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2025 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期间,天津以创新姿态,奏响了非遗传承与文物活化的时代交响。从京津冀古乐交融的文化协奏,到运河八省市非遗共舞的活态展演,再到文物主题游径的系统串联,这座城市正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生活中焕发蓬勃生机。
京津冀古乐协奏:文化协同的实践样本
6 月 1 日,“津彩南望 乐享非遗” 主题活动暨京津冀古乐交流展演在天津市时代记忆馆启幕。来自京津冀三地的 8 支非遗古乐团队演绎《大金鳞锁套十番》《柳公烟》等经典曲目,以笙管乐、鼓吹乐等传统形式展现非遗音乐的时代活力。活动特设专题研讨会,确立非遗保护从 “各自为战” 转向 “协同创新” 的发展路径,推动京津冀古乐图谱数字化共建、传承人互访培训等资源共享机制落地。津南区同步推出 25 项非遗项目展销,构建 “户外高跷表演 + 室内木工坊古乐演奏” 的 “动静结合” 体验场景。
运河八省市非遗共舞:从年画到活态展演
西青区杨柳青古镇作为非遗主场,以 “千年运河映芳华?璀璨非遗焕新生” 为主题,邀运河沿线八省市近百项非遗入驻。“年画新‘运’” 艺术展通过 “年画始源”“运河芳华”“非遗新‘声’” 三大篇章,展现杨柳青年画与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等流派的互鉴创新;江苏无锡惠山泥人传承人王杰的 “好事成双” 等创新作品与天津泥人彩塑形成 “传统技艺 + 现代审美” 对话。“水驿运河坊” 按大运河流域古驿站顺序设 “京津冀”“鲁豫”“苏浙皖” 三大展区,同步在意合堂会推出戏曲、武术、皮影、杂技五大主题夜,再现运河沿岸文化盛景。
创新赋能:非遗的 “青春化” 转型
杨柳青古镇 “运河端午奇妙游” 设网红打卡点与互动游戏,非遗盲盒、漕船升帆等通过短视频传播……科技发展和文创周边成为创新手段:年画展运用 AR 技术让画作 “动” 起来,西青推出 “年画雪糕”“法鼓盲盒” 等文创产品。专家在 “运河非遗与城市焕新” 研讨会上指出:“非遗需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方能实现活态传承。” 从葛沽法鼓青少年传承人的武鼓表演,到 “非遗出海” 签约仪式,非遗正以青春姿态连接传统与未来。
文物普查与保护:家底盘点与法治保障
在泰安道安里甘艺术中心启幕的 2025 年天津市主会场活动上,市文化和旅游局宣布:截至 2024 年底,全市 16 个区完成三普文物复查 2082 处,复查率 100%,新发现文物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类型。2025 年作为 “四普” 攻坚之年,将结合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推进新发现文物调查。
六大历史建筑盘活:从遗产到活态空间
活动揭晓 2025 年历史文化资源盘活推介案例,六座标志性建筑实现转型:
法国公议局旧址(和平区承德道 12 号,1929-1931 年建,巴洛克风格):2023 年设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开放,入选第七批中国 20 世纪建筑遗产。
吉鸿昌旧居(花园路 5 号,红砖三层洋楼):2021 年修缮后融入声光电技术,打造 “民族英雄吉鸿昌生平展”。
原开滦矿务局大楼(1919-1921 年建,希腊古典复兴式,14 根 10 米高爱奥尼克巨柱):2024 年 10 月作为天津金融展示中心开放。
天津市总工会第二工人疗养院旧址(河西区柳林路 3 号,1956 年建,民族歇山式屋顶):2024 年 9 月作为 “创意之城产业运营服务中心”,入驻数字设计、科创企业。
奥匈帝国俱乐部旧址(河北区建国道 100 号,1902 年建):改造中保留 120 年历史木梁(未钉钉子),复原窗框房门,现为商业艺术空间。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1922 年建,中国首个私立化工研究机构):2024 年 10 月作为范旭东纪念馆开放,展示民族化工发展史。
文物主题游径:串起京津冀文化脉络
天津市发布第四批两大主题三条文物主题游径:
“京津冀文化一脉” 主题:
“抗战记忆” 线路: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纪念馆→盘山抗日根据地遗址→冉庄地道战遗址→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
“紫塞雄关” 线路:八达岭长城→蟠龙山长城→天津蓟州黄崖关长城→河北秦皇岛境内长城
“建筑博览” 主题:“天津早期现代主义建筑” 线路,串联原新华信托银行大楼、法国俱乐部旧址、渤海大楼等历史建筑。
保护机制创新:府院联动与学术融合
和平区六方(法院、文旅局、城管局、司法局、检察院、五大道街道办)签署协议,建立五大道文物保护府院联动机制;《天津市石质长城研究性保护》出版签约仪式举行,推进长城系统性保护;京津冀古建音乐季天津分会场启动,探索 “艺术 + 古建” 跨界融合。
当暮色中的安里甘艺术中心响起古建音乐季的旋律,当杨柳青古镇的非遗市集飘来传统小吃的香气,天津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完成了一次对城市记忆的重新编码。在这里,文物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融入生活的坐标;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技艺,而是可参与的生活方式。这种对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既让城市留住了乡愁,也为未来注入了人文动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13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