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立春之后,备种、晒种、淘谷、催芽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4-19 15:56:00 来源:科普社会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下的诗句,虽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之久,但在如今看来依旧应景。特别是对江南地区而言,淅淅沥沥的雨,在每年春天总要连着下上小半个月不可,否则还不尽兴。

而一场春雨一场暖,伴随春雨空中挥洒,江南气温逐渐上升,万物也都渐渐复苏起来,吴地春日的活动也愈加频繁。

春时不可误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日,是万物开始的季节,也是农民再次忙于生计的开端。在这个季节,农事是不可耽误的,要完成备种晒种、罱泥、做秧田、淘谷和催芽,才算做足了准备工作。

立春之后,备种、晒种、淘谷、催芽

元程棨摹楼璹耕作图(局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有人可能困惑为何备种会在春季,这不应该在秋收时就已经留好种子了吗?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确实如此,但要是放在古代,那不确定性可就太大了,天灾人祸,各种因素都有可能使得种子无法保存,若翻阅清光绪九年的《苏州府志》卷一百四十三的《祥异》篇,还可看见如下记载,“(晋)大兴二年六月米廩无,故自坏,是岁大饥”,“(唐)开元十四年秋,大水,漂坏庐舍”,“(清)乾隆三年九月壬子,大雨、雹,伤禾,吴江、震泽尤甚”等等,一言蔽之,实在不是我们想的如此简单。所以,在遇上这些情况时,只得在春天播种之前去向他人换种或借种。一般而言,用普通稻谷换稻种相较于直接借稻种付出的利息会稍微轻些。

种子备好以后,待到立春过后,就要开始晒种,即把种子拿出来均匀地铺在地上暴晒,连续个两三天即可,其间还要经常翻动,使其受热均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在今天亦是如此,立春时节要是到农村去,还可以看到晒谷的热闹场景,黄澄澄的一片。但只希望在此期间,春雨不要光临,要不然种子发潮可就有点难办了。

立春过后,便是惊蛰与春分,这一时期需要做的是罱(lăn)泥,即把河底的淤泥给挖上来。古时可不比现在,有各种化学肥料,用的自然都是天然肥料,其中淤泥就是必不可少的。河泥淤积河底,含有大量有机生物,营养肥沃,很是适合种禾。当然,罱泥的好处可不止有带来肥料,还助于疏通河道,便于舟船航行和作物灌溉,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预防夏季暴雨引发的洪水漫灌。

但罱泥也并非一件简单之事。泥在水底,自然得驾船,船比水高,这意味着捞泥的人得一直弯腰。而且淤泥黏性极强,就算利用竹竿和网兜做成的工具,从水面向水底捞取还是十分费力气的。加上船舱的装载量有限,装满一船时,就得驶向田边进行清舱,与稻草一齐堆砌在田头洼塘,之后再返回继续捞取,如此往复。至于放在田头的淤泥,还得在其腐烂之后,用于壅田。所以,罱泥是一份既花时间,又废腰力、臂力的活。

至此已花了差不多两月的时间,到了农历三月,就要开始备田、催芽了。清明过后气温上升,正是好时节。俗话说“秧好半熟稻”,做秧田可是一件不能马虎的事情,必须选择土壤松软肥沃、水源丰沛、排灌便利的好田,才能使得做出来的苗床得均匀细腻、平坦肥沃。

一般而言,作秧田的这块地是提前准备好的,即在去年收割完晚稻后,就不再种小麦,此谓“留腊板田”,目的是让其历经冬天的寒冷,以冻死虫卵。而到了春季,则要接着做好“坌春田”(翻泥块暴晒)、“捣秧田”(将大泥块捣碎)、“踏秧田”(两脚分别踩上用绳子系好两端的木板,边走边提,不留缝隙,踏实泥土)、“拖秧田”(手拿塘耙,推动一扇窄门木板,压实、压平土地,以便供水合理)和“光秧田”(舀秧水到田里观测是否水平,接着帮水放掉,若不平坦,则再在塘耙上固定一根两尺长的木条,弄平土地)的工作。最后,在田地上撒上一层肥料才算把这块育苗田准备好。

与此同时,农民们的淘谷、催芽工作也差不多完成了。淘谷,就是对种谷做最后一遍筛选和处理,起初的办法是将种谷放到河中淘洗,漂浮上来的则去掉,到50年代时则开始采用盐水选种的方法,即将谷种全部放在一定比例的盐水中,在五分钟之内下沉的则舍弃。然后,选出优质谷种还要再经过冷水温汤或石灰水的处理,以杀灭外表的病菌,减少种苗生病的几率。当然,现在有了更为先进的做法。而催芽,则是应对低气温播种季节的一种措施,苏州地区过去常用地坑催苗的办法(挖一个地坑,把种子装在布袋后埋入,利用地温催芽),当然也有在包裹好后用水温发芽的。待到发好萌芽后,挑一个晴朗回温的时间把其种在准备好的育苗田中。

