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263年,邓艾逼近成都。
在谯周的力劝下,后主刘禅请降,蜀亡。
从此,谯周以“投降派”的形象受到后世的指责。
谯周何许人?为什么力主投降呢?
其实,谯周并非一开始就是“投降派”。只是随着形势的变化,他出于各种考虑,逐渐变成“投降派”的。
“拥汉”的谯周
演义中说,刘备入川时,谯周劝刘璋投降刘备。似乎谯周是一个一贯的“投降派”。
其实,这只是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而已。事实上,刘璋时期的谯周,人微言轻,降不降这种大事他根本插不上话。
谯氏是益州大姓,但谯周早年专心作学问,“家贫未尝问产业”,“州郡辟请,皆不就”,不愿出仕。
直到刘备入川后,谯周才被诸葛亮启用为劝学从事。
由此,谯周成为蜀汉的学术领袖,并培养出了陈寿等杰出学者,算是有功于历史。
早期的谯周是拥汉的。
曹丕篡汉后,正是谯周等益州人士首先上言,讲出各种祥瑞,劝刘备称帝。
诸葛亮去世于五丈原时,在家的谯周立刻赶往汉中奔丧。当时,朝廷担心奔丧者太多,严诏禁止群臣前去,但谯周行动太快,诏书下达时已经抵达汉中!
可见,当时的谯周,对诸葛亮有很深的感情,极为尊重。
后来,刘禅纵情享乐,谯周又极力劝谏,希望刘禅不应尽乐,承“先帝之志”。
可以说,在诸葛亮、蒋琬、费祎时期,谯周的言行都是以“中兴”、“先帝之志”为目标的。作为益州的“学术领袖”,他的言行也与蜀汉统治集团基本保持一致。
从《仇国论》到“亡国论”
谯周的转变,是从《仇国论》开始的。
费祎去世后,姜维北伐的规模越来越大,损耗大、效果小。
谯周遂上《仇国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谯周的大致意思是:楚汉战争时,项羽根基不固,人心不定,所以张良劝刘邦奋勇追击,一举消灭项羽;商朝末年,殷商根基稳固,因此文王不求急功,慢慢发展,等到时机成熟才灭商。当时,魏国的根基已经稳固,不可能迅速攻灭,因此“可为文王,难为高祖”,应当先专心发展,再待机而动,不必急切进攻,空耗国力。
事实上,在谯周上《仇国论》之前,费祎劝阻姜维北伐时,也说过类似的话,只不过费祎是从个人能力角度出发谈论的,表示自己不如诸葛亮,连诸葛亮都不能北伐成功,费祎、姜维应该静待局势变化再行动。
可以说,谯周的《仇国论》,是以自己对形势的判断所作的,无论是“高祖”还是“文王”,谯周都希望蜀汉能采取正确国策,实现“先帝遗志”。
可是,陈祗、姜维等人并未采纳其言,依然屡屡发起北伐。
因此,谯周对蜀汉失去信心,开始转为“亡国论”。
262年,皇宫大树无故这段,身为光禄大夫的谯周公开表示“天下将一统于魏”。
堂堂蜀汉的光禄大夫,居然公开宣扬“亡国论”!
即便如此,谯周依然能“位亚九列”,足见蜀汉形势之悲观。
《仇国论》,已经变成了“亡国论”。
投降之“锅”
邓艾进逼成都后,谯周确实是投降的主要建议人。
但是,这个“锅”全部甩给谯周是不合适的。
谯周虽官职大,但“不与政事”,只是学术领袖,没有任何实权,只能是“说说而已”。
赤壁之战前,张昭等人劝孙权投降,但由于孙权没听,所以张昭还是“名臣”。
此时,谯周劝刘禅投降,刘禅听了,谯周就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了。
历史,有时就是如此讽刺。
而且,谯周劝降,所驳斥的,只是更为低劣的建议!
当邓艾逼近时,蜀汉群臣“计无所出”。
当时,群臣没有讨论是否坚守成都的问题,只是提出了两个方向:1、南迁南中;2、东投东吴。
显然,这两个建议确实可能使蜀汉继续保持一个所谓的皇位,但都不可能改变蜀汉灭亡政权的事实!
在谯周批驳两个低劣建议后,刘禅采纳其言,出降。
所以,把蜀汉投降的锅全部甩给谯周,是不客观的。
当然,谯周主张投降,与其个人的政治立场、知识结构是相关的。
益州本土派的立场
谯周,是益州大姓,也是蜀汉政权中益州本土派的代表。
刘璋时期,“智能之士,思得明主”,益州人士积极寻找明主。
他们首先选择了曹操。
但是,曹操初时还作封赏,但在长坂击败刘备后,态度冷淡,张松等益州代表认为曹操不能尊重益州人士的利益,遂选择了刘备。
刘备入川后,诸葛亮等人治蜀有方,益州稳定,益州人士积极支持刘备。
汉中之战时,刘备征发蜀郡兵粮,连诸葛亮都认为征发太重了,会损害益州人士的利益,反倒是益州人士杨洪表态“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坚决支持刘备!
诸葛亮治蜀时期,虽然“威之以法”,限制豪强,又屡屡北伐,但“恩荣并济”、社会稳定,益州本地派基本上支持蜀汉政权。
蒋琬、费祎时期,二十年没有大举北伐,基本上处得也不错。
总体上,诸葛亮、蒋琬、费祎时期,尽管政权主要领导人为荆州派人士,但益州派的经济特权仍然得到保障。
可是,费祎去世后,外则姜维常年大举用兵,内则黄皓等人弄权,“朝无正言,民有菜色”,严重影响了益州本地派的利益。
因此,益州本地派先是上《仇国论》建议做出改变,后又在劝告无效后心灰意冷,转为“亡国论”。
邓艾攻破绵竹后,“百姓扰扰,皆进山野,不可禁止”,蜀地的社会秩序完全崩溃!
战火已经烧到益州本地派的庄园,早已经对蜀汉政权失望的益州本地派当然力主投降!
迷信
同时,谯周主张投降,与他对谶维之学的信奉也有莫大关系。
诸葛亮还在世时,谯周就向杜琼请教“当涂高者魏也”的含义,认为天下归魏或许是天意。
刘备去世后,刘禅即位。
谯周更是疑虑:刘备,“备”,准备好作皇帝,刘禅,“禅”,将来要把皇位禅出来···
到262年,皇宫大树自折后,谯周已经笃定“天下必统一于魏”!
谶维之学,也是当时的主流文化。谯周不是一般人,是蜀汉的“学术领袖”。
因此,蜀汉必然灭亡,天下将统一于魏,已经在蜀汉朝野传播开了。
这种情况下,投降论,由谯周提出,由群臣支持,由刘禅采纳,也就自然而然了。
不知道他们最后会不会为自己的“失算”后悔。
天下并没有归于魏,魏比蜀也就多活了2年而已···
谶维的威力确实大,一句“当涂高者代汉”,忽悠完袁术,又忽悠了蜀中名士们!
总的来说,谯周劝刘禅投降,只是一个大事件的缩影:益州本土派,已经不再支持蜀汉政权!
平心而论,主张投降,总是不好的事情,谯周被人诟病也属正常。
只是,魏蜀战争,毕竟只是内战,不是亡国灭种的战争,在大局已定时,不把蜀中子弟拼个精光,“全国”而降,也似乎不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不必过度指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5 21:45:3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