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复旦上医校园内再添一处教育基地和文化阵地
“科学家精神首先是创新精神”
顾泳/张欣驰
■本报记者 顾 泳 通讯员 张欣驰
复旦上医校园内再添一处教育基地和文化阵地。昨天下午,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病原生物科学馆)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正式揭牌,基础医学学科周同步拉开序幕。
创新面向国家人民需求
“科学家精神首先是一种创新精神,是一种孜孜不倦揭示事物本质的探索精神。”揭牌仪式现场,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回顾了上医病原学科前辈汤飞凡战胜沙眼疾病,以及自己的老师林飞卿在战争时期用黄豆汤培养细菌的故事,阐释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创新不在于大小,在于为人民群众切实解决问题。”在闻玉梅看来,科学家精神还是科研工作者不怕艰难,以实践来解决问题的精神。“科学家之爱是一种‘广谱’的爱,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深沉的爱。”
闻玉梅表示,在上医病原学科的发展历史上,始终面向国家人民的重大需求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成为科学家精神萌发和人才培养的沃土。一代代科学家就是领路人和火炬手。“我是这个学科的老兵,也是一名新兵,希望以我们的努力将火炬代代相传,将科学家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表示,一代代复旦科技工作者在长期艰苦奋斗中凝聚起追求真理、科研报国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宝贵丰富的科学家精神资源。新征程上,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科技工作者继承发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诠释病原学科百年传承
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病原生物科学馆)坐落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复星楼,包括主展区(病原生物科学馆)、大厅展区和实验室文化区,并设有网上数字馆。“科研的核心是创新,科研的道路是勤奋,科研的态度是求实,科研的目的是为人民。”科学馆的墙上镌刻着闻玉梅院士的四句格言,阐释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表示,病原馆的投入使用既是近年来复旦上医学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也是对弘扬科学家精神、彰显上医治未病理念的生动诠释。
从汤飞凡、林飞卿等前辈建立和发展病原生物学系,到闻玉梅创建重点实验室,至今已近百年。展馆通过老物件陈列、历史照片等形式记录下病原学科悠久的历史传承。以珍贵标本、经典影像、显微切片等传统形式,与人机交互、裸眼3D等现代化方式有机结合,把一个个微观世界场景显示出来。在为参观者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把科学家精神巧妙融入生动的材料之中,为全面育人提供生动的教材。
实验室和科学馆的建设也获得了上汽通用汽车凯迪拉克品牌的捐资支持。病原生物科学馆建设捐助方、上汽通用汽车总经理庄菁雄表示,很荣幸以此履行社会责任,为医学教育的进步及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弘扬做出一份贡献。
作为学校“文化校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医学院“医学之基 创新未来”学科周正式拉开序幕,除了教育基地揭牌仪式作为首场活动,还有一系列高质量活动安排共同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
近年来,复旦上医大力推进博物馆群建设,形成了包括复旦上医院史馆、病原生物科学馆、人体科学馆、病理标本博物馆、医科馆上医人文库、大道践德——钱惪教授捐赠纪念展、沈自尹中西医结合展厅等在内的博物馆和常设展群。
站在此次病原生物科学馆获得“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新起点上,复旦上医将继续统筹各单位各学科共同发力,使博物馆群建设在未来的复旦上医文化建设、科普教育、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探索构建博物馆等场馆文化育人常态化机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7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