没有耽误春时,一年的丰收才有了盼头。

立春之后,备种、晒种、淘谷、催芽

元钱选笋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春食不可缺

春日虽多雨,但是孕育了特色的时令美食。雨,水也,第一个让人想到的便是水产美食,在《吴郡岁华纪丽》中就提到了“白蚬登盘”、“菜花鱼薦網”、“河豚上市”、“桃花肥鳜”和“鳖裙羹”几种河鲜。

吴地为水乡,所以蚬很是普遍,但以吴江白蚬江里的“白蚬”为最佳。每到农历二月初时,渔民就会开始捕捞,市场由此涌现大量蚬,价钱颇低。加之蚬的做法很多,可煲汤、可爆炒,味道鲜美,故上市以后很多人会前去购买。甚至有人因为蚬肉便宜,还买来做藜藿肠(应与现在的用猪肉灌的香肠类似)。

与此同时,菜花鱼(又称“塘里鱼”)和河豚也逐见身影。菜花鱼之所以称为菜花,袁景澜写道“盖菜花盛时,此鱼抱子,争出薦網,味尤肥美”(按照句意推测,“薦網”应是指菜花鱼群居的住所,且“薦”有“聚集”之意),所以可知是与其产卵时节,倾巢而出有关。而对于肥美的菜花鱼,吴地人喜作鱼羹,并赞其为“村厨俊味”。

至于河豚,是初春时从海上来的,吴地人是很珍贵。虽然知其有毒(如若烹调不当,则能置人于死地),但还是按捺不住想品尝美味的心,尤其是对河豚的膟(lǜ)部(肠间脂肪)特别喜爱。实际上吴地还有一种形似河豚的鲃鱼,同样鲜美无比,且不具毒性,也颇受欢迎。而“桃花肥鳜”(鳜鱼,又称“石桂鱼”),则要到农历三月才上市,彼时正值桃花盛开,与张志和所写的“桃花流水鳜鱼肥”恰好对应,不过“肥”可不是夸张,相较于与其相似的鲈鱼,鳜鱼确实更为壮硕,究其原因,可能与其冬季不喜动有关。

当然,春雨是不止洒向河流湖泊的,也洒向山间密林,催生了春笋、金花菜、荠菜花等吴地春日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春笋多生长在吴地的山地上,有毛笋和竹笋等,像苏州西郊就多山丘,所以每到春季,笋就从土中钻了出来。苏州人采摘之后,就来用来煮汤、油焖或做成笋油备用,上文所提及的“鳖裙羹”(“鳖”即甲鱼,“裙”即鳖甲四边的软肉,苏州人称之为“裙边”),就是用笋配着裙边熬制而成的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苏州还有一种笋,叫作“燕来笋”,据说是因其“燕子来时,其笋掀泥而出”得名,且“厥形尖细,异于山笋”,味道也十分鲜美,故苏州人十分爱吃。金花菜,又称苜蓿,汉时从西域传入中国,适应吴地气候,春季在野草丛中可觅得踪迹。苏州人很是喜欢腌制的金花菜,由此还成了一种特色小吃。另外,荠菜花和马兰头也是春日里可以吃到的野菜,油煸、煮粥、做饼都很美味。

除了上述河鲜、蔬菜外,吴地百姓还创作了美味糕点,如撑腰糕、太阳糕、闵饼、雪饼、眼亮糕等。

撑腰糕、眼亮糕其实就是隔年的年糕,吃时煎一煎即可。农历二月二叫撑腰糕,是说吃了之后可免腰痛,很大程度上是对之后干农活的美好祝愿,例如罱泥。农历三月三叫眼亮糕,是说在清明过后,春天更加浓郁,户外农作的模式也要正式开始,所以需要明亮的眼睛感受自然,把农活干好。

太阳糕,有一种说法是说源于古人将春分这一日看成是太阳的生日,所以在这一天用米粉蒸制印了太阳和神乌图案的糕点。除平面印制太阳糕外,还有一种立体形状的,即在米糕上用米粉涅制一个一寸大小的“小鸡”,俗称为“太阳鸡糕”。

闽饼(又称苎头饼、麦芽饼)和雪饼都是春饼,在春季应市。闽饼历史悠久,在嘉庆的《同里志》中就提到已有百余年,出自同里镇闽姓一家,使用青苎、麦芽面、糯米粉、豆沙制成,十分松软甘甜。雪饼则与苏式月饼相似,但不同的是其饼面上撒上了一层薄薄的绵白糖,这也是其称“雪饼”的原因。

