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三国时期被视为中国历史中的战争与权谋的巅峰。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刘备和曹操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两位人物,他们的目标竟然一致:攻灭东吴。尽管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孙权所代表的东吴是最为弱小的一方,但他却是唯一一个能够全身而退的人。那么,为什么刘备选择先灭吴后灭魏,而曹操却决定先灭吴后灭蜀呢?
“先发制人,才能掌握主动权。”这是曹操一直秉承的作战理念。在曹操看来,虽然孙权的力量薄弱,但他仍然是一个值得警惕的对手。因此,曹操把主要兵力部署在合肥一带,意图首先发动攻击,一举消灭东吴。
曹操的战略布局
曹操对孙权的评价并不高,他曾轻蔑地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他认为孙权反复无常,难以信任。而且,孙权在汉末战乱中从别人手中捞到的一些残余势力,根基不稳,曹操认为如果抓住机会打击东吴,一定能够快速获胜。
然而,曹操并没有对刘备展开强力攻势。尽管刘备在汉中占有了一些领土,曹操并没有全力出击,仅仅派遣部将进行应对,而更多地把心思放在防备孙权可能的突袭上。由此可见,曹操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先消灭孙权,再集中力量解决刘备。他把赤壁之战的仇恨看得尤为重要,而对待刘备只是权宜之计。
曹操之所以对孙权如此关注,不仅因为他实力较弱,更重要的是曹操渴望复仇。赤壁之战的失败深深刺痛了曹操的心,他无法释怀那场惨败。因此,他决心亲手消灭东吴,为自己复仇。而对刘备,虽然曹操也将其视为眼中钉,但他并未像对待孙权那样迫切。毕竟,刘备不过是一个地方割据者,与曹操相比,差距甚大。曹操选择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消灭孙权上,毕竟解决了东吴后,自己与刘备的对决才有胜算。
征伐东吴的行动
为了实现先吴后蜀的战略,曹操亲自指挥军队多次出征东吴。他不仅在水陆两路同时发起进攻,还亲自督战。建安十四年春,曹操带领军队到达谯地,整顿水军并指挥进攻;十七年冬,他发动了对东吴的进攻;十八年春,他攻破了权江西营……这些亲征的行动,无不表明曹操对消灭东吴的决心。他不愿将这项任务交给他人,而是亲自出征,这显示了他对此事的极高重视。
如果曹操没有英年早逝,必定会全力以赴直至东吴灭亡。曹操的军事才能和决策力使得东吴如履薄冰,但命运弄人,曹操最终未能实现这个宏大的战略目标。
与曹操的战略不同,刘备选择了先灭吴后灭魏。对他来说,孙权是一个相对容易对付的对手。
刘备的战略思考
刘备在占据了荆州的大部分领土后,在建安十四至二十三年间,襄樊一线几乎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可见,刘备并不急于主动挑衅曹操。相比之下,他对孙权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当得知关羽被孙权杀害后,刘备愤怒不已,决定先征服孙权,再去与曹操争斗。
刘备的决策背后有其深刻的考虑:
1. 孙权实力较弱,攻打他更为方便;
2. 以报关羽之仇,以此稳固蜀汉的统治基础;
3. 先灭吴再攻魏,能为最终击败曹魏创造更好的条件。
刘备把孙权视为首要目标,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孙权相对较弱,容易打败,而且为了给关羽复仇,这样的决策不仅能够满足私仇,还能巩固刘备在蜀汉的地位。而对曹操,尽管他同样是刘备的敌人,但刘备更愿意先解决眼前的孙权,再集中力量与曹操对抗。
伐吴初战
刘备亲自率领大军向东吴进发,沿江而行。起初,他的将领如吴班、冯习等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攻占了陆议和李异的阵地。甚至南方的蛮夷部落也纷纷派遣使者表示愿意支持刘备。
孙权在这种情况下处境愈发艰难,内忧外患交织。如果曹操在此时趁机进攻,东吴可能难逃灭亡的命运。刘备此时的战略选择显示出其非凡的智慧。解决了眼前的孙权问题,他不仅能够报仇雪恨,还能为最终与曹操的较量积蓄更多的力量。
然而,曹操英年早逝,错失了这个难得的机会。曹操的继任者曹丕并未能够继承曹操的战略眼光与决断力,也未能及时采取行动介入刘备与东吴的冲突。
刘晔的劝谏
曹魏谋士刘晔清晰地意识到了这一战机,他劝曹丕:“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他建议曹丕趁刘备攻打东吴之际,联手消灭孙权,并且认为刘备会愿意与曹魏分割东吴的地盘。刘晔的洞察力可谓精准,他抓住了时机并提出了极为合理的建议。
然而,曹丕却犹豫不决。直到孙刘联盟复兴的迹象显现,曹丕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命令诸将出征南郡。但此时,刘备的主力已被消灭,孙权也已撤军,曹丕的迟疑无疑使这一战略错失。
曹丕之所以错失良机,主要在于他缺乏父亲曹操的远见卓识和决断力。即便刘晔提出了关键性建议,曹丕依然犹豫不决,直到局势发生变化才意识到问题,然而一切已为时过晚。
赵云的幻想
在刘备伐吴的过程中,赵云等人则主张与孙权重修旧好,尽管孙权背信弃义,杀害了关羽。赵云认为,曹操才是最大的敌人,主张先消灭曹魏。然而,赵云的想法显得过于理想化。刘备此时已经失去了荆州,实力远不如曹魏,单独与曹魏对抗几乎不可能。而且,孙权背叛了刘备,刘备如何能够再次信任东吴呢?
诸葛亮的“隆中对”
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略也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他希望借南方蛮夷的力量夹击孙权,但这一战略忽视了关羽遇害后的严重后果。关羽死后,刘备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隆中对”策略也失去了实施的可能。
孙权能全身而退,既有运气因素,也与曹丕和刘备继任者的短视密切相关。如果曹操和刘备能够携手合作,东吴或许早已覆灭。然而,历史的遗憾无法重写,英雄的命运并非总是顺风顺水。这个三国的复杂局面,留下了许多未解的遗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19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