厌学女孩:
“只有当看小说、
刷视频的时候会开心一点”
11岁女孩桃桃(化名)让 心理科医生廖文静印象深刻。
跟很多“厌学”家庭类似,桃桃的家庭里,孩子很沉默,妈妈很生气。
妈妈一来到门诊就急切地对廖医生说:“她就是不愿上学,各种装病,一会头痛、一会胸闷,就知道玩手机,我们什么手段都用过了,怎么都没用,医生你帮我们好好教育一下!”
一直默默听着母亲指责的桃桃眼里噙着泪水,却什么都没有说。等到母亲离开诊室后,她才吐露自己的心声:“我在学校成绩一般,也没有特别好的朋友,感觉自己哪里都不如别人。一到学校就感觉紧张,还有胸闷、头晕,经常担心自己学不好,担心同学不喜欢我,害怕父母批评我。我觉得没有一个人真正的关心我、理解我。”
提到手机,桃桃委屈地说:“在家很无聊,其他同学有的出去旅游,父母忙没法带我去,也没有好朋友约出来玩。 只能玩手机,看小说、刷视频会感觉开心一点,在网上也有几个可以聊得来的朋友,我也想控制自己,但是控制不住。我也想去上学,但是在学校真的很难受。”
心理科专家:
厌学背后的真正原因,很多家长看不到
听到桃桃的内心想法,廖文静有些痛心:孩子不爱上学、爱看手机,其实有时候也是家长对孩子理解不够,又有学业要求,让他们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只能逃避上学、转向手机。
心理科副主任杨荣旺深入分析道:许多像桃桃一样的孩子外在表现看似是“厌学,逃避学习”,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 冰山之下其实是孩子的未被满足的期待和其他可能存在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家长往往没法一下看到。
“冰山水面上看得到的部分远远小于水下的部分,‘厌学,逃避学习’也是这样,表面看去是孩子沉迷手机了,不想学习了, 实际隐藏着缺乏良好家庭环境的支持,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家庭学校过高期待和压力,情绪调节能力偏弱、人际关系欠佳,或者个人目标价值感缺失等诸多问题。”杨荣旺补充道。
正是在多种原因导致下,孩子在现实的学习及生活中遇到不顺心、挫折多时更容易控制不住手机的使用。换言之,如果孩子无法从中得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就容易“逃避现实”,转向“虚拟世界”的表现。
要让孩子不再沉迷网络、抵触上学,
首先要有良好亲子关系和高质量的陪伴
如何才能让孩子不再沉迷网络、抵触上学?
“首先要有 良好的亲子关系和高质量的陪伴。很多家长工作时间比较紧,忙于生计,没有较好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周末也陪孩子较少。孩子觉得无聊,只能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快乐。”
廖文静表示,尤其是在青春期前,孩子愿意跟家长沟通、交流的时候,家长一定要 多倾听,多陪伴,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真正的爱,而不能只关注成绩和频繁纠正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感觉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家长的陪伴和关爱,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变得敏感、脆弱、安全感不足、缺乏自信,进而导致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相对欠佳。如果面对高压环境,孩子更容易出现情绪及行为的问题。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多给予理解和支持,在繁忙工作之余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以身作则,尽可能远离电子产品,多投入到运动、户外以及其他更有意义的活动当中去。
孩子厌学,除了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家长也要用好“五招”
如果孩子厌学,除了带孩子看心理医生寻求专业帮助,家长是否能做点什么?
心理治疗师许星雨带来五个实招:
1) 增加陪伴和关心。家长要尽量在工作之余高质量地陪伴孩子,放下电子产品,和孩子一起阅读、学习新知识、进行体育活动等。如果实在没有时间,也可以通过送小礼物、说一句暖心的话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意和关怀。
2) 给予理解和支持。家长在平时要多和孩子交流, 多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社交情况,从而了解他们面临的具体压力来源。并提供情绪上的支持,通过 多倾听、多共情、少评判,让孩子感受到理解和接纳。此外,可以鼓励孩子做一些放松解压的活动,包括写情绪日记、深呼吸练习、听舒缓的音乐等。
3) 认可努力和进步。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努力与进步,而非仅看重学业成绩。日常生活中,适度降低要求,多鼓励、多认可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即使成绩未如预期,也要肯定其付出,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被看见并值得肯定。
4) 规律生活,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如果家长疏于对孩子的日常管理,自控力不足的孩子便容易沉迷手机;但是一味禁止使用手机,也可能引发孩子逆反心理,破坏亲子关系。所以,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制定手机使用规则,规范使用的条件和时间。同时,帮助孩子建立学习时间表,合理规划时间,培养规律意识,逐步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5) 培养兴趣和特长。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家长平时多留意、多重视孩子的天赋和特长,多挖掘、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供学习和实践机会,帮孩子接触到自己喜欢的领域。这样孩子能更好地展现优势,体验真实乐趣,积累自信,收获成就,逐渐明确人生目标。
“ 这是一场持久战,家长一定要做长期应对的心理准备。改变不会像变魔术那么快,要让孩子们少玩手机,家长们就得慢慢来,耐心地帮他们养成好习惯。咱们得一起让孩子看到生活的乐趣,发现学习的乐趣。等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快乐,哪里还会整日吵着要玩手机。”许星雨说。
供稿:心理科廖文静、许星雨
编辑:叶子、木玉
审核:杨荣旺主任医师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15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