吴地春日美食多多,下雨天有美食抚慰,倒也悠然。

立春之后,备种、晒种、淘谷、催芽

(清)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辽宁博物馆藏

春景不可少

“鹁鸠唤晴,江南春矣”,对于吴地居民而言,春天还是得挑个晴天,约上三五好友,共同出游,看看园林、粉墙、细柳,感受雨后泥土的芬香,清扫雨天的烦闷。

乘船荡舟,纵情山水,是古时吴地居民春日出游选择之一。一为画舫游,一为荡湖船。据《吴郡岁华纪丽》记载,画舫游始于清明节。画舫游的船四面都有帘帷,并且在屏风后面设置了个像巷子一般的小室,厕所干净整洁,梳妆台陈设精工,以备表演者之需。船顶都盖了方棚,可以搭载香舆(即香亭,内置香炉的结彩小亭)。船上的婢仆则在头舱,人数越多则该船越气派。

一般而言,参与画舫游的都是城中的富贵人士,他们在未申时约着出游。有时乘坐的是穹篷如亭榭的大船,搭载着美酒佳肴,“数艘并行,衔尾而进,如驾山而来”。船舱中男女杂坐,箫管并奏,满座喧笑。船上还有船娘为船上的宾客烹制美食,厨具、调料,应有尽有,各色美食,色泽诱人。全船形成画舫在前,酒船在后的共生情景,一齐于中流飘荡。形成一幅“传餐有声,炊烟渐上,飘摇柳外,掩映花间,水辔迴环,时往而复”的“行庖”场景。

待到日暮月升,船上宾客也依依不舍地下船上岸,一时金阊门外,火炬通明。接着他们行色匆匆,各归城邑。只留下了船上的袅袅余烟,满江月色值得好好思量。相较之下,形状如同小阁子的荡湖船则更适合带着三五好友一同游观,观赏虎丘山塘和石湖等地的春色,期间饮酒作诗,聆听风声,好不自在。当然荡湖船也有大船,放得下两桌酒席,也别有一番风味!

逛逛园林,感受古韵,欣赏花草,是古时吴地居民春日出游选择之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古代普通人是无法轻易进入私家园林的。苏州林园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寺庙林园,如苏州西园,一类为文人林园,如留园、瑞园,后者大都为私人建设,故不对外开放。私人园林建得更为繁华,有凿池引流、叠石为山、深院幽庭、花草树木等,是诗与画的结合,这让住在园林之外的居民很是向往。

或许是园林主人也不想浪费这满园春色,加之模仿“放春”习俗,于是便有了“清明开园”之事,即清明节时,园林主人开放园林,供人观赏,游客只需交取少量的“扫花钱”后便可入园,直至立夏。每至此时,园林主人会毫不吝啬的将自己的奇珍异宝悉数展出,供游客观赏,届时园林内往往会“士女杂遝,罗绮如云”。

游山玩景,脚踏春泥,是古时吴地居民春日出游选择之三。吴地虽是水乡,但也有起伏的丘陵山地,最高的是穹窿山,最著名的是灵岩山,另外还有天平山、华山等。这些山地对于在城里居住已久的人而言,自然是放松的好去处,特别是青年人,对此乐此不疲。在春日晴朗时,招邀伴侣,遇古迹则探访,遇酒肆、茶幔则停歇,及时行乐,直至夕阳在山,一齐嬉笑返家,好不自在。

赏花探花,细嗅暗香,是古时吴地居民春日出游选择之四。在春日,古时吴地除了在初春看梅花以外,在晚春还会看菜花和牡丹。看菜花要到南园北园去,那里可是好去处。南园在子城西,相传是吴越时广陵王钱元镠的儿子文奉建造,花费了三十年将其建造成一座“极园池之赏”的园子。待到钱氏衰败以后,被守将接管,继续建造,春时向游客开放。到了宋朝,则流转于蔡京之手。京败后,朱勔掠夺了园中大多数的花木,南园渐废为菜垅。北园则处在阊门内后板厂,旧称苏家园,起初为明万历年间御史苏怀愚所筑,后归御史李模,李逝世后遂夷为场圃。由此,南园北园成了处在城市中的田野风光,引得人们纷纷前去观赏,特别在菜花金黄的春季。不过后来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到七十年代,就已经不复得见了。

立春之后,备种、晒种、淘谷、催芽

南宋马麟(传)白牡丹图耶鲁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而看牡丹则要在谷雨时节,这时的牡丹开得最为漂亮。吴地自古盛产牡丹,故对于牡丹的喜爱,最初并没有十分热烈,但经过唐朝对于牡丹的推崇,以及宋朝时朱勔种植几万株牡丹的带动,才勾起了吴地的牡丹热,且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在朱勔被诛杀后,尽管花圃被毁,后来也依旧有人复种。同样像园林一样,在开花之时,则开放园林,供游人赏玩,不问亲疏。旧时在苏州,还有着“谷雨三朝看牡丹”的习俗,“三朝”就是指的谷雨节气大致对应的4月19、20或21三天。对于吴地居民而言,春日美景从不辜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19 17: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做稳抓实夏播工作
...到秧苗移栽前后要经历1个多月的时间,从秧田平整、稻种催芽、病虫害田间管理、田间肥水管理到秧苗移栽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该乡一方面邀请各村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户进行全程管
2023-06-26 10:23:00
当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前期通过装盘、播种、喷水、覆土等程序,再经过暗化催芽之后,3—5天就可“出针”,25天左右就可以移栽,效率高、成本低、管理便捷。工厂化育秧每小时可育800盘,而且出苗整齐,
2023-05-30 08:53:00
...王”之一的大画家,他邀请清代叠山大师张南垣合作,将园林与绘画融为一体,打造出一座古色古香的苏式园林。南园分东园、西园、南园三部分,东园以水景为主,山光水色,假山叠翠,有桥亭座
2024-02-04 04:01:00
春日各地“赏花踏青”热度翻倍增长,国际机票价格下降催生全球“追花游”
...,出游人次占比接近55%。“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苏州园林进入赏花旺季,吸引中外游客瞩目。据美团旅行数据,2025年2月1日以来,“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拙政园的门票搜
2025-03-08 09:22:00
容县:工厂化育秧苗 助春耕提质增效
...播种均匀的育秧盘制作好后便被叠放在推车上,运往暗化催芽室内进行催芽。经过2天催芽后,工作人员把秧盘统一放置到大棚里进行为期13—15天的炼秧。通过工厂化育秧,可以满足秧苗对光
2024-03-16 10:35:00
夏日“趣”纳凉 苏州轨道交通5号线纳凉区升级啦!
...够让在炎炎夏日出行的市民乘客感受到一丝独特的清凉,苏州轨道交通5号线在往年纳凉区服务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打造!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变化吧。今年夏天,5号线在花墩站、许家桥站、落星桥站
2023-07-03 16:15:00
深圳南园:老城区书写新故事
...高质量发展的新故事。滨河绿美长廊是南园街道第一座集园林、园艺、生态科普和休闲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市政公园。南园街道供图城区焕发新活力“以前这条路上人多车多,特别不好走,现在人车
2023-12-29 16:32:00
四川旌阳:“工厂化”育秧 按下农业生产“加速键”
...输送带和钵苗播种机发出轰鸣声,工作人员正忙着浸种、催芽、覆土……短短十几秒钟,育秧盘就移到了传送带的末端,再由工人搬运下线、整齐排列,并集中放到催芽处进行催芽。“通过工厂化育
2024-05-01 10:19:00
...秧田内,农场负责人汤磊正在招呼工人将运秧机上已暗化催芽的20多个秧盘,放在一台长2米多、宽1米多的斜坡状移动机械设备上。他介绍:“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一种硬质秧盘铺放机,已取得
2024-05-26 08:5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千年汉碑“活”了!一场隶书展,如何让中原大地与两汉大唐倾谈?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千年汉碑气象新,中原翰墨正风流。10月18日,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启幕,这场代表当代中国隶书艺术最高水准的盛会
2025-10-18 19:47:00
长镜头|从西辽河到桑干河——追寻红山文明的历史轨迹
红山文化,是西辽河史前文明的代表,被称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从西辽河起源、大凌河鼎盛,到桑干河扩张
2025-10-17 09:18:00
故宫院藏捐献文物展今日开展
▲本次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今日起,“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在故宫景仁宫开展。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2025-10-17 10:25:00
一座道法自然的山
十堰广电讯(十堰日报记者 吕伟 武当山融媒记者 冯开春 徐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公元前485年前后
2025-10-17 16:53:00
保宁寺独特的关公像
走进窦大夫祠,那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人拉回了遥远的过往。而祠内的保宁寺,更是一处承载着岁月故事与艺术神韵的所在
2025-10-17 21:50:00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第五天,走进集安触摸千年历史脉络,品味边城烟火气息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感知幸福中国行” 吉林主题参访活动步入第五天。来自境内外的30余位媒体记者与网红大V组成的参访团走进集安
2025-10-15 21:39:00
庐江惊现三座东汉古墓!系农田改造时发现,出土铜镜光可照人
大皖新闻讯 古墓墓室顶部严丝合缝,墓砖一头宽一头窄,且带有弧度,体现了古人技艺的高超。连日来,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八里社区陈老屋村民组的一处高坡上
2025-10-15 0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